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苹果影院,最猛狂野性欧美XXXX,伊人精品网,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登錄

如何推進工程教育改革

2011-06-28 23:35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嘉 賓:陳進玉(國務院參事室主任)

  潘云鶴(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

  懷進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

  朱高峰(中國工程院院士)

  工程技術改變了我們的世界,但今天,我們卻不得不面對這樣的事實:全球范圍內,工程師正處于嚴重短缺之中,且愈益嚴重。

  世界各國都在研究怎樣培養工程人才,中國更為急切——未來二十年,中國繼續保持宏大的工程規模,許多重大工程項目從跟蹤走向領跑,這些都需要更多優秀工程科技人才化藍圖為實景。工程教育如何呼應這樣的時代要求?2010年6月,教育部啟動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試點,目標直指建設創新型國家所需的高素質建設者。

  真正的卓越工程師從何而來?在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高等工程教育的中國,我們的思考正當其時。

  下一位愛迪生在哪里?

  陳進玉:今天,無論是避免重大安全生產事故的頻發,還是提高產品質量,推進節能減排;無論是提升傳統產業還是發展高端制造業,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創造大國的轉變;無論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還是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都需要我們的高等教育培養出數量足夠,并且能夠面向生產一線的優秀工程技術人員。這是中國工科院校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潘云鶴:這次金融危機以后,全世界的目光再一次關注到工程科技的創新人才。美國的企業家發出孕育下一位愛迪生、喬布斯、蓋茨的呼聲,他們說,美國經濟唯一重要的刺激措施就是科學家和企業家。工程師正處于換代和升級的轉折時期,這是工程科技面臨的一個重要的新形勢。

  懷進鵬:中國有最大規模的工程教育,中國在工程學科的本專科人數的比例在世界上也是最高的。如何實現工程教育大國向強國的轉變,已經不是過去單獨一件事兩件事就能夠解決的。所以如何建立中國工程教育的體系,推進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

  工程師培養難在哪兒?

  潘云鶴:一直以來,工程人才的培養,就是先學自然科學知識,然后應用到工程科技上,但是,當代工程并不等于自然科學的應用。可以舉出很多工程科技早于自然科學出現的例子:第一代蒸汽機出現的時候,沒有熱力學;第一架飛機飛上天的時候,也沒有空氣動力學。創新往往需要對存在的自然科學理論的突破,工程創新要求知識和方法的綜合性。

  工程師的知識也不僅基于自然科學,還基于社會科學和實踐經驗,因此,工程教育要非常強調工程設計。同時,工程師的思維方法也不一樣,工程師碰到一個問題不是對和錯,而是提出各種各樣的方案去解決它。這條路走不通,換一條路走,這就是工程師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考試中的選擇題不是培養工程創新的思維模式,創新型工程師的知識特征應該是寬、專、交相結合。

  中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的模式一直以來有兩個,一是專業技術型。第二種模式是在改革開放以后,沿著理論加上新技術前沿的路徑,但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更多的轉向理論研究。這樣的人如計算機、數學模型等基本技能掌握得很好,但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相應下降了。很多工程專業的學生能寫文章,沒有能力搞設計。

  中國還需要另外三類人才。一類是既要有理論,又要有實踐,而且要有多種專業知識的人才,這是交叉型技術人才,可以用于技術的集成創新。第二類需要有理論有技術,同時要能夠進行創新型設計的人才。這種人才在市場經濟時代非常重要,能夠進行產品的創意設計。第三類人才是既有理論又有技術,又有市場創意和經營能力的人才。這類人才說明了工程教育和商業教育之間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

  后面三類人才,應該講全世界的高等教育還沒有完全轉向,但是我認為中國的高等教育要迅速地轉向這五類人才的培養。每一個學校可以根據自己的重點,選擇其中的若干類加以重點培養。

  工程教育怎樣改?

  陳進玉:我國的高等工程教育要加強也要改革。說到加強,首先是要搞好地區的高等教育布局,因為工科辦學的投入大,政府更應該加大扶植的力度。

  說到改革,究竟改什么?我認為,當前最重要、最緊迫的是要端正辦學指導思想。根據國家現代化建設和社會進步的要求,確定工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方法。

  同樣重要的一點是在學生培養的目標和標準上強調,做人第一,修業第二。如果學機械的不愿意進車間,學煤炭的不愿意下礦井,學地質的不愿意爬深山,學建筑的不愿意到工地,而且動手能力差,適應環境差,我們工科院校每年培養的數百萬大學畢業生,他們的就業出路在哪里?

  現階段我國工業化、城鎮化規模不斷擴大,同生產一線優秀工程技術人員短缺之間的矛盾如何化解?出路只有一條,就是徹底改革教育同生產脫節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大學生職業操守的培養,注重動手能力的訓練,注重團隊精神的熏陶,要倡導這樣的學風、校風,多一點實干,少一點浮躁,多一點合作,少一點自我。多一點奉獻,少一點索取。

  朱高峰:工程教育要堅持的培養目標,就是培養大批的工程師。我覺得這個目標不能動搖。事實上,改革開放以后,這個目標已經在一段時間里被放棄了。在培養方面,現在要更加突出能力的訓練。學校要恢復設計的課程。從課程設計到畢業設計,過去這個傳統是很好的,但是后來都改成寫論文了。論文不是不可以寫,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解決實際問題。

  潘云鶴:加快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我們認為首先要使學生增強實踐性,強化工程實踐訓練和案例教育,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特別想強調的是,工科教師本身要有很豐富的工程背景。現在很多大學評價教師,太講究論文的發表,我認為,對工科教師絕不能用單一的標準去評價。比如建筑學教師,工藝設計的教師,你去強調論文的發表,而不去強調他產品的設計,建筑的設計,這個導向是完全不對的,這樣的人才培養出來不可能是那個領域的優秀人才。

  同時我建議,企業的優秀人才到大學去任教,大學教師工科教師要到企業去兼職,而且大學和企業應該聯合起來建設實踐教育的基地。

  當然除了教育環節以外,培養學生工程創新能力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一個是科研,一個是設計。這兩個環節需要彼此補充和銜接。要培養學生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的系統能力。當前很多大學的工程專業,以畢業論文代替畢業設計的做法必須及時糾正。

  懷進鵬:中國工程教育的改革,應該從培養目標、培養內容、培養途徑和培養標準方面進行全新的注釋和分類多元化的指導。過去七年,北航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特別是通過戰略需求組建大團隊,建立研究學術基地,把人才培養,項目基地和國家需求作為四位一體的結合模式,在戰略高技術研究、人才培養和基礎研究方面,已經取得階段性的結果。我們組建的高等工程學院,以重大基礎研究和工程問題引導學生快速進入研究狀態;中法工程師學院則通過通識教育和工程師實踐,培養具有全球競爭能力的工程化人才。產業界與學術界緊密合作,讓我們看到了卓越工程師大批涌現的光明前景。 (文·豐捷)

  ■ 核心提示

  當前最重要、最緊迫的是要端正辦學指導思想。根據國家現代化建設和社會進步的要求,確定工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方法

  現在很多大學評價教師,太講究論文的發表。其實,對工科教師絕不能用單一的標準去評價。比如建筑學教師,工藝設計的教師,你去強調論文的發表,而不去強調他產品的設計,建筑的設計,這個導向是完全不對的,這樣的人才培養出來不可能是那個領域的優秀人才

  工程教育要堅持的培養目標,就是培養大批的工程師。我覺得這個目標不能動搖。事實上,改革開放以后,這個目標已經在一段時間里被放棄了。在培養方面,現在要更加突出能力的訓練。學校要恢復設計的課程。從課程設計到畢業設計,過去這個傳統是很好的,但是后來都改成寫論文了。論文不是不可以寫,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解決實際問題。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