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落后階段目標完成 帶動轉型升級
2011-05-10 11:16 來源:中國工業報
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淘汰落后產能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由于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工業領域特別是一些高消耗、高排放行業,落后產能比重較大,淘汰落后產能的任務很艱巨。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制造業大國,有210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但工業大而不強,總體上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表面上是對經濟增長速度的沖擊,實質上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沖擊,轉變發展方式刻不容緩。落后產能與先進產能爭市場、搶資源,破壞正常的市場秩序。為此,只有淘汰落后產能,才能為先進產能騰出市場空間,才能改善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增加企業效益;才能緩解產能過剩矛盾,保障供需平衡,避免大起大落,促進產業健康發展;才能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和產業競爭力,實現工業由大變強。
因此,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對轉變工業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意義重大。
四措施確保目標完成
“十一五”期間,各地區、有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大力推動落后產能淘汰工作,圓滿完成了“十一五”確定的目標。
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預計上大壓小、關停小火電機組7200萬千瓦,淘汰落后煉鐵產能12172萬噸、煉鋼產能6969萬噸、水泥產能3.3億噸等,在關閉造紙、化工、紡織、印染、酒精、味精、檸檬酸等重污染企業方面都取得積極進展。主要政策措施:
一是分解落實目標任務,加大獎勵懲罰力度。每年將目標任務分解到市、縣和具體企業。對完成淘汰落后產能任務較好的地區和企業,在資金、土地、融資等方面給予傾斜,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資金對經濟欠發達地區淘汰落后產能給予獎勵。對未按期完成淘汰落后產能任務的地區,暫停對該地區項目的環評、核準和審批;對未按要求淘汰落后產能的企業,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責令停產或予以關閉。
二是完善相關技術標準,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制定實施主要用能產品能耗限額標準,對達不到能耗限額標準的落后產能堅決予以淘汰。切實加強對落后產能企業執行環境保護標準、產品質量標準、能耗限額標準和安全生產規定的監督檢查。
三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提高落后產能企業成本。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提高土地使用價格,實行差別電價,提高差別電價加價標準。對超過限額標準的,實行懲罰性價格政策。
四是確保社會穩定,高度重視職工安置工作。研究制定職工安置措施,認真落實安置政策,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手段,促進淘汰落后產能企業職工再就業。
地方各顯身手
當前,各地方已經充分認識到,淘汰落后產能是走出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工業由大變強的必然要求。
為此各地方也將其作為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推進節能減排的重要抓手,也總結了很多寶貴的經驗。
在淘汰落后產能工作中,遼寧省創造了一些好經驗、好做法。該省在升級改造過程中淘汰落后產能,以增加投入等方式,鼓勵企業采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落后生產工藝和技術,加快建設大容量火電機組,建設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建設大型高效低排放的焦炭生產裝置。同時,自2008年以來,該省經信委和財政部門共爭取資金8億元,支持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壓縮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市場生存空間,對部分“兩高”行業實行嚴格的準入制度;堅決對落后生產企業收回或不再換發產品生產許可證等,保障了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順利進行。
山西是煤電大省同是落后產能的重點聚集區域,對此山西十分高度重視淘汰落后產能工作。山西省通過總量調控和結構調整相結合、扶優與汰劣相結合、兼并重組與關停相結合、現有企業改造與產業升級相結合等方式,逐步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進一步提高企業的工藝裝備水平、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用先進生產力擠壓掉落后生產力的市場份額。
“十一五”期間,山西省已安排淘汰落后產能補償資金13.1億元,國家給予該省淘汰落后產能獎勵資金14.9億元。淘汰落后產能補償及獎勵資金的設立,促進了山西省“兩高”行業落后產能的有序、平穩退出,同時也為淘汰企業安置職工、解決債務等提供了有力保障。
東部省份江蘇則根據本省實際,以電力、鋼鐵、水泥、化工等行業為重點,堅持總量調控和結構調整相結合、扶優扶強與限劣壓小相結合、兼并重組與關停退出相結合,扎實推進淘汰落后產能工作,較好地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
在確保完成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的同時,江蘇還充分發揮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的引領帶動作用,規模發展新興產業,高端發展主導產業,品牌發展傳統產業,通過淘汰落后產能騰出發展新空間,通過創新驅動搶占發展制高點,通過集約發展增強產業競爭力,切實加快了工業經濟轉型升級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