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回應“7萬億投資”:非新增財政投入
2015-01-14 15:46 來源:機電商報
導讀:在1月8日國家發改委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發改委固定資產投資司副司長羅國三對此給出了公開回應,“7萬億應該是媒體自己推算出來的數據,具體的總投資是無法確定的”,而且,“這與之前的4萬億也有著本質區別”。
“4萬億投資計劃”一度成為2009年中國經濟的救世主,眼下傳聞中的“7萬億投資計劃”會成為挽救經濟的定海神針嗎?近日來,這一話題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在1月8日國家發改委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發改委固定資產投資司副司長羅國三對此給出了公開回應,“7萬億應該是媒體自己推算出來的數據,具體的總投資是無法確定的”,而且,“這與之前的4萬億也有著本質區別”。
羅國三強調,七大工程包不是要通過新增大量的財政投入來刺激經濟,而是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建設。
總投資無法確定
1月6日,據外媒報道稱,中國國務院去年底已批準總投資額逾10萬億元人民幣的七大類基礎設施項目,其中今年投資超過7萬億元。
報道還指出,由國家發改委編制的這七大類投資包含400多個項目,其中今年開工項目預計約300個,旨在通過擴大有效投資穩定當前經濟增長,確保投資繼續對今年經濟增長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消息傳出當日,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投資政策研究室主任吳亞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對該消息并不知情,但為了應對經濟繼續下行的壓力,國務院確實有一定的政策儲備。
自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探。來自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第三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速僅為7.3%,創下22個季度以來的新低。盡管年度數據尚未發布,但市場上普遍預測,2014年的經濟增速在7.5%左右,而2015年的經濟增速目標或設定為7%。
在中國經濟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的“新常態”轉變的背景下,7萬億這一數額迅速引起市場的廣泛關注,因為它已經占到了2013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44萬億元的16%。
在1月8日的新聞發布會上,針對媒體就上述消息的求證,羅國三表示,“7萬億應該是媒體自己推算出來的數據,不清楚他的統計口徑是什么,事實上總投資根本無法計算”。
他還補充道,有的項目已經開工建設,還有些項目正在開展前期工作,還有一類建設任務,落實到具體項目還需要分解,在不同地方建設成本也不同,所以,在還沒有完全分解到具體項目的情況下,這個總數是算不出來的。
與之前4萬億不同
盡管總投資額無法確定,但這么大規模的項目資金來源亦是各方關注的焦點。
在具體項目推進上,中央項目主要由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有關的中央企業負責推進,地方項目主要由地方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項目單位負責推進。在固定資產投資中,資金來源一般分為國家預算資金、貸款、利用外資、自籌資金幾大類。
羅國三指出,現在政府不是要通過新增大量財政投入來進行刺激,而是通過創新投融資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國家重大工程的建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取向。
“中央政府投資在并沒有怎么增加總量的情況下,通過內部調結構,減少一般性投資,加強重點領域的投資,來引導和加強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羅國三進一步解釋“減少一般性投資”的含義,“比如一些小而散的補助專項可能需要縮減,縮減以后用于重點領域,這個重點領域包括重大工程”。
他還強調,“講這個總數是沒有意義的,而且這和2008年所謂的4萬億沒有關系,甚至說有本質上的差異”,“無論是7萬億還是10萬億,都應該放在當前的經濟體量下去衡量,而不是一味強調總投資”。
當日新聞發布會主持人、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李樸民也表示,分析投資發展和投資形勢,就要多分析投資結構、投資方向,投資本身的活力和投資效益,多關心這些方面的內容,恐怕更符合中國當前的實際。
七大工程包穩增長
作為主管固定資產投資的部門,發改委曾在去年11月下旬、12月上旬分兩次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七大工程包的遴選及進展情況。李樸民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七大工程包是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全局性、基礎性、戰略性意義的重大工程,能促進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
據了解,七大工程包具體包括:信息電網油氣等重大網絡、健康養老服務、生態環保、清潔能源、糧食水利、交通、油氣及礦產資源保障等。根據公開資料進行不完全統計,僅交通工程包的項目數量就已經超過200個。
這意味著,如果外媒報道的七大工程包的總數量400多個屬實,那么交通工程包的數量幾乎占一半左右,是各工程包的重中之重。
羅國三表示,國家重大工程包是滾動推進的,除了七大工程包里面明確了2014年、2015年的重點項目以外,后續還需要繼續推進。這是以國家重大工程來明確重點投向的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輿論普遍好看七大工程包為穩增長再添“壓艙石”,但也有專家提醒,這些投資項目對實體經濟作用有限,難改經濟下行趨勢。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這一輪投資計劃在方式、規模和經濟增長內在動力等方面都已經發生顯著變化,目前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府債務,會使得地方投資規模有所縮減,這和四萬億刺激時期中央、地方紛紛上馬項目的情形截然不同。
對于此次政府鼓勵社會資本以PPP模式(公共與私人部門合作)進入,李迅雷也并不十分看好,“PPP模式可以做,但不可能大規模推廣,除了環保等領域,國外也沒有很成功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