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對中國的影響
2008-02-27 15:33 來源:網絡
今年全球的氣候大背景是拉尼娜,厄爾尼諾我們較熟悉,但對于她的姐妹拉尼娜我們還很陌生。
拉尼娜是同厄爾尼諾相反的氣候現象,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秘魯附近)海水大范圍持續異常變冷現象,海水表層溫度低出氣候平均值0.5℃以上。小小的0.5度,又遠在南美洲,但卻對我國造成了極大影響。
1.南太平洋的氣溫偏低是怎樣擴散到全球的。海洋表層的洋流運動主要受海表面風的牽制。信風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從東太平洋(即秘魯)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區(即中國、日本),在赤道東太平洋地區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進行補充,赤道東太平洋海溫比西太平洋明顯偏低,使得氣流在赤道太平洋東部下沉,從而加劇氣流在西太平洋的上升運動,實際上削弱了西太平洋的副高,加強了信風和西風,進一步加劇赤道東太平洋冷水的發展,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將拉尼娜的影響從秘魯擴散到全球,特別是中國。
2.西太平洋上升運動的加強對中國的影響。西太平洋的上升運動加強,導致了本來在冬半年就已經遠離中國大陸進入太平洋的副熱帶高氣壓帶進一步遠離大陸,對大陸冷氣團的牽制抵抗作用進一步降低,很明顯,沒有了副高的阻攔,副高兩側的風帶,一是北方強大的寒冷的西風帶,二是南方印度洋上的信風帶可以長驅直入大陸,橫掃全亞洲,而中國恰恰就在這兩個風帶的控制之下。
3.風帶加強對中國的影響
?。?)西風帶。西風帶對中國造成的影響主要來自兩個方向:一個是對北方來自西伯利亞的強冷空氣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冷空氣團是從極地方向過來的,冷氣團比較寒冷,冷空氣強度比較強,因為北冰洋的蒸發作用小,空氣極為干燥,以大風、降溫過程為主,不會出現大范圍的降雪,以前對我國造成影響最大、我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股冷空氣。今年主要受北方氣團影響的東北降雪量就很少,跟過去持平。二是從西路過來的,這是我們很少關注的,但它借助西風帶加強從冰島大西洋沿途過來,經過歐洲地中海橫掃整個亞歐大陸,由于來自較濕潤的大西洋,這股冷空氣帶來了大量的降雪。事實證明了這一點,今年因為這股強冷濕空氣,巴格達這種極度干旱的地方降了百年以來第一次雪,中亞地區,特別是阿富汗山區積雪超過兩米。甘肅這種比較干旱的地方今年降雪量超過常年的兩倍,為60年之最。多有趣,我們天上下的雪竟然來自大西洋的海水。
?。?)信風帶。由于太陽直射點的南移,信風帶在過去對中國的影響并不大,但由于拉尼娜的加強,加上西風帶受到青藏高原阻擋,分流至喜馬拉雅山脈南翼逐漸加熱加濕的氣團,使得中國南部受到了來自印度洋大量的暖濕氣流,造成云貴高原的氣溫甚至比常年的還要高。
?。?)共同影響。由于太平洋上的副高減弱,因而南北兩股冷空氣可以長驅直入中國內陸,信風帶來的暖濕氣流控制南方,像深圳這段時間濕度都高達90%。過去北方的冷空氣南下就單一的控制全國,全國都是寒冷干燥,但今年拉尼娜引導著信風帶來大量水汽,同北方干燥寒冷的氣團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交匯,從而形成了大范圍的暴雪。降雪同降雨的原理一樣,現在溫度一上升就下大雨,甚至暴雨。從影響范圍看,災害程度從東向西遞減,沿海省份影響較小,可見水汽主要來自印度洋而非太平洋,信風影響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