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苹果影院,最猛狂野性欧美XXXX,伊人精品网,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登錄

多省欲與央企對接爭取戰略布局

2011-06-21 10:07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6月3日,上百家央企負責人趕往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參加一場由河南省政府舉行的“央地對接”項目簽約儀式。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率該省數百黨政官員及企業負責人,就已達成合作意向的項目進行集中簽約。

  河南之前,已先后有貴州、廣州、甘肅、山西、浙江等省份向“不差錢”的央企大佬們拋出了橄欖枝。從對接結果來看,各省均獲得了超過千億的“大單”,經濟最為發達的廣東,更是一口氣拿下2.539萬億元的項目合同。

  自2009年以來,宏觀經濟冷熱交替,地方政府對央企的熱情卻一如既往。不過,在“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地方政府除了“搶錢”外,更希望能為未來的布局贏得先機。一位參與簽約儀式的地方政府官員表示,“如果能爭取到央企的戰略布局,不僅對地方‘十二五’規劃的落實有推動作用,甚至能支撐起一個大的產業”。

  精彩的第一季

  據接近國資委的人士透露,河南之后,很多省份還在排著隊等著和央企對接。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希望能由國資委聯合主辦,組織盡可能多的央企參加。國資委的原則是合理調配,既能滿足地方的要求,又不至于讓頻繁的會議成為央企的負擔。

  5月12日,安徽省公布了近兩年來與央企合作的最新成果。截止到今年4月底,共計簽約項目585個,累計投資規模為1.58萬億;所有合作投資項目中,已簽約開工的項目為243個,投資金額6177.98億元。

  從2009年開始,中央政府刺激經濟復蘇的4萬億元投資被瓜分完畢后,為緩解金融危機后的資金饑渴,拉央企到地方投資即成為地方政府爭取資金、項目的一條新捷徑。在與央企的全面合作上,安徽是地方政府中的先行者。

  在2009年底舉行的“安徽省與中央企業調整結構、合作發展對接會”上,安徽省長王三運提出了與央企對接的“三不”策略,“不設條件,不限領域,不拘形式,只講內容,最大限度的實現互惠互利共贏。”

  第一年合作,即為安徽帶來了不俗業績,當年與央企合作發展簽約項目372個,投資規模超過1.3萬億元,而當年,安徽的GDP才剛剛突破萬億。

  不只是安徽,位于西部的寧夏同樣是敞開胸懷擁抱央企。為支持央企對本地國企的重組,寧夏國資委主任黃宗信曾表示,“只要注冊在寧夏,稅收在寧夏,就業在寧夏,能使企業迅速做大做強,怎么重組都行。”

  地方政府對央企的熱情,可見一斑。與安徽、寧夏一樣,在隨后一年時間里,至少有十多個省份都選擇了聯姻央企的策略。其中既有位于中西部的甘肅、河南等欠發達地區,也有浙江、江蘇等民營經濟活躍地區。

  不過,相比同為中部省份的安徽,河南與央企對接的成績要遜色不少。據河南省國資委公布的數據,該省也曾在2009、2010年集中組織了兩次與央企合作洽談活動,與24家央企簽訂了28項戰略合作協議,2010年與央企合作開工項目投資規模為180億元。

  2011年,河南開始加大與央企合作的工作力度,將其列為“河南省2011年大招商”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并在今年2月成立了由副省長史濟春、陳雪楓牽頭、省直有關廳局和中央駐豫機構參加的與央企合作聯席會議。

  為了更加體現“以人為本”的招商精神,還特地把最終的項目簽約儀式從鄭州搬到了北京。一位負責會議組織的工作人員解釋說,“離央企的總部近,更能顯示招商的主動性。”與以往讓央企老總們舟車勞頓地跑到項目所在地簽約不同,此次與央企聯姻,地方政府多將簽約所在地選在央企總部聚集的北京。

  嘗到與央企合作甜頭的安徽,正在統計一份新的項目單,并將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我省與中央企業合作發展的工作意見》,為央企落地提供立項、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據初步統計,此次擬向中央企業推薦的合作發展項目達600多個,投資規模約1.4萬億。

  對接央企辦

  河南省政府的簽約儀式舉辦之前,一些地市政府已先行一步,借此機會提前辦起來了自己的簽約和項目推薦。在6月2日下午舉行的“河南省濟源市與央企合作項目簽約儀式”上,這個河南最年輕的地級市,一共簽下了12個項目。

  濟源市發改委主任邱英平介紹,由于濟源原有的重工業結構及部分軍工企業的分布,使濟源與央企的合作起步較早。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先后與華能集團、中國兵裝集團、中國國電集團合作,建立了沁北電廠、中原特鋼等項目。

  不過雖然有了與央企合作的企業,但如何做大做強,讓其成為具有帶動本地產業發展能力的龍頭企業,是地方政府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最終的答案是:還需要央企加大投資力度。為加強與央企的溝通,濟源還專門成立了對接央企辦,專門結合本地產業特色,研究央企發展方向、產業布局,并服務已有央企項目。

  邱英平認為,這意味著對央企更重視了。重視之后的效果也非常明顯,對央企的深入挖掘,在此次簽約中已經有了體現。中原特鋼的前身是中國兵裝集團下屬一專門生產炮筒的軍工企業,轉民用后,從事特種鋼生產。在兵裝集團原本的投資計劃中,對這一企業的新增投資計劃只有10億元,準備在“十二五”期間做到50億元的產業規模。

  地方政府了解到這一情況后,通過多次溝通,并幫助解決土地、員工、住宿等問題,希望其能向裝備機械方面發展。最終通過政府和企業的溝通,項目的投資額增加到30億元以上,發展目標也調整為打造百億元企業。

  中國兵裝集團民品部主任李宗樵表示,新項目投產后,煉鋼規模將從現在的年產10萬噸擴大到年產40萬-50萬噸。產業鏈也將擴充,包括煉鋼、鍛造、加工制造等環節。

  而這也正是地方政府所希望看到的。邱英平表示,通過類似和央企大塊頭合作,第一,壯大經濟實力;第二,濟源工業結構比較重,通過這類的合作,拉長產業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改善產業結構。

  為了加強與央企的對接,地市、縣級政府也開始紛紛設立對接央企的常設機構。這些大多設于地方財政局或國資辦內的辦公室,主要職責即是面向央企招商。一位河南省發改委官員表示,“還是面向央企招商來得快”。

  而為了鞏固、擴大與央企的合作成果,安徽還專門出臺了《安徽省與中央企業合作發展工作成果考核辦法》,對各個地級市及負責對接部門的工作成果進行打分考核,按當年新開工項目、實際完成投資和新簽約項目責任目標完成情況進行加權匯總,并在年終排定名次。

  搶什么?

  央企與地方政府的對接中,大多央企負責人都對資金優勢頗為避諱,在大多數央企負責人看來,那只是最低層次的合作。不過,對一些民營甚至地方國有企業而言,在銀根緊縮的背景下,央企的資金優勢還是充滿了誘惑。

  在河南國控與中國機械工程設備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簽約臺下,一位從河南趕來的民營企業老總頗為羨慕地說,“現在貸款非常難,能傍上中國工程這樣的大企業就好了,一年光沉淀下來的保證金都幾十個億。”

  除了資金問題之外,地方政府希望這些中字頭的企業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河南省副省長陳雪楓在會見中國機械工程等央企負責人時表示,“河南的制造業正處于爬坡階段,希望央企能推一把,也許就能躍升到一個新層次。”

  據濟源市發改委主任邱英平介紹,目前正在對當地的一些機電企業進行整合,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集團后,準備和中國煤炭科工集團對接,爭取成為礦用電氣特種裝備領域的重量級企業。在邱英平看來,如果任憑本地的小企業自行發展,可能十年也不能把企業做大做強,但中煤科工進去以后,把小企業整合到一起,很可能就形成一個龍頭。

  中國化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顯棣認為,地方政府選擇央企合作,不光是看資金,還要看技術實力,以及和地方經濟發展的契合。由中化集團在河南鶴壁實驗的一項潔凈煤利用技術取得終試成功后,河南省副省長史濟春當場邀請中化把該技術的應用生產基地設在鶴壁。而鶴壁也正是河南的煤炭主產區之一。

  陳雪楓表示,與央企加強合作,不僅與國家促進中部崛起的戰略完全一致,而且將有力推動河南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