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
2011-05-03 00:26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剛剛過去的2010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又交出了一份亮麗的“成績單”:園區企業實現總收入1.55萬億元,同比增長20%,約占全國高新區的1/6;在近2萬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收入過億元的有1360家;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1579.5億元,占全國的40.4%,80%輸出到北京以外地區。
這些令人艷羨的成績背后,是一年來一系列推進中關村創新發展新舉措的實施,特別是國務院同意中關村開展“1+6”系列新政策試點,開創了中關村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新局面。
新政助力中關村發展迎來重大里程碑
自2009年3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關村示范區的發展建設。2009年,國務院批復中關村示范區開展股權激勵、科技金融等8條先行先試政策的改革試點。2010年年底,國務院同意了中關村“1+6”鼓勵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的系列先行先試改革新政策,進一步為中關村的創新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是中關村發展新的重大里程碑。
“1”是指搭建首都創新資源平臺。該平臺下設六大工作組,負責落實中關村建設的各項重大決策,整合資源,提高效率,對跨層級審批和跨部門審批加強協調和督辦,促進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構建有利于政策先行先試的工作機制,形成高效運轉、充滿活力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服務體系。目前,六大工作組均已對外辦公,采取“一條龍”服務的方式,集中辦理股權激勵試點、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等為高新技術企業和其他創新主體服務的有關事項。同時舉辦了多次政策培訓會,著力開展為企業服務的政策宣講、培訓和輔導。
“6”是指在中關村深化實施先行先試改革的6條新政策,包括在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股權激勵個人所得稅改革、股權激勵試點方案審批、科研經費分配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統一監管下的全國場外交易市場、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等方面作出了新的制度安排。據了解,國家有關部門與北京市加大了工作對接力度,相關政策實施細則已經或即將出臺。
科技和經濟的競爭,關鍵還是人才的競爭。為了進一步集聚高端領軍人才,提升中關村的國際競爭力,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支持中關村在全國率先建設人才特區,并審議通過了《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人才特區的若干意見》,大力實施中關村高端領軍人才聚集工程。目前,在中關村企業中,擁有博士、碩士約12萬人,海歸人才近萬人。北京市的中央“千人計劃”人才85%以上在中關村;創業類“千人計劃”人才39人,占全國總數的1/7。同時,中關村還加快推動人才公共租賃住房建設,發布了《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人才公共租賃住房建設的若干意見》,2011年起3年內將建成1萬套高層次人才公共租賃住房,并已啟用了第一批人才公共租賃住房。
為了給中關村的發展建設提供更好的法制保障,2010年12月23日北京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條例》。《條例》從創新創業主體、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人才資源、科技金融、土地利用、政府服務和管理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創新性的規定。
先行先試政策“組合拳”結碩果
自國務院批復同意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來,中關村祭出了股權激勵、科技重大專項經費列支間接費用、科技金融、政府采購等先行先試政策“組合拳”,取得顯著成效,有效激發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創新活力。
一是深入開展股權激勵試點。目前已有350家單位參加試點,其中中央所屬單位146家,市屬單位204家。
二是深化科技金融政策先行先試改革試點,加大科技金融創新力度,完善企業投融資環境,探索科技金融工作新模式,大力推動企業改制上市,極大地提升了中關村的投資價值。中關村上市公司已成為打造“北京創造”、“北京服務”品牌的主力軍。金融服務資源進一步聚集,初步形成科技金融機構在中關村聚集的發展態勢。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等國家有關部門支持下,中關村代辦股份報價轉讓試點已掛牌和通過備案企業總數達到81家。14家商業銀行在中關村設立了專門為科技企業服務的信貸專營機構,開展信用貸款和知識產權質押貸款,中國銀行推出了“中關村科技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模式”。截至目前,中關村上市公司總數已達177家,其中2010年新增上市公司39家,創歷史新高;32家公司在境內創業板上市,初步形成“中關村板塊”。中關村投資案例和投資金額均占全國的1/3左右。
三是開展科技重大專項經費列支間接費用試點。目前已分4批選擇了161家單位的252個重大項目先行開展試點工作。
四是支持新型產業組織和民營科技企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由在中關村地區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承接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達968個。
五是研究制定支持創新創業的稅收政策。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科技部先后出臺了有關研究開發費用加計扣除、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股權獎勵個人所得稅試點等政策文件,進一步降低企業在研發方面的投入成本,提高了企業技術人員的創新積極性。
六是深化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試點。分11批采購中關村自主創新產品99億元,有效推動了企業自主創新。
七是實施工商管理改革試點。國家工商總局為中關村出臺了43條試點政策,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專門設立了駐中關村辦事處。中關村獲批成為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范區,目前注冊商標總量達到51427件。
八是實施社會組織管理改革試點。正式啟動了中關村社會組織直接登記工作。
做強做大大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為全力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支持企業創新發展和做強做大,促進產業集群發展,2010年北京市制定了《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行動計劃(2010-2012年)》。重組設立中關村發展集團,建立項目發現、篩選、投資、落地和后續服務的工作機制。建立了北京市重點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項目資金統籌工作機制,國家一類抗癌新藥、兆瓦級垂直軸風力發電機等一批重大項目已經落地。積極推動實施“十百千工程”,確定了首批123家重點培育企業,實施“一企一策”。完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的“瞪羚計劃”,已認定525家瞪羚企業,大力推動中關村企業做強做大。
2010年,中關村啟動中關村科學城和未來科技城建設,激發高端創新要素活力。中關村科學城在不占用新土地、不進行大規模建設的基礎上,整合中央和北京市資源,通過優化整合和體制機制創新,促進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中央企業、民營企業和政府協同創新,近期已實施了龍芯處理器、大型復雜激光器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啟動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先進工業技術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和一批創新產業園建設。在中組部和國務院國資委的直接領導下,中關村啟動了未來科技城的建設,服務國內大型中央企業,已確定神華集團、國家電網公司等15家中央企業入駐。
勾畫藍圖 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
經過20年不斷探索和艱辛的努力,中關村創造和積累了多方面體制機制創新經驗,集聚了大量的高端創新要素,涌現出大量的重大創新成果,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高技術產業基地,為促進我國科技進步和首都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為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作為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關村在新時期的發展地位和思路是什么?
今年1月26日,國務院批復同意了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編制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并已正式印發。《發展規劃綱要》的批復實施,進一步明確了中關村示范區今后10年的戰略定位和發展思路,即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要堅持“深化改革先行區、開放創新引領區、高端要素聚合區、創新創業集聚地、戰略產業策源地”的戰略定位,服務于首都世界城市的建設,力爭用10年時間,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技術產業基地。《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到2015年,中關村創新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初步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中關村人才特區基本建成,創新創業高度活躍,產業國際競爭力居世界前列,創新國際化水平大幅提升。到2020年,中關村創新環境更加完善,創新活力顯著增強,創新效率和效益明顯提高,總收入達到10萬億元,在軟件及信息服務、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領域中形成2-3個擁有技術主導權的產業集群,培育出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和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形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培養和聚集一批優秀創新人才特別是產業領軍人才,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技術產業基地。
據了解,今年中關村示范區將以貫徹落實國務院批復同意的“1+6”系列政策措施和示范區規劃綱要為契機,全面加快示范區建設,繼續深化落實國務院支持的各項先行先試政策,不斷探索在新領域取得改革突破。同時,將加快中關村科學城和未來科技城建設、加快建設中關村人才特區、加快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大力支持創新型企業做強做大、促進高端產業集群式發展。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1+6”政策全面推進
本報記者 楊文利報道
2009年3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務院批復兩年來,中關村持續發揮獨特優勢和龍頭作用,高端引領、創新驅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建設,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貢獻。中央和北京市高度重視中關村的發展建設,多位中央領導對中關村發展做出了重要指示。2010年8月,胡錦濤總書記在聽取北京市匯報工作時指出,“中關村的發展,關鍵是要整合好資源,搭建好平臺”。此后,北京市全方位加大中關村示范區發展建設的統籌協調力度,形成了一系列推進中關村創新發展的新舉措,開創了集全市之力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新局面。
中關村“1+6”先行先試政策,是推動中關村創新發展新的重要里程碑。
搭建首都創新資源平臺
2010年12月31日,中關村科技創新和產業化促進中心(簡稱“首都創新資源平臺”)在北京成立。首都創新資源平臺由國家有關部門和北京市共同組建,重在進一步整合首都科研院所、中央企業、高科技企業等創新資源,采取特事特辦、跨層級聯合審批模式,落實國務院同意的各項先行先試改革政策。該平臺下設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審批聯席會議辦公室、科技金融工作組、政策先行先試工作組、規劃建設工作組等6個工作機構,由來自北京市29個部門(單位)、中關村10個分園的99名工作人員常駐辦公,來自19個國家部委的負責人參與重大事項的決策審批,圍繞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項目、先行先試政策扶持等13項受理事項開展工作。
今年1月底,首都創新資源平臺正式開展工作。主要工作內容包括5個方面:一是研究和落實中央與北京市支持中關村發展的各項政策;二是開展政策宣傳和輔導;三是開展聯合審批事項的申報受理;四是組織跨層級、跨部門聯合審批;五是加強信息溝通和報送工作。各工作組通過聯席會議為申報企業提供優惠政策支持的“一條龍”服務。
首都創新資源平臺各工作組加大對政策的宣傳力度,圍繞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十百千工程”重點企業、高端人才引進、股權激勵、稅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等政策試點工作,到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產業聯盟、行業協會進行講解、培訓,把政府服務模式轉變為主動服務,了解企業需求和問題,幫助解決與政策有關的問題。
首都創新資源平臺的組建是體制機制的重大創新。組建首都資源創新平臺,是貫徹落實中央指示精神,進一步完善首都創新資源整合機制的重大舉措,對于加快推進中關村示范區建設,增強首都自主創新能力,推動首都經濟率先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格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實施的開局之年,也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邁向新臺階的關鍵之年。中關村將緊緊依托首都創新資源平臺,搶抓機遇,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加強跨層級、跨部門的資源整合,逐步在中關村建立起完善高效、充滿活力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服務體系。通過首都創新資源平臺,加強與中央單位的合作,統籌推動一批中央大項目落戶北京,帶動首都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發揮好帶動區域、輻射全國的先導和示范作用。
支持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6條政策
支持在中關村深化實施先行先試改革的6項新政主要內容包括:推進科技成果處置和收益權改革;開展完善股權激勵個人所得稅政策試點,對中關村內高新技術企業轉化職務科技成果以股權形式獎勵個人的,加大稅收優惠力度;中央有關部門會同北京市研究制訂股權激勵試點方案審批細則,明確審批主體、審批程序等;原則同意在中關村開展科研項目及經費管理改革試點,在科研和產業化項目招標、立項等環節中,加大對中關村企業的支持力度,開展科研項目經費后補助等試點;在中關村代辦股份報價轉讓試點工作基礎上,加快推進全國場外交易市場建設;在中關村先行開展完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試點。
財政部和科技部今年1月12日印發了《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實施辦法〉的補充通知》,對中央級事業單位全資及控股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方案的審批主體及程序等進行了補充規定,確定由相關部委司局作為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方案審批的責任單位,并規定需在20個工作日內完成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方案的審批。
國家有關部門今年1月出臺了3項稅收政策,支持中關村創新創業:一是將企業為研發人員繳納的“五險一金”、醫藥企業發生的臨床試驗費等列入加計扣除范圍;二是將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比例由2.5%提高到8%,且超過部分準予在以后納稅年度結轉;三是對以股份或出資比例等股權形式給予本企業相關技術人員的獎勵,技術人員可在5年內分期繳納個人所得稅。
日前,財政部發布《關于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試行中央級事業單位科技成果處置權改革試點的通知》。《通知》明確,對于中央級事業單位一次性處置單位評估價值或批量評估價值800萬元以下的科技成果,由中央級事業單位自主處置,報財政部備案。同時,財政部還出臺了《關于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開展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改革試點的意見》。此外,關于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完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試點工作有關辦法也即將出臺,將結合中關村示范區建設的實際需要,對中關村示范區內的企業在認定條件上進行調整,如在中關村示范區內注冊滿半年不足一年的企業可以參加認定;對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范疇進行了擴充,對符合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研發費占比達到10%的企業,允許以技術秘密作為知識產權申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