中國經濟發展新戰略:和諧世界計劃
2009-07-07 16:20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中國經濟發展新戰略:和諧世界計劃
許善達
[只要我們政府充分運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文化等資源,完全可以搞一個“和諧世界計劃”來實施政府主導的企業產能輸出]
產能過剩和消費需求不足正是中國目前所處的嚴峻形勢。要解決這個矛盾有內外兩個方面:首先,“內”是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縮小基尼系數以提高整個社會的消費能力;“外”是用“創造”國外需求的辦法來輸出產能。
1擴內需——農產品提價是根本之策
面對經濟下滑,目前采取的財政刺激政策,更多是增加產能投資和政府支出,比如十個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但這些刺激計劃中,投資比重還是過大,消費比重明顯不足。投資里面很大部分是生產性的,可以短期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對緩和金融危機的影響有作用,但長期產能過剩的局面仍無法改變,只不過把矛盾往后推移而已。最終還是要依靠提高需求來解決。根據前面所述經濟學理論的新思考,只有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國內消費才能提高。
中國現在最大的低收入群體是誰?當然是農民。提高農民收入的根本之策是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不能再把“保持農產品價格穩定”作為國策,更不能因為擔心通脹而控制農產品價格的合理上漲。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可以增加農產品供給量,同時還可以提高農民應對通貨膨脹的能力。其他任何補貼政策都無法有效解決農民和農業的問題。目前按照田畝補助農業和農民的辦法效果不甚理想,這部分財政資源的使用方式應予調整,投入到提高國家收購農產品保護價的措施中去。
2007年豬肉價格上漲的時候,應該采取給消費豬肉的低收入群體予以補貼的方式,而不應該通過給養豬者的補貼控制和壓低豬肉價格。豬肉價格上漲,農民養殖積極性自然提高,豬肉供給增加,養豬戶收入也就相應增加了。
其實,從嚴格財務意義上來說,農業在中國總體上是虧損的。農民維持農業生產,是完全不計勞動力成本的生產過程。改革開放初期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進口了一部分糧食,從而減少了對農民糧食的高征購;同時,農產品價格也有較大提高。這段時間內農產品生產可能盈利。農產品價格不漲上去,農民收入就沒法提高,積極性自然大打折扣,18億畝耕地紅線難以守住。我們應該以提高農產品價格作為一個龍頭政策,其他城市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的政策圍繞它來統籌協調。
2創外需——馬歇爾計劃之鑒
提高農民和其他低收入群體收入的問題我們一直沒能很好解決,而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產能過剩更為嚴重,居民消費需求更加不足。這些年來我國大量產品出口歐美緩解了這個矛盾,巨額貿易順差就成為向外界釋放過剩產能的一種方式。在歐美有購買力的時候,出口退稅率提高一點、成本松一點我們就有競爭力了。但目前由于全球經濟衰退,歐美的購買力大幅萎縮,傳統的外貿順差形勢受到嚴峻挑戰。我們必須考慮采取新的輸出方式,才能解決產能過剩的矛盾。現在中國外需的問題,主要不是和越南、新加坡、泰國等供應方競爭。所以,降低出口產品成本的辦法只能在相當小的程度上增加一點出口,解決不了我國外需不足的困難。
許多發展中國家,如非洲、東亞和南美地區,大量需要我們可以生產的消費品和資本品,但是他們沒有錢購買。我們可以把我們過剩的機械、電力、道路、鐵路、住宅等多種產能輸出到這些國家。前提是由中國政府向這些國家提供貸款來購買中國相應的產品。我們可以擁有對美國的債權(一萬億美元以上),為什么不能擁有對這些國家的債權呢?轉化為國家對這些國家的債權。我們提倡企業“走出去”,為此也制訂了一些優惠政策。實際上,企業自己“走出去”,除面臨市場風險、政策風險外,還面臨政治風險、軍事風險、外交風險等一系列可以說企業無力承擔的風險。所以,中國的產能輸出必須是政府主導的產能輸出,必須由政府承擔這些企業無力承擔的風險。換句話說,只有將企業過剩的產能轉化為政府的債權,才能真正推動企業的產能輸出。而為了保證將來債務的歸還,中國政府除經濟手段外還必須輔以一切可能的手段,包括政治、外交、軍事、文化等。
這里要注意區分企業的資本輸出和政府的資本輸出兩種模式對債務風險處理方式是很不一樣的。企業的資本輸出是通過分散的方式來減少償還風險,而政府資本輸出則是通過政治、外交等國家手段來減少償還風險。中國政府擁有巨額外匯儲備、信譽日益上升的人民幣,中國的企業擁有過剩的但產品是許多發展中國家迫切需要又無力購買的產能,只要我們政府充分運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文化等資源,完全可以搞一個“和諧世界計劃”來實施政府主導的企業產能輸出。
過剩產能轉化成對外債權的形式,必須有別于中投公司的投資和一些無償的援助。政府的無償援助沒有回報,比如建設一些不增加財富的項目——建圖書館、劇院等。中投公司是采取投資金融市場的方式,并不承擔輸出過剩產能的職責。“和諧世界計劃”中的產能轉移是要選擇有豐厚回報的實業投資,比如建電廠、開礦、修道路等。
3人民幣國際化是對外經濟戰略的核心
既然我們要使產能充分走出去,人民幣問題自然就成為一個繞不開的問題。實際上在美國的馬歇爾計劃中,美國主導的新國際貨幣體系一直在其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人民幣問題也將是“和諧世界計劃”乃至整體對外經濟戰略的核心問題。
國際貨幣最重要的功能是分配世界財富。無論是外匯儲備,還是結算貨幣,國際貨幣都是一個世界財富分配(繳納或取得鑄幣稅)的工具。由于美元是國際貨幣,我們把實際的財富送到美國去,然后從美國換來了大量紙幣(美元)。這些實際財富美國人在享用,他們給我們的卻是“紙”。紙幣票面值扣除印鈔成本和其他一些成本之差額就是“鑄幣稅”。更有甚者,我們用實際財富換了美元,而美元還在貶值,也就是說我們今天送給美國的財富,明天用同樣的美元是再也買不回來的。我們再分析美國向全世界銷售的金融衍生產品。其他國家、企業、個人將真金白銀交給美國換來一紙憑證。當這張憑證的面值縮水,甚至變成廢紙的時候,這些真金白銀就是美國獲取的另一筆巨額的鑄幣稅。
鑄幣稅是世界貨幣市場上的一筆巨額財富,這是一場“零和博弈”。有人交納,有人獲取。獲取者并不受任何道德譴責。交納者只有選擇向誰交納的權利,沒有選擇不交納的權利。歐元區的擴大和占有世界儲備貨幣的份額的增加就是減少向美國交納鑄幣稅同時從美國手中爭奪其他國家所交納的鑄幣稅的過程。
美國的馬歇爾計劃中,美元的國際貨幣體系制度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突出例子是黃金。美國在上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是債權國和貿易順差國,按照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規定,一盎司黃金35美元。這期間歐洲、日本借美元買美國商品(包括消費品和投資品)搞重建。后來市場上黃金價格漸漸超過了35美元,但按規定,他們歸還借款仍然只能用一盎司黃金解除35美元債務。上世紀70年代以后,美國開始出現貿易逆差,成為債務國,尼克松政府果斷地廢除了布雷頓森林體系35美元一盎司黃金的比價關系。歐洲、日本成了債權國,但是用美元購買美國的黃金,35美元就買不到一盎司了。現在黃金已是700多美元一盎司,最高到過1000多美元,用同樣的黃金,美國就可以向它們償還更多的美元債務。美國從美元和黃金的比價變動中,就這樣額外得了一大筆財富。
現在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使美國可以肆意榨取“鑄幣稅”。不僅中國遭受損失,幾乎全世界其他所有國家都不同程度受到損失。這完全是由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決定的。在實行“和諧世界計劃”中,人民幣的國際化必須進行,我們應該努力讓人民幣成為世界儲備貨幣中的一種,與美國、歐盟、英國、日本等分享“鑄幣稅”。
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在國際市場上實力的增強,使我們有權在世界貨幣市場上取得應有的份額——像歐盟那樣一方面減少向別人繳納鑄幣稅,一方面逐步從別人那里獲取一些鑄幣稅——這是中國國家利益所在。所以,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問題,絕不能僅僅把眼光放在中國購買美國金融衍生產品這么一個局部領域,而應該從二戰以后世界貨幣市場發展的角度,來認識人民幣在世界市場上的地位問題。
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我們最擔心的莫過于外匯市場的風險,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就是典型的例子。人民幣國際化最好的橋梁是港幣,先逐步實行人民幣與港幣的自由兌換。由于港幣在國際上可以完全自由兌換,這就變相實行了人民幣自由兌換。但這一模式又比直接實行人民幣自由兌換更為安全,等于設置了兩道“籬笆”。
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們付出了代價,也給我們以啟示。我們應該在繼承30年改革開放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根據形勢的發展制訂中國經濟發展新戰略以把握難得的、稍縱即逝的機遇。
4理論基礎:經濟學新思考
之一:基尼系數與供求關系
假設一個抽象的封閉經濟體中只有兩種人:窮人和富人。窮人和富人的收入差距可以用洛倫茲曲線所確定的基尼系數來衡量。因為邊際消費傾向是遞減的,邊際投資傾向是遞增的,窮人只消費,無力投資,富人的小部分收入用于消費,剩余大部分收入用于投資。富人投資在既定的生產函數中創造的產能,如果正好與整個社會的消費需求相等,就可以說達到了一個均衡狀態。這時的洛倫茲曲線所確定的基尼系數就是實現消費需求和產能的均衡點。同樣的收入規模,如果基尼系數增大,富人收入增長較多,而窮人收入增長較少,必然導致消費需求不足,產能過剩。這可以視為自由主義傾向。反之則是窮人收入增長較多,而富人收入增長較少,必然導致需求過大,產能不足。這可以視為民粹主義傾向。
如果把民粹主義和自由主義視為政治傾向光譜的“左”“右”兩端,那么實現消費需求和產能均衡的基尼系數就可以成為劃分民粹主義和自由主義傾向的標尺。如果我們把絕對公平視為民粹主義,把絕對效率視為自由主義,那么,經濟學長期爭論而沒有結論的效率與公平之謎就有了答案:實現消費需求和產能均衡的基尼系數就是效率與公平的均衡點,產能過剩而消費需求不足就意味著過于注重效率而失于公平;相反,供不應求則意味著過于公平而失于效率。無疑,這個結論可以擴展到有很多富人和很多窮人的情況。
由此可推論:相對比較高的產能要求比較低的基尼系數,而比較高的基尼系數只能容納比較低的產能。和諧的發展應該是伴隨著產能的增長基尼系數呈現下降的趨勢。
由于這個經濟體是市場經濟,那么作為股東的富人中一定有人要提高生產效率,追求超額利潤,這就必然導致市場對資本、自然資源、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的更強的需求,必然導致這些要素價格上升;同時導致對普通勞動力這一生產要素更弱的需求,也就必然導致普通勞動力價格的下降(至少是相對下降)。這一發展規律就必然使洛倫茲曲線所確定的基尼系數呈現擴大趨勢。換句話說,市場經濟具有本能的擴大基尼系數的趨勢。
根據上面的假設,該經濟體一方面追求超額利潤的動力必然使投資所帶來的產能增長,社會財富增加,而另一方面,基尼系數擴大的趨勢又必然使全社會總消費需求縮小(至少是相對縮小),從而必然出現產能過剩而消費需求不足的結果。這實質上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源。
之二:市場經濟的普遍性矛盾——產能過剩和消費需求不足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分析當時針對的是英國,那時候資本主義還處于自由資本主義時期,還不是壟斷資本主義時期。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政府只是“守夜人”。所以,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崩潰的原因就是工人階級貧困化和社會大生產的矛盾。
馬克思的分析認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一定會導致有效需求不足和生產過剩。他的理論如果用現代經濟學語言說,工人階級貧困化就是有效需求不足;社會大生產或者生產過剩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產能過剩。
從財富角度看,產能過剩就是由于在社會財富增長的同時貧富差距拉大,從而生產遠遠大于消費。這種現象不僅存在于馬克思描述的資本主義社會,在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也存在。社會財富增長、產能擴大和收入差距拉大,可以視為一般市場經濟的共性趨勢。也就是說,只要是市場經濟,(在不考慮政府職能的條件下)就一定會出現這種情況而最終出現經濟危機。那么,經濟危機能不能單靠市場自行解決呢?從一個角度說:“能”。就是由市場通過破壞性的調整來恢復產能與消費需求的平衡,比如:企業倒閉,股東的資產縮水,工人失業,等等。從另一個角度說:“不能”。就是說雖然市場通過破壞性的調整恢復了供求平衡,新的周期又開始了,經過一定的時間新的供求不平衡又出現了,又要通過破壞性的調整來恢復平衡。“破壞性的調整”永遠不能消除。
這種產能過剩需求不足的理論適用于所有市場經濟國家,與經濟發展水平無關。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適用,美國作為最發達的國家也適用。
美國為什么有所謂的住房“次貸”泡沫?很多文章從“次貸”的杠桿率分析原因,從金融監管力度分析原因,其實都還是只看到了表面現象。這些分析都僅僅著眼于技術和管理層面,而沒有著眼于美國的經濟戰略,特別是美國的國際經濟戰略,因此,解釋不了美國為什么通過了那么多加強對制造業公司、銀行、證券、保險業監管的法律,而獨獨堅決反對對“次貸”以及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加強監管呢?真正的答案是:“次貸”以及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是美國總體經濟戰略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美國的經濟戰略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通過美國貿易赤字增長向全世界“銷售”美元和相當于美元的金融衍生產品來獲取鑄幣稅。而為了使其經濟在巨額外貿赤字的情況下不萎縮,就需要內需來平衡,但美國也早已經內需不足了。只好造出一些內需泡沫——“次貸”泡沫實際上就是借錢給沒有支付能力的人以增加內需并維持經濟增長。因此,生產力高低和市場經濟這個規律是無關的,在高生產力水平上也會出現需求不足。
中國的情況與美國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之處在于:在實施了市場經濟戰略以后,中國也呈現出了效率提高、財富增加、產能過剩而基尼系數擴大以至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不同之處在于:這個問題不自今日起,中國早就內需(主要是居民消費需求)不足、產能過剩了,只是因為多年來的外貿順差把過剩的產能輸出到國外了,在國內則實現了低水平的產能與需求的基本平衡。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產能過剩需求不足的矛盾,而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之三:政府同時是行政管理人、宏觀經濟調控人和經濟人
凱恩斯主義說政府除行政管理人以外還應該在宏觀經濟調控上扮演重要角色。實際上,從羅斯福新政開始,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政府就逐漸地承擔了調控經濟的職能。二戰以后,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政府超越了凱恩斯主義,不僅實施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而且直接作為經濟人參與市場的逐利活動。
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列寧提出資本輸出是帝國主義的特征。他引以為據的所謂“資本輸出”的現象都只是企業的行為,還沒有關注到政府作為經濟人的行為。二戰以后,全球化過程中為了爭奪世界財富,僅僅靠企業,即使是大財團,也力不從心,政府就應運而從后臺走到前臺了。
美國二戰后的馬歇爾計劃就是美國政府職能在行政管理領域、宏觀調控領域和直接作為經濟人的領域綜合發揮的典型范例。
二戰結束,美國生產的大量軍火已經沒有市場了,戰勝國和戰敗國需要的都是重建,這就導致美國面臨積累下來的軍工產能如何釋放的問題。于是美國出臺了馬歇爾計劃,成功解決了這一問題,并塑造了美國的世界霸權地位。
馬歇爾計劃的主要內容是:美國政府把美元借貸給受援國;受援國用這些美元購買美國的商品,包括消費品和資本品;受援國用黃金歸還美國的債權。這個計劃的本質就是把美國過剩的產能轉化成美國對受援國的國家債權。美國成功地完成把軍工產品變成民用品的過程以后,美國基本上沒有經歷“破壞性的調整”而出現企業破產、資產縮水、工人失業的危機。這一計劃既幫助了受援國,也消化了美國的過剩產能。而美國政府向受援國發放相當于美國黃金儲備三分之二的130億美元貸款的行為就是超出了凱恩斯主義的在世界市場上的經濟人行為。其實,一戰以后全球就已經出現了政府性質的資本輸出,馬歇爾計劃是在此基礎上開展的,但是規模更大,主動性更強。
馬歇爾計劃的成功有兩個關鍵問題。首先,受援國會不會賴賬?美國所擁有的強大的政治、外交、軍事和文化力量保證了受援國賴賬的風險發生概率為零。北約和駐在歐洲、日本的美國軍隊就是美國收獲債權的保證。第二,受援國幾年后歸還的本息會不會縮水?美國創立的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所規定的美元與黃金的固定比價,也保證了美國能夠足額,甚至超額地獲得本金和利息的回報。
(作者為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中國注冊稅務師協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