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跟跑者”向“領跑者”轉變
2013-04-10 17:18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在2013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在工作報告中指出,隨著我國經濟和科技實力大幅提升,一些領域已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某些領域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領跑者”轉變,這些都有利于我國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更大跨越。
通常來說,科技論文是科技人員披露其科學研究發現與技術創新成果的重要形式之一??萍颊撐牡谋灰?,體現了研究成果與知識的發展和傳播過程,也是測度科技論文學術影響力的一個方面。在宏觀層面,可以利用科學計量學的原理和方法,透過論文被引用數據對國家的國際科技影響力情況進行分析。論文是否被引用,以及被引用次數的多少,可以反映論文的學術影響力。論文被引用次數越多,顯示論文的影響越大。
根據被引用次數的有無多寡,可以將科技論文劃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發表之后沒有被引用的論文,即零被引論文;第二層次,相對于零被引論文,發表之后被引用次數在1次以上的論文;第三層次,發表之后被引用次數超過其所在學科論文被引用次數世界平均值的論文,可以認為是影響力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以上的論文,即表現不俗論文;第四層次,發表之后被引用次數進入本學科世界前百分之一行列的論文,即高被引論文。其中第一和第二層次的論文都可視為“跟跑者”,第三層次是“并行者”,第四層次的論文可稱為“領跑者”。
科技論文的被引用次數不斷提升,科技成果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國際影響力
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呈現出整體向上的發展局面,無論是反映科技成果規模的論文數量,還是反映科研水平與影響的引文指標都保持增長的態勢。根據國際檢索系統SCI數據庫,我國的論文發表數量上世紀80年代的世界排名在20位以后,2009年至今,排名保持在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已成為發表論文數量較多的大國。在數量增加的同時,我國論文的質量和國際影響也在同步提高。據2002年統計,我國10年間“國際科技論文被引用次數”為49萬次,國際排名第20位。到了2012年,我國10年間“國際科技論文被引用次數”增長到了665萬次,比2002年時增長了12.6倍,國際排名上升到第6位,有望在2014年進入世界前5位,提前實現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發展目標。
2002—2006年我國發表SCI論文約為30.0萬篇,被引用74.3萬次,篇均被引用次數為2.47次。到了2007—2011年,我國SCI論文總數約為62.5萬篇,相比上一個5年段翻了一番,與此同時,被引用次數則增長3倍以上,達到了188.9萬次。篇均被引用次數也大幅增長,上升到3.67次,增長幅度接近50%。這表明,我國國際科技論文數量增長的同時,論文質量和影響也有顯著提高。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利用SCI數據庫統計,2002—2011年我國科技人員發表的科技論文總量達到92.6萬篇。截至2011年,其中66.7%的論文被同行引用。也就是說,我國大約有三分之二的國際論文發表之后產生了國際影響,中國的科技論文成果大部分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國際影響力。這一比例與科技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等G7國家同期被引用論文的比例都在75%—80%之間。與金磚國家相比,中國被引用的國際論文比例高于印度(66.0%)和俄羅斯(56.9%),與巴西(66.8%)相近。2002—2011年,我國作為第一作者發表的國際論文總量近80萬篇, 截至2012年底,其中被引用論文的數量超過57萬篇,約占71.3%。從國際論文總體上看,在發表后3年、5年和10年的時間里,被引的論文比例分別是60%、70%、76%。以我國計算機領域國際論文為樣本進行的研究顯示,在論文發表后3年、5年和10年的時間里,被引的論文比例分別是56%、66%和70%。
表現不俗論文增速超過國際論文總量的增長,覆蓋范圍從傳統優勢學科擴展到更多其他學科
表現不俗論文是指每個學科領域中被引用次數高于世界均值的論文。表現不俗的論文不僅被引數高于世界均值,其他一些相關指標,如:可反映科研合作強度的論文作者數和機構數,部分顯示論文影響力的載文期刊的影響因子,體現作者吸取外部信息能力的參考文獻數也高于我國論文的平均值。因此,表現不俗論文的數量可以反映我國在相關領域的綜合影響力。
從2009年開始,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中增加了對“表現不俗論文”的統計。相對于論文總數,我國表現不俗論文呈現出了更快的增長趨勢。2009—2011年,我國SCI論文年均增長率為14.9%,而2009—2011年,我國表現不俗論文的數量從最初的16871篇增加到2011年的42929篇,年均增長率將近60%。同時,表現不俗論文占我國SCI論文總數的比例也有較大提升,由2009年的15.5%提高為2011年的29.9%,提升了近一倍,說明隨著論文數量的不斷增加,我國科技論文在各個學科中的影響力也相應地呈現逐漸增強的趨勢。
2009—2011年,我國表現不俗的論文中,受省部級以上機構基金或科技計劃項目資助產生的論文比例不斷上升。2009年,我國的表現不俗論文中有82.3%的論文得到基金或項目資助,到2011年,我國的表現不俗論文中得到基金或項目資助產生的論文占89.5%,表現不俗論文中的受資助論文比例上升了7.2個百分點。
使用我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將我國國際論文分為39個學科。從表現不俗論文的數量來看,2009—2011年,化學、物理、數學和生物四個學科的表現不俗論文數均保持在千篇以上,其中,化學學科表現突出,其表現不俗論文數量從2009年的3681篇增加到2011年的8800篇,始終是表現不俗論文數量最多的學科。
2011年我國表現不俗論文達到1000篇以上的學科有14個,占39個學科的35.9%。其中,2009—2011年間表現不俗論文的年均增長率達50%以上的有9個學科,分別為材料科學(168%)、藥學(151%)、能源科學技術(108%)、生物學(106%)、臨床醫學(69%)、農學(66%)、基礎醫學(61%)、化學(55%)和化工(50%)。
表現不俗論文占所在學科論文總數的比例可以反映學科整體影響力的大小,表現不俗論文比例越高,表明我國在該學科的影響力越大。表現不俗論文數1000篇以上的學科中,能源科學技術、材料科學和化工三個學科的表現不俗論文比例最高,分別為48.6%、47.7%和46.2%;農學和化學兩個學科的表現不俗論文比例也較高,分別達到37.8%和30.1%。說明我國在這5個學科領域產出的國際論文的影響力相對較高。
當年被引用論文和高被引論文數量領跑金磚四國,正在成為多個領域科學研究的領跑者
若以2011年發表的論文看,發表之后當年就被引用的論文占全部中國科技論文比例為18.37%。這一數值與G7國家相比略低,G7國家中2011年發表、當年被引用的科技論文的比例介于22%—31%之間,但是中國在金磚四國中是最高的。美國作為世界科技最強國,論文總數排在第一位,達到35.45萬篇,當年被引用論文比例也比較高,達到28.42%。G7國家中被引論文比例最高的國家為德國,高達30.11%,最少的為日本,被引論文比為22.51%。金磚四國中的印度、巴西和俄羅斯等三個國家2011年SCI論文數量在2.8萬和4.5萬篇之間,2011年當年被引論文的比例分別為17.29%、15.31%和13.66%,均低于中國。
高被引論文是指在各學科中被引用次數排名位于世界前1%的論文,屬于領跑者。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統計數據,中國2011年發表的論文中有1521篇進入高被引論文行列,占2011年中國全部SCI論文的近1%。與中國相比,G7國家中的美國、英國和德國2011年發表的論文中高被引數量比中國多;法國、加拿大、意大利和日本2011年發表的論文中高被引數量則少于中國。美國2011年發表的論文中有6875篇高被引論文,占美國2011年論文總數的1.94%。英國2011年發表高被引論文1834篇,占英國2011年論文總數的比例為2.18%。G7國家2011年的高被引論文的比例全部為1%以上,高于中國。在金磚國家中,中國以外的俄羅斯、印度和巴西三個國家2011年發表的高被引論文總數都不足300篇,占本國2011年論文總數的比例都在0.6—0.7%之間。
若用SCI的22個領域進行分類,進入各領域論文被引次數排名前百分之一的論文命名為“高被引論文”,那么進入各領域論文被引次數排名前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的論文就可以被命名為“極高被引論文”。我國在2011年發表的國際論文中,按被引用次數統計,排名進入所在領域前千分之一的共有137篇論文;排名進入所在領域前萬分之一的共有9篇論文。從領域分布上看,這些排名進入千分之一的論文主要分布在工程科學、化學、數學和力學等領域,排名進入萬分之一的極高被引的論文主要分布在數學、化學、能源科學技術、機械工程、電子通訊與自動化和化學工程學科。這幾個學科正是我國國際影響力較大的領域。
各主題學科論文篇均被引用次數與世界平均水平的比值定義各主題學科論文的相對影響力,相對影響力小于1的主題學科,即學術影響力在世界平均值以下,是“跟跑者”;相對影響力數值在1左右的主題學科,即處于世界學術影響力平均水平,屬于“并行者”。統計顯示,在2011年發表的中國科技論文相對影響力數值最高的主題學科領域是建筑學(4.00),超過世界平均值水平30%以上的主題學科還包括:生物醫學工程(1.49),園藝學(1.47),地理學(1.39),神經病學(1.35),采礦與礦物加工(1.33)和核科學技術(1.30)。這些主題學科中,我國相對影響力數值顯著大于1,在世界學術影響力的平均水平之上,是我國科技領域的優勢學科領域,也是正在向“領跑者”轉變的領域。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并強調科技創新是提升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了科學研究國際影響力整體提升的良好局面,國際研究表明,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與發明專利之間的關聯較為緊密,科學研究中的優勢學科和具有較高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均對專利具有重要影響作用,因此,科學論文中的“領跑者”,有可能逐步進入發明專利“領跑者”的行列。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