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擔保:中小企業融資的定心丸2
2009-08-20 16:58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難點——
風險收益不對等
北京中小企業再擔保公司資本金為15億元,首期已經投入了10個億。在充分發揮公共財政政策效能的同時,再擔保公司也要全身心投入到控制風險中。
與日本、韓國的擔保再擔保機構不同,我國的再擔保公司并非公益機構,且不論國有資產能否增值,秦愷認為能做到的就是“用最小的政策代價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這句話,其實有著其遠期內涵。
“往長遠看,再擔保公司不出現虧損或者代償很難,畢竟承擔了至少50%的風險,而收取的費用卻是30%。”秦愷與很多擔保機構的負責人聊過,發現他們都表示為中小企業擔保很難,風險與收益不對等,“北京擔保機構對中小企業擔保的收費平均在擔保額的2.5%左右,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說風險收益不對等,那么再擔保公司的就更不對等了。”再擔保公司完全靠爭取的再擔保費來彌補虧損很難,那么就需要財政給予一定限額的補償,而目前市財政也正在想辦法為其建立資本金補充和代償補償機制。
期待代償機制
北京市中小企業再擔保公司已經運做了半年多,正式簽得在擔保合同是161.4億。 “實際上,目前批準的額度為171.4億,因為有兩家合作單位正在制作合同,另外在審核中的業務還有10宗左右。”秦愷透露,按照各承擔50%的比例說來,這意味著為北京中小企業擴大了80多億的擔保規模,也意味著再擔保公司初期投入的10億資本金,也臨近上限。
如果再擔保規模達到上限怎么辦?
“這最終還要看債權人——銀行怎么去認識這個問題,一旦北京市財政拿出代償補償的辦法,銀行可能就不再關心再擔保公司的注冊資本是多少。因為他們會看到,出現了一定的虧損后,財政是否都能幫公司補回來。也就是說,那時放大倍數可能就不會拘泥于10了。”
秦愷的期望源于國外的經驗:日本的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協會自身的放大倍數為30倍,加上發揮再擔保職能的日本中小企業金融公庫,理論上能達到60倍的放大倍數;而作為美國聯邦政府一個部門的中小企業局(SBA),根本就沒有注冊資本金,其做法是承諾制,背靠聯邦財政,用中央財政的信用為小企業作擔保。
如果北京市政府為再擔保公司建立了代償補償制度,實際上用政府的信用為公司作了保證,提高了再擔保公司的公信力。“更讓我們有理由說注冊資本金不是最重要的。”秦愷說。
■ 相關鏈接
再擔保支持哪些
擔保機構
目前,并不是每家擔保機構都可以獲得再擔保公司的幫助,因為再擔保公司對要合作的擔保機構有一些條件上的要求。
“首先是資質上的要求,比如資本金的規模,必須要有評級,還要加入北京市信用擔保協會。北京擔保機構有300多家,但在北京市信用擔保協會注冊的只有70多家,大部分擔保機構還沒進入‘組織’,他們做得怎么樣還無從了解。”秦愷說,“有一些雖然不是協會成員,但是我們會在合同中約定,30個工作日內,對方必須加入信用擔保協會。”
政策性的要求主要包括兩方面,首先每年做的擔保業務中,為中小企業擔保要超過50%。“這一點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余地,協議當中都會有一條約定,服務對象必須是符合國家界定的中小企業。”秦愷強調,擔保公司擔保的領域必須符合國家的政策導向,不支持買房買車高檔消費品等個人消費為主的擔保業務,也不支持房地產、娛樂以及北京市限制發展的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等。
在治理結構方面,秦愷表示擔保機構必須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組織結構。在經營管理方面必須按照普遍認可的規范流程來開展擔保業務;必須有前臺、后臺之分;必須有三年從業經驗的管理人員,“因為擔保也就是金融業,從業經驗特別是高級管理人員的從業經驗對于企業非常重要”。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