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技術與意識之辯
2011-11-18 11:22 來源:今日自動化
近來一段時間,安全事故頻發,由此帶來的人民生命與財產的損失,屢屢成為人們心頭的陰霾。無論是震驚神州大地的動車追尾,還是釀成慘劇的地鐵電梯逆行,都深刻地昭示了:安全牽系生命,重于泰山。
尤其是最近這起造成數十人傷亡的“7·23”甬溫線特大鐵路交通事故,其造成損失的慘重,讓人們不得不追問:為何在相關技術機制看上去如此先進、完善的情況下,仍然無法避免這樣的安全事故?
據報道,專家組進行了包括對整個事故還原的多種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專家們對事故當時的信號情況、車廂內的情況進行了還原,并對雷擊、調取黑匣子等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和分析。通過前一階段事故調查初步查明的情況來看,這起事故既有因系統設計存在嚴重缺陷導致設備故障的問題,又暴露出故障之后應急處置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可以說,技術的故障與人員安全意識的不到位,這些因素都應該得到反思。
事實上在工業領域,安全事故的風險也一直困擾著眾多行業,無論是在過程工業中,還是在離散制造業中,安全事故時有發生。也正因為如此,人們一直試圖利用先進的自動化技術來彌補工業安全這一軟肋,其在工業安全方面的新應用不斷涌現。無論是安全控制器、安全柵、安全光幕等產品的發展,還是功能安全、本質安全的概念以及安全儀表系統的快速發展,都體現出自動化技術對于工業安全的重要作用。
人們也許會希望,依靠技術的不斷完善發展,最終完全代替工業安全考量中的人為因素。這樣的理想當時是積極的,但在可預見的時間內,來自人的安全意識的因素仍然是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的。在歐美一些國家,工業安全技術的應用水平和普及性,相較于中國國內而言已經非常領先,與此同時,這些國家不但沒有放松對人員安全意識與技能的培訓,反而對此更加重視。我們必須認識到,安全技術的發展,是一件好事情,但如果因此就放松了對人員安全意識的重視,往往反而得不償失。
談到這里,也不禁讓人想起一個具有積極意義的例子。6月,筆者曾經隨霍尼韋爾組織的媒體參觀團赴蘭州西固的一個罐區參觀采訪,讓筆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僅有這一項目采用的先進技術和應用方案,還有罐區工作人員對安全的高度重視。
事實上,作為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石化類企業,罐區配備的自動化控制系統和其他常規安全設施,都充分考慮到了安全方面的功能,已經從技術的角度上極大地降低了事故風險,而在這樣的情況下,罐區工作人員仍然貫徹了高度的安全意識。例如,在進入罐區前,工作人員認真組織媒體參觀團進行安全培訓,一絲不茍;在罐區參觀過程中的各個場合,也時時有工作人員主動向參觀者提示安全注意事項,這令我們感到,整個參觀過程既是一次有收獲的探索,也是一次安全有序的體驗。應該說,這正是一個將安全技術與人員意識相結合的積極典范。
至此,也希望廣大的工業企業決策者都能夠深入思考安全這一課題,將安全技術改造與人員安全意識并重,共同創造安全、和諧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