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苹果影院,最猛狂野性欧美XXXX,伊人精品网,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登錄

上海民營資本跨界做科技孵化

2011-10-06 21:49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在上海市最新認定的17家科技企業孵化器中,有10家為民營。而此前20多年里,民營孵化器在上海總共只有2家。做創投伯樂,這些民營資本在“成就別人、成長自我”中,探索著轉型發展之路。

  任荃

  一家房地產公司意外涉足創業服務,結果越做越來勁;

  一家生物醫藥企業,把為自己建的園區拿出來幫合作伙伴創業,漸漸有了回報;

  另一家風投公司將投一家成熟企業的錢,改投20“匹”創業“黑馬”,引起同行紛紛效仿……

  在上海,民營資本跨界做科技企業孵化器運營商,是近來值得關注的一個新動向。“造房子+收房租+保姆式服務”的傳統孵化模式,也被他們玩出了不少新花樣。

  據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透露,在上海市最新認定的17家科技企業孵化器中,有10家為民營。而此前20多年里,民營孵化器在上海總共只有2家。做創投伯樂,這些民營資本在“成就別人、成長自我”中,探索著轉型發展之路。

  房東改做股東

  幾百萬元“打水漂”,陶世圣不后悔。自打兩年前創辦“談家28—文化信息港”,這位曾經的房地產老總陸續投資了10家微型創業企業,其中2家不幸夭折。

  談家28有2萬平方米自有產權智能化樓宇,本打算招租文化創意產業企業。不想,大樓造好,有意入駐的都是些科技信息類中小企業,陶世圣因此動了做孵化器的念頭。有朋友提醒:“做孵化就是砸錢,要虧的。”可他覺得,只要選準苗子,暫時吃點虧也無妨。

  不做房東做股東,陶世圣搭進去的不僅是房租收入,還有十幾年打拼積攢的家業。他覺得,做天使投資,民營資本顧慮少、決策快,因此有優勢。“我投資企業就是憑感覺——首先選對人,看他有沒有當老板的潛質。”陶世圣說,如果像專業風投那樣反復調研、猶豫不決,機會就沒了。

  只虧不賺的日子,需要耐心慢慢熬。正迷茫時,有公司看中了談家28獨門獨院的辦公環境,欲出高價收購,陶世圣抵住了誘惑。

  漸漸做出味道了。“創業的年輕人,滿腦子都是點子,和他們在一起,自己也年輕了。”晚上九十點鐘,陶世圣路過園區,看到樓里的燈一半亮著,這位60后不由得被年輕人的創業激情感染。

  當眾多科技型中小企業為錢糾結時,上海市級政府和科技部打算各拿出一部分資金,與談家28共同設立一個上億元規模的投資基金。一開始,陶世圣不太敢接手:“政府的錢過幾年要還的,萬一投錯了,我拿什么還?”前思后想,又不怎么怕了:“每投一家企業,就當成自己的公司,經營要透明、財務要清晰……我也在重新創業。”陶世圣明白,科技型小企業需要他這個股東的幫助而不是制約,需要他的共同分擔。

  孵化合作伙伴

  沿龍東大道一直往東,穿過外環線,拐進一條名字陌生的小馬路,就是奧普醫谷科技園。4幢三四層樓的辦公和生產用房位于張江現代醫療器械園內,是一個園中園。盡管位置有些偏,但開園3年,這里的出租率已達七八成。

  這個園中園本是上海奧普生物醫藥有限公司給自己規劃建造的,一個機緣巧合,也把一個個合作伙伴拉進了園里。

  園內的在孵企業衡道光電是由上海交大科研人員創立的一家小公司,專注于生物傳感器研發,去年剛把第一個產品以專利許可方式賣給奧普醫藥。而幾年前,雙方很為如何合作煩惱:讓教授們離別校園屈尊加盟奧普不現實,但如果只保持松散的合作關系,實驗室里的好創意又很難變成產品。

  看著幾幢拔地而起的新房子,奧普靈機一動:不如把自己的園區拿出來“孵化”合作伙伴。在這里孵化出來的新技術、新產品之于奧普,自然能近水樓臺先得月。

  這家生物醫藥企業轉行搞孵化器,似乎不務正業,但細想來,頗有道理:創業14年,奧普醫藥在國內體外診斷領域聲名鵲起,積攢了資金,建立了營銷渠道,而今繼續發展壯大,迫切需要整合產業鏈上下游。孵化,恰好成為它資源整合的一種方式。

  如今,圍繞奧普醫藥的主業,園區里已聚集起30多家產業鏈相關企業,其中六七家獲得了奧普的股權投資。

  抓住成長加速度

  由民營風投國民實業創立的國民新能源環保孵化器,像是一個針對初創企業的輔導班。在此,國民希望用最少的投入、最短的時間,把“黑馬”培育上市。

  通常,風投接觸的企業成立都已三五年,相對成熟,此時介入,投資額約在2000萬元;而倘若在企業創業初期持股孵化,投資不過百萬元。用投一家的錢,改投20匹創業“黑馬”,是國民的思路。

  于是,虹梅路上原遠東紐扣廠1.38萬平方米的老廠房,成了國民的“練馬場”。每引進一家企業,孵化器先以提供免費場地、辦公設備等方式象征性參股;入駐6個月后,孵化器對企業作一次全面評估,以5%-10%的股份參股優質公司;在企業跨越“死亡谷”、進入快速增長期之前,孵化器再追加投資——此為國民獨創的持股孵化三步走。

  還有第四步。某些超常“發育”的企業,在入孵一兩年后,就迎來加速成長期,此時國民實業還會增資。電巴新能源是國內領先的純電動汽車電池快換系統供應商,經過國民幾次投資扶持,企業年產值從2009年的900萬元猛增到2010年6000多萬元;今年電巴已獲1.48億元訂單,正打算2013年赴創業板上市。

  國民孵化器常務副總經理彭譯謹表示,及早介入,不僅能抓住科技型初創企業的成長加速度,還能在早期規范公司的經營、財務和治理結構,為將來發展打好基礎,推動企業做大做強。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