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氣企業的“蝶變”
2011-03-31 15:38 來源:浙江日報
在柳市,從任何一個方向望過去,都能看到“電氣”這兩個字;穿堂過巷時,電氣企業的招牌競相“跳出來”與你邂逅。
“兩年產值翻一番。”
“十二五”的序曲剛剛奏響,樂清電氣產業就甩出了第一個“豪言壯志”。
這是一個列入國家計劃的發展目標。去年年底,樂清電氣產業成為工信部第二批公布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根據基地建設要求,到2012年,樂清電氣產業集群總產值要達到1200億元。
翻番目標的背后,是產業對于轉型升級的急切心情,而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含有一些焦慮,因為2010年,樂清市規模以上電氣行業工業產值不過是612多億元。
這心情不難理解。在樂清,靠開關、插座等起家的電氣產業如今不僅是占據“半壁江山”的第一產業,更是這塊土地上幾代創業者的“精神家園”,是富足后的樂清無法舍棄的生長之根。
帶著同樣的期待,日前,我們走進樂清,感觸電氣產業正在上演的精彩“蝶變”。
柳市興衰
在柳市,從任何一個方向望過去,都能看到“電氣”這兩個字;穿堂過巷時,電氣企業的招牌競相“跳出來”與你邂逅。初到樂清市柳市鎮的人,難免要慨嘆于這樣的觀感。
在當代中國經濟版圖上,小鎮柳市成名已久。早在30多年前,當人們對“市場經濟”概念還懵懂無知時,柳市人已經滿中國跑市場做銷售。改革開放30年,柳市的歷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輝煌,從這里發源并向周邊擴散的低壓電氣產業,為樂清換來了當之無愧的“中國電器之都”稱號。
然而,一派欣欣向榮的產業外觀下,挑戰悄然而至。“高壓電氣一直不成氣候。低壓電氣加工能力很強,但‘微笑曲線’的兩端營銷和研發,稍顯薄弱。”對當下柳市電氣產業的發展層次,溫州市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鋼如是評價。
這并不是一個新鮮的結論。早在2008年底的金融危機前,王鋼就曾經帶隊在樂清調研低壓電氣產業。調查中,柳市一家企業負責人的話讓他至今印象深刻,“產品檔次低,競爭靠殺價,利潤率薄得像刀鋒一樣!”
危機后問題依舊存在。并且,墮入悖論的是,金融危機還在一定程度上舒緩了一些企業的轉型升級緊迫感。“一系列宏觀經濟刺激政策的出臺,讓企業得到了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對轉型升級的迫切性,有些企業的感受反而不那么強烈了。”王鋼說。
但該來的遲早要來。剛剛評上2010年度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的陳伍勝,是樂清低壓電氣企業“通領科技集團”董事長,他告訴我們,上世紀90年代中葉是樂清低壓電氣產業的鼎盛時期。本來,那時應該是產業轉型升級的最佳時期,資本積累完成,還有正泰、德力西等一批龍頭企業,但柳市卻最終錯失了一次產業主動洗牌的機會。而現在,轉型升級逼上門了,因為,勞動力成本高漲,居民消費升級,智能電網加速……一句話,市場真的變了。
智能“再造”
方向不對,走得越遠,付出的代價就越大。產業轉型升級也如此,首要是走對路。
樂清電氣轉型升級的路在哪里?
“市場造就產業”,樂清市委書記潘孝政告訴我們,未來,我國要進行大規模的智能電網改造,家庭消費也將趨向智能電氣,因此,樂清電氣轉型升級的主要路徑就是“智能化”,即從簡單低壓領域加快向成套設備、智能電氣等領域升級。
這是一種為業內專家肯定的認識。熟諳樂清電氣產業的上海電器科學研究院電器分院院長尹天文就曾公開表示,智能電網的用戶端產品幾乎涵蓋了在柳市,從任何一個方向望過去,都能看到“電氣”這兩個字;穿堂過巷時,電氣企業的招牌競相“跳出來”與你邂逅。的全部,應該成為樂清電氣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主方向。
這認識也來自于實踐,其背后,是樂清電氣企業近年來轉型發展的孜孜探索。
在柳市,我們走進一家名為“宏秀電氣”的企業。乍一看,這家企業普通得猶如家庭作坊,廠區面積總共不過6.5畝。但“大隱隱于市”,去年銷售有6000多萬元。
秘密都擺在“宏秀”的產品陳列廳,與柳市很多低壓電氣企業不同,這里擺放的大多是高壓電氣設備。在一款拿到國家發明專利的“戶外智能高壓開關裝置”前,“宏秀”工程師林勝榮告訴我們,這臺裝置就像上網電腦一樣,每臺都有獨一無二的IP地址,隨時可向后臺服務器發送電網運行的狀態信息,因此,哪怕是安裝在高山之巔,也猶如“近在眼前”。
而值得一提的是,特立獨行的“宏秀”,在柳市已經開始不再那么“孤獨”。林勝榮介紹說,2010年下半年開始,柳市低壓電氣企業轉型做智能高壓電氣的明顯增多。
同樣,樂清經貿局一位負責人也告訴我們,在整個樂清,智能電氣的誘惑猶如磁鐵一般,吸引了大大小小的電氣企業,以或快或慢的節奏競相而行。
在“德力西”,這家樂清電氣產業龍頭企業已制定了“堅強智能計劃”,去年還專門為此成立了德力西電氣研究所,全年完成新產品開發88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
在“天正”,新開發的智能斷路器,可遙控、遙感、遙測、遙調,坐在辦公室里就可以輕松進行控制,其附加值是傳統產品的10倍。
在擁有省低壓電器智能技術重點實驗室的溫州大學,多家樂清電氣企業已經與他們進行合作,開發的正是第四代智能電氣產品。
統計也顯示,“十一五”期間,以電氣企業為主的樂清企業專利授權總量達8099件,高新技術企業達64家,均居全省前列。
別樣風景
條條大路通羅馬。除智能“再造”外,樂清電氣企業的轉型升級還有無他途?
答案是肯定的,即:以資本為媒,“追風逐日”,進軍戰略性新興產業。
“華儀”是其中的一個典型“樣板”。2007年年初,當“華儀電氣”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時,在人們的心目中,它依然主要是一家傳統電氣概念公司。四年后,當我們再次走進位于樂清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華儀”時,它在A股市場上,已被視為標準的風能概念,盡管電氣產業依然是“華儀”集團旗下一項主要業務。
實績比概念更重要。而即便從一種挑剔的眼光來看,“華儀”的風電設備產業也算是做得不錯的。從2008年首臺780千瓦風力發電機組在洞頭鹿西島安裝竣工至今,“華儀”樂清基地1.5兆瓦的風機年產能已經達到200到300臺,最近又在寸土寸金的樂清征了80畝地,準備繼續擴大產能。在上海、吉林、山東三地的風電基地也將在今年上半年陸續投產或開建。
跟“華儀”的選擇不同,“正泰”把新產業的寶押在了“太陽能薄膜電池”上。現在,在位于杭州濱江區總部的正泰太陽能公司生產車間,斥資1億多美元引進的30兆瓦薄膜生產線已然成了浙江高新技術企業的代表。
“德力西”的LED布局雄心,同樣令人驚訝。該集團董事局主席助理盧友中告訴我們,目前“德力西”在上海的LED生產線已經達到了10條,總規劃是20條。同時,在樂清、嘉興、江西、江蘇等地,也將大規模建設LED生產線。
喜新也可以不厭舊。對樂清電氣企業進軍新興產業,王鋼持肯定態度,他認為,盡管是新興產業,但無論是追風、逐日還是LED,都可以得到樂清雄厚的電氣產業家底的支撐,并實現產業間的對接,拓展電氣產業轉型升級的深度和廣度。
在“華儀”,我們也找到了這種觀點的佐證。“風能二車間”主任張轉紅指著一臺正在安裝中的風力發電機告訴我們,這臺發電機的中樞控制系統是自主研發的,里面所用的開關、斷路器等,都是樂清本地產。
有為之手
政府做什么?在電氣產業轉型升級中,這個問題老生常談但無可回避。
樂清市委書記潘孝政的回答簡潔干脆,“引,導,推”。所謂引,就是通過政策出臺釋放信息;所謂導,就是通過傾斜政策鼓勵引導;所謂推,就是要讓企業有危機感。
樂清市長姜增堯表示,站在“十二五”發展的新起點上,樂清將進一步把優化環境擺到重要位置,解放思想,打造一流的創業創新環境。
作為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具體舉措,2010年樂清設立了工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據了解,這項每年規模達到1億元的專項資金,將重點用于支持電氣產業的轉型升級,打造電氣產業科技創新、人力資源、金融支撐等“六大服務平臺”,重中之重用于對企業技術改造的支持。
還有一項貌似與產業轉型直接關聯不大的舉措: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設。其邏輯并不復雜,經常去樂清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體會,這里產業化水平發達,城市化水平卻顯得滯后,而沒有良好的生活、工作環境,不光越來越難留住本地人才和資本,更談不上大量吸引那些對產業轉型升級至關重要的高端人才。
也因此,近年來,在樂清,一場大規模的城市建設“補課”全面鋪開。去年樂清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0.65億元,同比增長29.5%,總投資7.8億元、能承辦國家單項比賽的市新體育中心開工,總投資3.49億元的104國道樂清虹橋過境公路改線工程開工;今年,樂清固定資產投資將確保完成280億元,力爭完成319億元,總部經濟園、疏港公路、中心區和經濟開發區道路網建設等一批重大項目都將取得實質性進展……
有沒有發達完善的公共服務平臺,是現代產業集群區別于傳統塊狀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征。在過去幾年中,樂清已經建成浙江省溫州低壓電器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等一批公共技術平臺;先后與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溫州大學等全國15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十二五”期間,樂清還要建設科技創新、金融支撐、人力資源、技術檢測和展示展銷五個公共平臺。
厚積方能薄發,邁入“十二五”的樂清電氣產業正加速“蝶變”,人們有理由相信,“中國電器之都”必將書寫更輝煌的產業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