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苹果影院,最猛狂野性欧美XXXX,伊人精品网,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登錄

重慶微型企業創業漸入佳境

2011-10-06 23:49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截至目前,重慶市已建立1200個創業指導站,聘請了3200名創業指導員。圖為創業指導員為創業者講解微型企業申辦程序。

  編者按:近年來,重慶市大力鼓勵微型企業創業,截至2011年5月15日,共發展微型企業17391戶,創造就業崗位125713個。通過積極開展勞務外包,融入本地產業鏈條,廣大微型企業在改善民生、激發民間活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乃至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重慶地處長江上游、內陸腹地,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勞動力輸出地。近年來,重慶市委、市政府把微型企業看作發展經濟、擴大就業、鼓勵創新、活躍市場的重要工具,出臺了《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大力發展微型企業的若干意見》,采取“1+3”扶持模式積極扶持,起到了明顯效果。

  如今,重慶微型企業創業漸入佳境。截至2011年5月15日,重慶市共發展微型企業17391戶,發放財政補助資金4.94億元。這些微型企業或通過勞務外包,或融入本地產業鏈條,創造了125713個就業崗位,在改善民生、激發民間活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乃至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等方面起到了積極而良好的作用。

  政策推動微型企業紅紅火火

  日前,記者在重慶市墊江縣曹回鎮采訪時發現,這里的農民在農閑的時候不再打牌喝酒,而是干起了一件他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要干的“高科技”工作——組裝電子元器件。這是怎么回事呢?

  “這得益于我們大力發展了以勞務外包為特征的微型企業。”曹回鎮負責人告訴記者,該鎮石鼓村農民石元會、高咸鑫夫妻倆曾在浙江溫州打工,他們發現,近年來東部沿海地區用工緊張,然而有不少電子元件加工并不一定需要在工廠中完成。

  于是,在墊江縣政府的引導幫助下,石元會夫妻倆注冊了鑫會電子元件廠,積極聯系對接東部電子產業,把電子元件成批發運回墊江,在對村里的農民實施統一培訓后,讓村民分散在家里組裝,最后則把組裝好的元件發運回溫州。目前,石元會夫妻倆的這家電子元件廠,“車間”已擴展到鄰近9個鄉鎮的9000多個農戶家中,工人隊伍已擴展到近萬人。

  嘗到了甜頭的曹回鎮人立刻舉一反三,主動融入到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鏈條中,從深圳、溫州等地又引進了水鉆、頭飾加工等項目,在曹回鎮樂安、安山、石鼓、龍家、回龍、銀珠、平安、蓮花等8個村發展了勞務外包3000余戶,每戶農民月增收500元至1900元不等。如按每戶月均800元計算,僅此一項全年全鎮農戶可增加收入3000余萬元。

  而在農戶增收的過程中,這些微型企業也得到了發展,找他們提供加工服務的企業越來越多,例如鑫會電子元件廠已成為不少大企業的固定合作伙伴。“今后我還要繼續做大企業,帶動更多的群眾在家里實現致富夢想。”石元會告訴記者。

  除了對接東部,發展勞務外包,重慶市也積極指導微型企業與本地產業配套發展。重慶黔江區下崗職工伍玉兵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他原在黔江區從事汽車美容服務,由于申辦企業手續比較繁瑣,所以一直進行個體經營,利潤十分微薄。面對著重慶豐富的汽車產業資源,空守寶山而不得其門。

  黔江區工商所在了解情況后,多次上門向他宣傳微型企業政策,并幫助他聯系重慶市各大汽車整車及零部件企業。經由黔江區微企辦、工商所的積極推動,伍玉兵和重慶市汽車產業的企業接上了頭。隨后,伍玉兵決定融入產業鏈條,將原來的店鋪擴大規模,創辦微型企業與整個產業共同發展。

  2010年9月,伍玉兵創辦了黔江區八車道汽車美容中心,并獲財政補助資金4.5萬元。這個以汽車美容裝潢、安裝車載防盜報警器、車載影音導航等專業服務為主,兼營輪胎、輪輞、機油等保養類商品的小公司一經成立,就雇傭了16個人,月營業收入10余萬元。

  政策到實處 發展有動力

  發展勞務外包,融入產業鏈條,只是重慶市微型企業大發展的一個縮影。如今,重慶市正迎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不斷提升的大工業配套能力,正為重慶的微型企業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隨著西永微電子園的成立、兩江新區的橫空出世、保稅港區的順利運行、江南萬億工業走廊的布局形成,重慶逐步形成了電子信息產業、汽車摩托車產業、裝備制造產業等萬億級的產業集群。大工業、大項目的布局,吸引和聚集了大量產業鏈配套企業,而這些配套企業則需要更多小企業為它們配套。比如為富士康、英業達等IT企業配套的有樹脂、玻璃纖維、鏡片等眾多企業,光是為IT企業電路基板鉆孔的鉆孔刀具每年需求量就達4000多萬支,仍然供不應求,而這些鉆孔刀具企業就可以帶動更多的小企業和微型企業為它們配套,從而形成產業集聚,從量變到質變,實現規模效應。

  重慶市在鼓勵微型企業創業發展上也不遺余力。2010年,重慶市把鼓勵微型企業作為“民生十條”的重要內容,寫入了中共重慶市委三屆七次全會的決議中。

  “大企業強國,小企業富民。”重慶市委副書記、市長黃奇帆表示,“推動經濟發展不能‘只長骨頭不長肉’,要大力推動中小企業、微型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發展。”

  在黃奇帆看來,目前廣大中小企業急需的并不僅僅是與大型企業平等競爭,同時還需要解決融資難問題;而對微型企業來說,要解決的是入門問題。“首先要有注冊登記的資本金。認識到微企與民營經濟中大、中、小企業之間的差別,才能有針對性地出臺扶持政策。”

  為此,重慶市工商、財政、人社、質監、環保、民政、經信等部門和人行重慶營管部等單獨或聯合下發了支持微型企業發展的文件23個,涵蓋了微型企業發展政策扶持的諸多方面。微型企業從申請到創業培訓、資金評審、注冊登記、政策兌現再到后續扶助、工作監管,都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操作規程,重慶微型企業進入了規范化、制度化的高速發展時期。

  此外,在發展微型企業的過程中,重慶市還堅持把握發展方向,讓微型企業緊隨重慶市整體產業發展規劃,成為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導向儀”。為此,重慶市將扶持政策向那些能夠促進整個產業鏈條節能環保、提升效率的微型企業傾斜,以此推動經濟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重慶市工商局副巡視員胡德漢表示:“絕不以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犧牲子孫后代利益為代價,換取一時發展。”

  專家解析

  發展微型企業 走共同富裕之路

  重慶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長 黃 波

  《經濟日報》,2011年8月3日

  

  

  近年來,重慶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在探索以民生為導向的科學發展進程中,走出了一條以發展微型企業為載體的共同富裕之路。如今,重慶微型企業已初顯在擴大就業、改善民生、激發民間活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的良好成效。

  發展微型企業是促進就業的必然選擇。重慶城鎮下崗失業人員、三峽庫區移民200多萬人需要就業,每年還有10萬多大中專畢業生和大量返鄉農民工待就業,形勢依舊嚴峻。而通過大力發展微型企業,僅一年時間,就創造了20多萬個就業崗位。如今,通過將微型企業吸納就業能力作為財政資本金補助額的重要評審標準,重慶有效提升了微型企業帶動就業的能力。

  發展微型企業是激發經濟活力的重要舉措。截至6月30日,重慶市政府投入財政扶持資金8.45億元,共帶動20.84億元社會閑散資金進入微型企業領域。同時,民間創造力也得到有效釋放。一大批有想法、有技能、有專長、有知識的人如魚得水,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重慶大學建筑城市規劃學院畢業的大學生陳瀟自己出資6萬元,市財政補助資本金4萬元,創辦了重慶恒品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不僅解決了重慶大學2名研究生、4名本科生就業,而且為在校大學生提供了實習崗位10個,公司成立幾個月的時間,已經上繳稅收2.72萬元。

  發展微型企業是政府扶貧救困的新模式。重慶發展微型企業本著“與其輸血不如造血”的理念,用四兩撥千斤的方法開啟創業富民之門,是社會管理的一大創新。重慶每年給每一名下崗失業人員的救濟等補助資金在5000元左右,而通過扶持他們創辦微型企業來解決待業人口,減少了政府的支出,還能為國家增加稅收。去年以來,全市試點發展了1萬戶微型企業,財政下撥補助金3億元,解決了10萬人就業。

  發展微型企業也是扶持弱勢群體,微型企業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的“穩定器”。目前,重慶正面臨著城鄉、“圈翼”發展不平衡,城鄉差別,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擴大趨勢等矛盾和挑戰。而對“九類人群”給予政策扶持,引導他們創辦微型企業,有利于縮小三大差距。到6月30日,兩翼地區已辦微型企業10692戶,占比36.5%,三峽庫區移民重點區縣已辦微型企業7438戶,占比25.39%。實踐表明,微型企業是減少貧困的有效途徑,涵養就業的主要渠道,同時也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穩定器。

  發展微型企業還是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導向儀”。重慶市通過將微型企業扶持政策向節能環保、高新技術、文化創意、信息工程、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傾斜,推動了經濟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如大學畢業生陳旭、范再生,在去年9月創辦了微型企業重慶掌脈科技有限公司,從事移動閱讀軟件業務,在政府的扶持下,公司迅速成長,員工從成立之初的2人增長到現在的19人,申請專利1個,每月營業額達20萬元。該公司還在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被評為“優秀應用三十強”移動互聯網企業。

  發展微型企業事關民生,微型企業也是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粘合劑”。發展微型企業連接著百姓眼前最直接、最關心、最現實的民生問題,同時也是黨委、政府拉近與群眾間距離的情意“紐帶”。目前,重慶市各區縣和有關部門正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深入創業人員駐地和經營場所調查研究、宣傳政策、接受咨詢,幫助解決具體困難,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呼聲。而重慶市工商部門在全系統首先推行了各級領導干部定點聯系微型企業制度,更是為眾多微型企業解決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困難。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