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的遺產
2010-01-14 10:20 來源:《環球企業家》
哥本哈根時間2009年12月18日中午,聯合國氣候大會的主會場貝拉中心內的所有閉路電視上都在直播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發言。當他說到“我們是來行動的,不是來說的”時,站在旁邊的歐洲風能聯合會(The European Wind Energy Association)首席執行官克里斯汀·卡伊爾(Christian Kjaer)舒展了一下緊皺的眉頭。
在隨后接受《環球企業家》專訪時,卡伊爾說,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對于美國和歐盟來說至關重要,因為這些國家的政府說什么并不可信,只有把他們的話變成法律文件才行。奧巴馬的這句話讓他相信,對此次氣候峰會無法達成有效協議的悲觀預期可能會有所轉機。
但是在第二天,哥本哈根會議未能達成任何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而只在美國、中國、印度、南非等國之間達成了一個尚未能獲得大會全面通過的協議。卡伊爾的擔憂沒有得到任何緩解。
盡管這一結果并非多么出乎意料,《環球企業家》在哥本哈根會議前對眾多清潔技術領域企業家的采訪顯示,他們普遍希望此次峰會能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杰能科(Genencor)中國區總經理陸格雷(Gregery Rood)的觀點具有代表性—政策的支持是可再生能源企業發展的生命線。而來自中國的清潔技術領域的領先投資者青云創投總裁葉東更是認為,哥本哈根將宣示人類發展正式進入低碳發展模式—2009年將是世界清潔技術元年。
但現在,這些熱情的投資者們必須面對一個后哥本哈根時代的清潔技術世界。一個沒有任何實質協議的哥本哈根會議會給他們帶來什么呢?
卡伊爾領導的歐洲風能聯合會的總部位于布魯塞爾,主要任務是游說歐盟委員會及各國政府為風電在歐洲的發展掃清障礙,出臺更多的激勵政策。這份工作并不好做—歐盟各成員國都有自己獨立的風電政策,這使得歐盟難以形成統一的風電市場。他原本預期此次氣候峰會在通過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協議后,能夠極大地促進風電在歐洲的發展及歐洲風電市場的一體化。
“在可再生能源這個領域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是非常困難的,這種支持可以是很多樣的,可以通過制定法律、法規掃清發展障礙,也可以進行補貼。”陸格雷說。杰能科主要生產廣泛用于環保、節能領域的酶制劑及第二代生物燃料,研發投入非常大。“我們需要確定政府在節能減排方面對企業要求將更加嚴格,這樣才能讓我們對這個行業的未來發展有更堅定的信心。”
不過,同為可再生能源的風電在美國的發展證明了美國并不是一個可以讓人放心的市場。目前世界上主要的風電場都集中在歐洲,但是在30年前,風電剛開始發展時完全是另外一個場景。70年代發生的兩次石油危機讓很多石油依賴型的國家開始尋求發展可再生能源,風電是其中之一。走在最前面的是美國的加州。1981年加州出臺了一項鼓勵發展風電的政策,對風電項目給予稅收優惠。這項政策直接引發了風電的第一次大發展。
當時的情況是,美國本土并沒有強勢的風機生產企業。因此當以質量取勝的丹麥的幾家主要風機企業去美國考察回來后,帶回來大筆合同。此后他們占領了整個加州風電市場。這些企業其中就包括維斯塔斯和后來被西門子收購的Bonus。
或許是由于看到本國的風電市場全被外國公司占據以及石油危機的消失,加州政府1986年取消了對風電的補貼。幾乎在一夜之間,對風電的熱情從沸點降到了冰點。自此以后美國的風電再也沒有發展起來,也沒有誕生一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風機生產企業。
類似的事情并不鮮見。1990年代后半期,由于電力需求的增加,印度政府對于投資者建設風電廠按照裝機容量進行稅收補貼(不同于美國的價格補貼)。這一政策使得印度成為當時全球最主要的風電市場,也直接催生了蘇斯蘭(Suzlon)這樣的大型風機生產企業。不過,印度同樣在幾年后逐步取消了補貼,直接導致了大量質量不過關(價格低)的風機的上馬,大大影響了風電場的穩定性。自此以后,印度的風電發展也在很長時間內陷入了停滯。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使得風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但是這并不能遮蓋這個行業的不確定性。不管什么形式的補貼,只要一消失,風電的脆弱性就一覽無余,即使在全球風電最發達的丹麥也難以避免。
此次氣候大會期間很多人去參觀丹麥的海上風電場。這并沒有讓身為丹麥人的卡伊爾感到高興,反而有些尷尬。因為,他們所參觀的海上風場基本都是在八年前建成的,最近八年丹麥幾乎沒有新建大型海上風電場,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丹麥政府八年前更迭后一度取消了對于風電的補貼。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全球最領先的風機生產企業在丹麥,但是最先進的風機并沒有安裝在丹麥。哪怕最近幾年有一個新建的海上風場,我們在組織參觀時也會更有底氣一些。”卡伊爾對于丹麥政府取消風電補貼的政策頗為不滿。盡管最近兩年政策有所回暖,但是仍然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們需要一個法律協議來保證政策的可持續性,這樣才能打消投資者的顧慮。”卡伊爾說。
這樣的美好愿望并不僅存在于可再生能源企業中,金融業對此的預期同樣強烈。以風電為例,其發展需要三個必要條件:可入網、風場的良好規劃以及融資的便利性。其中第三個條件與金融類企業緊密相關。這個并不難理解,無論是貸款還是直接投資,銀行都需要確定該項目是可盈利的,至少足以收回成本。而政策的不確定性實際上加大了投資的風險,從而限制該行業的發展。
2009年12月12日在哥本哈根北部的“哈姆雷特城堡”舉辦的一個商業論壇上,高盛集團全球環境市場董事總經理特雷西·伍森克勞福特(Tracy R. Wolstencroft)在演講中說,誰都知道可再生能源是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行業,但是對于投資者來說,需要評估其現實的政策風險。
從倫敦趕到哥本哈根參加氣候峰會的Conning資產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馬奎斯·范德伯格(Markus van der Burg)本來在一個邊會上有演講,但是由于NGO人員被嚴格限制進入會場,這個邊會因為其他的演講人無法進入會場而被取消。他拿著精心準備的PPT文本對《環球企業家》抱怨說:“這種不確定性是最要命的。”
Conning管理著600多億美元的資產。范德伯格說,對于投資經理來講最擔心的就是不確定性。而這個被迫取消的會議的一個主題就是改變政策,創造確定性。“我們很喜歡清潔技術企業,但是如果具體到投資我們需要確定項目能夠產生穩定的收益,”范德伯格說,“僅因為這個企業比另外一個企業更‘綠色’就投資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國際能源署的計算顯示,到2030年之前將會有10萬億美元私人部門投資流向節能和環保領域,包括節能建筑、新能源汽車等。該機構執行總裁田中伸男在接受《環球企業家》專訪時說:“這些投資發生的條件是他們需要知道將來會發生什么。”
中國因素
哥本哈根可以預料的結果使得對清潔技術發展的擔心開始抬頭。但是他們遲早會看到,在一些基本的問題上全世界還是形成了共識,比如要將全球升溫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大幅減排、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支持和技術轉移,等等。實際上,《環球企業家》所接觸的中國的企業家對于此次峰會會達成什么樣的協議并不是很關注,因為在會議前的2009年11月26日,中國已經公布了自己的減排目標——到2020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更早之前,2009年二季度中國還出臺了支持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發展的振興計劃。因此,與全球范圍內存在的不確定性相比,可再生能源在中國的發展前景實際上得到了保障。
作為可再生能源領域風險投資的先行者,青云創投總裁葉東對于政策變化一直保持著很高的敏感度。青云創投成立8年來的投資分為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契合當時的政策方向。“我們的投資不是為了轉向而轉向,完全是根據市場的發展以及國家的產業政策的變化帶來的商業契機。比如,胡錦濤與奧巴馬前一段會面時提到了綠色建筑、智能交通、清潔煤。這次哥本哈根會議之后,可能會看到綠色環保技術及項目大行其道。”
中國部分可再生能源領域內的企業領軍人物也到了哥本哈根,其中包括皇明太陽能董事長黃鳴、華銳風電董事長韓俊良,甚至五大電力集團及東方電氣[43.97 -0.74%]的負責人也到了哥本哈根。中電國際董事長李小琳對《環球企業家》表示,中國政府節能減排和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決心是不容質疑的,這為企業的發展規劃提供了很好的依據。黃鳴在哥本哈根的地鐵中與本刊記者談及太陽能在中國的發展前景時說:“這個行業的發展方向是清晰的,只是需要一些耐心,我一點都不著急。”
在與歐洲風電聯合會首席執行官卡伊爾交流對中國可再生能源市場的前景時,他的羨慕之情溢于言表:“即使沒有法律文本的約束,我相信中國政府承諾的一定就能做到,如果我的工作在中國的話,恐怕會容易得多。”
對于窺探清潔技術領域巨大商業機會的投資者而言,指望哥本哈根消除不確定性已不現實。而要把握住類似中國這樣確定性清潔技術市場,必須更有冒險的勇氣。
而且,事實上,已有不少企業在這樣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中最先挖到了金礦。安聯集團旗下德盛安聯資產管理(Allianz Global Investors)公司首席執行官Joachim Faber介紹,兩年前,安聯保險開始利用自有資金投資風電及太陽能市場,目前已經投資了約10億歐元,投資年回報率8%至10%。安聯的生態趨勢(Ecotrend)基金規模達數十億美元,廣泛投資于德國、韓國、美國、中國等地可再生能源企業。德盛安聯資產管理公司管理著一萬億歐元的資產,位列全球五大資產管理公司之列。
就保險業務來說,世界上最大的財產保險公司英國RSA保險集團在目前全球的海上風場保險市場中占據80%的市場份額,大部分海上風場集中在丹麥、瑞典、英國北部沿海這一狹小的區域內。其客戶涵蓋風電體系的所有上下游企業。RSA國際業務首席執行官西蒙·李(Simon Lee)對《環球企業家》表示,可再生能源行業的保險收入在RSA的總收入中所占的份額還是相當小的,但是增長潛力很大。據有關統計,全球可再生能源行業2008年的投資約700億美元,2009年約900億美元,到2012年將達到2600億美元。“我們的很多客戶都來參加了這次會議,這次會議可能會讓政府給予可再生能源行業更多的激勵措施,特別是中國、印度、美國這樣的能源需求大國。”他表示。
慕尼黑再保險集團甚至開始專門針對可再生能源項目的不確定研發保險產品。該集團生態風險研究部負責人彼得·霍普(Peter Hoppe)表示,可再生能源很有潛力,但是很多投資者不喜歡,主要是因為它們太脆弱,波動性大。如果能夠通過保險產品降低這種風險,那么也能促進這個行業的發展。“我們非常確信能夠開發出針對可再生能源投資回報率的保險,保證即使一年沒有陽光和風,他們也能有一定的投資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