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端能源裝備年進口約為1.86萬億元
2014-08-29 14:01 來源:第一裝備網
當前的世界經濟與政治格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全球產業都面臨著一個結構重新的調整,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孕育興起,以新能源為代表的能源產業正在成為國際、政治、金融、安全博弈的一個焦點。對高端能源裝備而言,這些新形勢、新變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30年前,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抓緊研制重大技術裝備的決定》,拉開了高效清潔發電、特高壓輸變電、大型冶金、大型乙烯等重 大工程所需的關鍵的重大裝備自主化、國產化的序幕。30年后,我國重大裝備獲得重大進步和重大突破,為我國國民經濟30年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歷史經驗說明了能源產業的發展與能源裝備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但是與國外頂尖企業仍然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是高端能源裝備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技術和產品比較少,很多高端產品的領域的核心技術并沒有掌握。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每年進口的重大技術裝備都在3000億美元(約合1.86萬億人民幣)左右,與我們國內生產重大技術裝備的總額相比初步測算是1.37:1,其中90%的高檔數控機床、數控系統等。
二是關鍵部件發展滯后。主機也面臨空殼化發展,高端裝備的元器件等也是依賴進口,跟核電相關的比如泵閥類這些高端的液壓件等等都是依賴進口,主機的發展受制于關鍵零部件的發展。
三是缺乏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我們產業集中度比較高,國際競爭力也比較強的發電行業,我們的龍頭企業無論是規模,尤其技術創新能力與歐美大集團比還難以望其項背。
據悉,工信部裝備司目前正在會同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等綜合部門制定《中國制造強國2025規劃綱要》,提出以“1+10”的規劃體系,尤其是重點發展重大技術裝備,并同時啟動了《關于加快推進新時期的重大技術裝備的指導意見》。
30年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未來高端能源裝備發展還需要堅持應用牽引、協同創新、兩化融合和開放合作。增強用戶在使用國產設備商的積極性,以用戶先購帶動高端能源裝備的研發、實驗和工藝驗證;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加速信息技術與重大技術裝備先進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加強對外交流和合作,鼓勵裝備制造企業引進來,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