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人才缺失之惑
2011-04-18 15:14 來源:亮報
導讀:隨著國家一系列發展規劃的相繼出臺,向綠色經濟轉型的腳步,在這個春天里愈加鏗鏘有力。與之相伴的是,新能源就業迅速成為轉型中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并呈現出熱潮涌動的趨勢。綠色經濟的發展為新能源就業提供了什么樣的機會?新能源產業面臨什么樣的人才供需缺口?新能源就業中的人才缺失問題未來將如何破解?
現狀
綠色發展凸顯就業機會
進入4月招聘高峰期,各地招聘會上,“有人歡喜有人憂”的情形仍在上演。今年,許多在新能源等領域擇業的人士,明顯感到了“供不應求”的優勢。
4月的第一周,在浙江與陜西高層次人才洽談會上,昱輝陽光能源、正泰電器、德力西電氣等一批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的知名企業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表現出明顯的需求。
幾乎在同時,一家知名國際商務咨詢公司在其公開調研報告中稱:“可再生能源人才在世界市場上非常搶手。”
記者從亞洲企業領袖協會提供的數據中了解到,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我國資本密集型和二氧化碳密集型產業的就業人數已經在穩定地下降。而同時,在我國,與綠色經濟發展緊密相關的新能源產業等正在迅猛發展,并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以風電為例,我國首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酒泉風電基地,僅在2010年就提供了3000多個就業崗位。(本報曾于2010年9月8日進行過相關報道。)
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年底,我國全年風力發電新增裝機達1600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達到4182.7萬千瓦,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2010年秦山二期三號機組和嶺澳核電站三號機組投產,總裝機達到1080萬千瓦,核電在建機組28臺3097萬千瓦,在建規模世界第一。光伏太陽能電池產量約占世界生產總量的50%,居世界首位。
這意味著更多的就業機會,也意味著隨之而來的“人才缺口”。
從2008年起,新能源行業就一直在喊“缺人才”。智聯招聘網公開的才情分析顯示:新能源人才的需求實際從2008年就開始多起來,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對于人才的需求持續升溫,風電、水電、太陽能發電、生物發電、垃圾發電、核電和燃氣發電等行業都需要大量人才。
人才供需失衡
新能源產業的就業機會隨著綠色經濟發展在增多,人才供應卻跟不上,這個問題一直延續至今。
3月底,揚州日利達公司營銷總經理黃家衛表示,過去的十年中,太陽能光熱領域下的太陽能熱水器行業在發展的同時也暴露了很多問題,其中包括行業內人才缺失。
“人才缺失”是整個新能源產業無法回避的問題。
在核電領域,由科技部主辦的核聚變能發展研究人才工作會議上,與會專家紛紛表示,抓緊培養和儲備核聚變人才后備力量,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在風能領域,專業人才缺乏成為產業發展瓶頸已是共識。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賀德馨指出,我國風電人才嚴重匱乏,研發專業人員、制造專業人員和高級技術工人、風電場運維人員,以及高級管理人員都相對稀缺。
對此,包括賀德馨在內的眾多專家在接受采訪時都表示了擔心:雖然我國的新能源產業處于蓬勃發展時期,各省市都積極投入到新能源產業的建設當中,但我國新能源產業過度依賴成本優勢,多數產業以加工制造為主,擁有自主技術比較少,核心技術層次問題仍然亟待突破。此外,目前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速度前所未有,但存在嚴重跟風傾向,產業鏈結構明顯不合理。
這些問題的根源都指向新能源產業人才缺失。
數家人才招聘網站提供的數據綜合顯示,與增幅明顯的需求比較起來,新能源產業人才供給并不樂觀。在一些以新能源產業為發展主導方向的地區,這種表現尤為明顯。據河北省保定人才網數據顯示,今年4月,以汽車、環保、電力為代表的綠色低碳行業的職位需求數同比去年分別增長了98.6%、107.3%、137.5%,而應聘人數寥寥,人才缺口很大。
追因
人才“捉襟見肘”
原因何在?
“捉襟見肘”,這是業內對新能源人才供應境況的評價。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專家張麗賓認為,就業成本或許是造成這種境況的一個重要因素:綠色發展對勞動者的就業能力提出嚴峻挑戰,技能轉換和提升成本巨大;一些新的綠色崗位被創造出來,但所需投入巨大,技術成本高昂。
也有人認為,供需雙方需求錯位是一大原因。“從企業招聘的要求看,目前新能源人才的招聘難,主要是經驗要求的錯位。”智聯招聘的一位負責人說,他認為,一些新能源產業發展起來的歷史并不長,所積累儲蓄的技術人才經驗并不多。但企業招聘時,對經驗的要求又過高,還常常有不少附加條件,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人才供需的不平衡。
但更為普遍的看法是,培養渠道過少才是造成供需失衡的直接原因。
在新能源產業人才的培養方面,雖然目前不少大學有相應的專業依托,給這些新興的綠色產業企業提供了一定的人才補給,不過由于專業設置起步較晚,每年招生數量有限,加上培養周期并不短,目前真正已經進入新能源產業工作的專業人才為數甚少,遠遠落后于市場需求。而新能源產業發展迅猛,想要分一杯羹的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出,對專業人才表現出求賢若渴的態度。
一快一慢,一多一少,供需之間無法很好地完成銜接,人才供應當然“捉襟見肘”。
求解
企業:引進與培養并重
市場機遇和人力資源,是提升新能源產業發展潛力不可或缺的因素。為了取得更大發展,已經抓住市場機遇的企業正在積極采取行動來解決人才短缺的問題。
一些企業采取了從國外引進人才的方式。“荷蘭、德國的風電產業目前發展得已經比較成熟了,所以我們同荷蘭的學校合作引進人才,通過讓國內的人才同外國人才、專家一起工作來提升國內人才的水平。”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的一位負責人說。
為了應對人才不足,一些企業聘請大學教師參與企業工作,再通過與學校聯合辦學的方式培養和網羅人才。
安徽源鈞公司一直與南京理工大學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該公司董事長劉鵬飛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說,目前,在政府的主導和推動下,產學研用聯動的模式能夠達成多方共贏,人才短缺的問題不僅可以通過企業自身努力來解決,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也會促進問題的解決。
[page_break]
教育:140個新設置本科專業招生
培育渠道不足的問題也得到了回應。
2010年7月27日,教育部下發通知,同意并公布了全國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本科新專業的名單,140個新設置本科專業獲批。這些專業從2011年開始招生,將著重培養物聯網、互聯網、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環保技術、生物醫藥、納米材料與技術、數字電影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所需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其中,北京高校新增專業16個。在京高校新增專業集中在納米技術領域、能源技術領域、物聯網以及新媒體領域,這些領域均為北京規劃中未來將重點發展的新經濟增長點。
“加強綠色經濟教育和培育綠色經濟發展所需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相關學科可以直接為綠色經濟發展提供學術和技術支撐。”北京交通大學低碳研究與教育中心主任、北京交通大學副校長陳鋒說。
前景
市場需求趨漲 就業前景看好
業內認為,隨著我國對綠色GDP越來越重視,新能源行業等綠色就業市場需求會保持一個持續的增長。
新能源產業將是未來保證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產業,是新一輪經濟發展的競爭焦點和戰略制高點。由新能源產業發展帶來的新能源專業人才培養的興起,不僅有利于解決新能源領域人才匱乏的嚴重問題,而且對于緩解當前畢業生就業壓力大、薪酬低的狀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20年可再生能源總量比重將提高到15%,2035年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將占到我國一次能源總量的25%以上。要實現這些目標,需要大量人才從事相關產業。據專家估算,到2020年,中國將有幾十萬人從事風電產業,其中包括數萬專業人員;而在核電領域,若按照一個百萬千瓦核電機組需要400名專業人員計算,到2020年,總共需要5000~6000名核專業技術人員。
據此,有關專家預測,太陽能、風電、生物質能、電動汽車等新能源領域的相關專業人才就業及發展前景非常看好。
訪談:新能源人才培育需產學研聯動
——訪南京理工大學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教研室主任張后雷
《亮報》: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是新的本科專業,設置這一專業的背景是什么?
張后雷:新能源產業在我國的快速發展,對相關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現有的能源動力類本科專業已不能完全滿足需求,為此教育部開始考慮增設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能源)相關本科新專業。
2010年7月,教育部正式批準南京理工大學等11所高校開辦定名為“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的新本科專業(代碼080512S,工學,學制4年),為新能源這一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人才培養平臺。
《亮報》:如何判斷新能源專業就業形勢?
張后雷: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的內涵包括兩方面:一是“新能源”的科學與工程,新能源包括太陽能、核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天然氣水合物等;二是“新”的能源科學與工程,如潔凈煤技術、分布式能源、車用新能源、智能電網等。
我國發展新能源產業的目標在可預見的時間內不是要完全取代常規能源,而是要在國內社會發展和國際形勢允許的條件下與常規能源協調共生,逐步形成優化的能源結構,以支持我國社會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因此,新能源專業就業也包括在新能源企業就業和傳統能源企業中就業(從事新能源方向的工作)兩類,這兩類企業存在互相重疊部分。新能源企業近年來發展速度迅速,規模日益擴大,傳統能源企業在新能源方向也在不斷擴張,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在迅速增加。
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新能源產業仍然會高速成長,可以預測其就業形勢相當樂觀。
目前一些學校的能源動力類專業已在培養新能源方向的學生,但在數量上還遠遠不足,在面向行業需求的專業教學深度上也還需要大力加強。
《亮報》:新能源人才培養如何更好地適應就業市場和產業發展需求?
張后雷:我個人認為,培養專業人才、開展學術研究、技術開發及提供社會服務是幾個關鍵點。學校培養可以考慮與新能源企業(包括系統集成商和運營商、設備制造商和設計院等)建立合作關系,在學生實習、技術交流和科研合作等方面開展一系列工作,積極參與新能源相關產業學會組織的交流等國際國內學術交流活動,達到產學研用聯動共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