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苹果影院,最猛狂野性欧美XXXX,伊人精品网,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登錄

張國寶:甘為宏圖盡俯首

2011-03-25 14:46 來源:電氣中國

  中國的能源產業發展曾一度被各種障礙裹挾,體制的、資源的。他雖未能徹底撥云見日,卻已然用他的方法與思路理出了中國能源產業的發展邏輯。

  2011年1月7日,在位于北京復興門外的中國職工之家,可容納600人的大禮堂里座無虛席。在這里舉行的2010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是對2010年中國能源工作的總結與回顧,更將描繪2011年乃至“十二五”期間發展藍圖。與會的很多人清楚,對于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第一任局長的張國寶而言,這也是其退出一線領導崗位的一次謝幕。

  “我很快就要退出一線領導崗位,能源領域留下的難題和待解決的問題不少,我有許多事情來不及做或是沒有做好,對于各地上項目的愿望也未能全部予以滿足。在這里,我向大家表示歉意,希望大家諒解。”似乎是在克制著某種內心的情感,張國寶講完后朝臺下深深鞠下一躬。

  臺下掌聲雷動。

  從1999年分管能源工作到2003年4月,擔任改組后的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再到2008年兼任國家能源局第一任局長,張國寶掌管中國能源工作的11年。中國能源發展從多頭無序,到折中成立國家能源局;從計劃逐步到市場;從傳統能源到新能源;從能源消耗到節能減排,“無論中國的能源問題變得更好還是更復雜了,這個時代都已經打上了張國寶的印記。”有媒體這樣評述。

  繪能源宏圖

  從中國電力裝機容量跨越式發展,到西部、東北、西南和海上四大能源進口通道戰略格局的形成;從擔任《電力體制改革方案》以及民航、電信等領域體制改革文件的主要起草人,到力促中國清潔能源產業快速發展,在過去的11年間,作為中國能源產業的“大管家”,張國寶走過一段不平凡的歷程。

  而中國的能源產業,也成為鐫刻在他履歷上、乃至生命中最為亮麗的符號。

  2010年初,張國寶曾作詞一首——《水調歌頭•能源繪宏圖》:“兩淮始報捷,塞北布新局。銀線飛架齊魯,橫貫陜晉豫。中亞燃氣管線,接連西氣東輸,再造新絲路。鋼龍穿南北,直下湘贛粵。促開放,調結構,興科技。風電三峽,河西走廊風塔樹。福清陽江核電,岙山鎮海油儲。黃河拉西瓦,金沙溪洛渡。能源繪宏圖!”

  這是張國寶心中的能源版圖,也基本概述了他在能源領域工作的重要貢獻。1991年,張國寶進入國家計劃委員會工作,歷任投資司工業處處長、投資司副司長、國家計委副秘書長,副主任等職,從1999年開始分管能源工作。2003年4月,張國寶擔任改組后的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繼續管理全國能源工作。

  2008年,國務院推動“大部制”改革,張國寶同時兼任國家能源局局長。

  一位業內專家曾回顧說:“國家能源局的成立雖未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能源產業發展中的體制機制障礙,但在張國寶任職國家能源局局長期間,中國的能源產業發展的確走入了一條更為清晰的路徑,在能源領域的對外合作方面,我國先后建成投產了中亞天然氣管道和西氣東輸二線西段、中哈原油二期等項目,并推進了中緬天然氣管道等重大項目。

  張國寶主張從供給領域保證國內能源需求,在這期間,他先后參與主持了中俄石油談判、建設中國石油[11.95 0.17% 股吧]儲備體系、開工新一代核電站建設等一系列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事件。

  對此,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評價:“過去5年,尤其是能源局成立以來,我國能源發展成就顯著,重大工程建設、能源結構調整、裝備水平提升、能源國際合作等各方面工作積極推進,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

  新能源推手

  談及張國寶在任期間的政績,有一筆不得不書,即是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數據顯示,在“十一五”開局的2005年,我國電力裝機約為5億千瓦。其中,火電裝機所占比重達80%以上;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合計占比不到1%,風電裝機幾乎為零。而在發達國家,清潔、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應結構中早已躍居主導地位。

  經過了短短5年時間,在“十一五”末期,中國的一次能源生產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一。截至2010年底,全國風電裝機容量躍升至4183萬千瓦,超越美國位居世界第一,而9年前,全國風電裝機容量僅僅48萬千瓦;全國水電總裝機容量突破2億千瓦,僅過去5年就新增裝機9000萬千瓦。

  與此同時,隨著福建福清、廣東陽江核電站項目的陸續開工,中國已經成為核電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中國核電在短時間內呈現的巨大市場空間讓世界為之側目。

  “中國新能源市場啟動之快速,令人吃驚。”一位曾參與國內風電產業投資的外籍投行人士曾這樣評價。

  不過新能源市場的迅速膨脹也讓社會各界對此產生了深深地憂慮,這也讓張國寶領銜的國家能源局備受質疑。以風電發展為例,從2005年底至2008年底,國內風電裝機增長了695%。各種社會資本奮不顧身地投入風電設備領域,產能急劇增長,價格戰如火如荼。而且,由于電網無法消納暴增的風電,多數風機因并網問題而空轉,風電場資金鏈條斷裂一觸即發。

  2009年,針對新能源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問題,政府傳遞出抑制性的信號。對此,張國寶的解釋是,國務院近期發出的抑制新能源產業過剩的政策信號,針對的是風電設備,而不是風電事業,其所以抑制產能旨在“希望投資者能夠冷靜地作出決策”。

  上世紀90年代,張國寶曾去美國參觀風機設備廠,發現國外企業推銷風機,買一臺風機就回扣20萬元,這讓張國寶大受觸動。對于風電產業發展,他的思路是:通過扶持,保護國內的風電制造業,使他們有個休養生息的機會,“就是讓我們國產的設備,能夠在國內市場有應用的機會,否則風機國產化根本不可能。”

  “雖然在很多能源問題上研究得并不是很透徹,但他辦事確實雷厲風行。”一位國家能源局的官員評價說,這在國家能源局內部被稱之為“國寶風格”。

  鐵腕能源 “管家”

  而這種風格,在他應對“美國301調查”的反應中亦可尋到一絲影子。

  2010年,美國提出對中國新能源展開301調查,張國寶看到報道后,晚間即召開媒體見面會,披露美國相關部門一再拖延對話的行為,并列舉一系列數據說明美國補貼遠遠比中國多,義正詞嚴地斥責美國“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此后,在中美視頻對話中,美方質疑中國在海上風電招標中操縱中國企業占據份額大頭,張國寶又做出了觀點鮮明的回應: “第一,海上風電建設涉及近海的水文地質資料,與軍事有關,中國有保密的需要。中國企業要去夏威夷海上投資,美國會允許嗎?第二,美國現在有哪家公司在搞海上風電?沒有!所以,等美國有企業搞出海上風機后再來談在華競標的事情。”經歷了一番較量,美國最后向WTO提交的理由由厚厚一疊變成了一條。

  面對錯綜復雜的能源產業,必要的果敢尤為難得。為了減少資源浪費和礦難,張國寶曾在山西省率先拉開新一輪煤炭整合大幕,整頓關閉小煤礦,提高煤炭產業集中度,這曾一度引發了民眾對于“國進民退”的熱議。“沒有壯士斷腕的決心,誰愿意捅這個馬蜂窩。”張國寶曾這樣回應。

  在他的堅持下,5年內國內累計關閉小煤礦9000處,淘汰落后產能4.5億噸/年。全國千萬噸級以上煤炭企業集團達到50家,產量17.3億噸,占全國的58%以上。

  在此基礎上,為實現電力能源結構的調整,張國寶還主導電力工業“上大壓小”,關停煤耗高、污染重的小火電機組7210萬千瓦,建設超臨界60萬千瓦、超超臨界100萬千瓦高效環保機組,5年新增裝機4.3億千瓦,相當于前50年裝機總和。

  不過,即便素有“鐵腕”之稱的張國寶也有深感無奈的時候。2010年,國家電網收購許繼、平高,這嚴重背離了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五號”文件關于廠網分開,主輔分離,輸配分開的電力體制改革方向。對此,眾多業內人士、行業領導紛紛表示反對,并上書國務院及相關部門。

  在2011年1月6日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面對臺下的國家電網公司高管、全國各能源企業老總以及政府官員,張國寶直言不諱,“能源局并不同意,而是其他部門批準的。”

  作為《電力體制改革方案》“五號”文件的起草人,張國寶深知其中利害。在此之前,有國家能源局內部人士透露,在“五號”文件進行主輔分離討論之時,電力改革意欲將各省的電力設計院重組成兩個設計院,張國寶便曾提議,應將一兩個設計院劃給電力設備制造企業。他認為,過去的電力體制造成“做設備的不會設計,設計的不懂設備”的局面,可以趁這個改革機會劃一點給制造企業,形成又能做設備,又能搞設計,類似西門子、GE這樣的跨國企業。

  不過,這一方案在討論時差點夭折,張國寶最終以不劃撥就不簽字“要挾”,電力改革領導小組才同意劃兩個設計院給制造企業。不過遺憾的是,這一方案至今未出臺。

  “我們在電力體制改革上做了一些探索,但是具體怎么探索,還是要在深思熟慮的基礎上推進下去。”張國寶說。

  裝備先行

  上世紀60年代從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的張國寶,曾先后在陜西汽車齒輪廠、原機械工業部、原國家計劃委員會機械電子局機械處工作。這樣的工作經歷使得他在任期間尤為關注重大能源裝備產業的發展,“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他曾用這個比喻說明了能源重大工程與重大裝備之間的關系。

  以風電為例。風力發電的成本至少70%來自風電設備成本,而在2005年之前,我國90%以上的風電設備需要進口或是使用國外專利技術制造。購買國外風電設備,其每千瓦折合成本約在10000元左右,而如果采用國產設備,成本至少能降低三分之一。

  為扶持本土風電設備企業,國家發改委于2005年7月下文明確規定,所有風電項目采用的機組國產化率要達到70%,否則不予核準。

  2006年11月,國家發改委下發的《促進風電產業發展實施意見》特別提出,“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形成自主創新能力、堅持自主化建設、鼓勵風電設備國產化”的原則。到2010年初,我國兆瓦級風電設備國產化率達到70%以上;2010年全年,我國風機總產量占到全球三分之一,國產品牌已占據國內風電市場85%以上的市場份額,并開始出口海外。

  在張國寶看來,重大裝備國產化必須依托重大工程項目。國家能源重大工程為能源技術裝備提供了應用的平臺。而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又大幅降低了能源項目的建設成本,國產裝備價格一般較同類進口設備低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給項目建設者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從而增強了能源產業的競爭力和市場活力。

  張國寶此前強調重大裝備和重大項目不要分,要是分開,就事倍功半,“近幾年,三峽水電機組、LNG船、循環流化床鍋爐、大型空冷機組、風力發電機組、長輸管道、核電、特高壓輸電設備等裝備自主化工作在政府的協調組織下取得了長足進步就是實證。”

  而中國的核電裝備發展也恰是在重大工程的推動下取得突破性進展。2003年,隨著能源結構調整、改善環境的壓力加大,國家將“適度發展”逐步調整為“積極發展”和“大力發展”核電。

  然而到2006年,我國二代改進型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關鍵設備的對外依存率仍高達90%以上,其中核級泵、閥的國產化率僅為4%、6%。

  2006年3月,張國寶在廣州主持召開“紅沿河項目國產化工作研討會”,確定了紅沿河項目主要設備的采購原則,即一期工程的設備整體國產化比例(按價值量計)不低于70%,核島關鍵設備國產化比例不低于80%。他還提出,將大型鑄鍛件和核級泵閥作為核電裝備國產化工作的重點。

  緊接著的2006年4月,張國寶又趕赴沈陽,參加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召開的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核級泵閥國產化第一次工作會議,并做動員。業界評價,這次會議為我國核電企業與制造企業相結合、產學研相結合實現核級泵閥國產化拉開了序幕。

  據悉,目前我國已成功掌握了二代改進型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核島9大關鍵設備的制造技術。核電設備國產化率從嶺澳一期項目的30%,提高到了紅沿河項目的85%。

  “我希望中國不僅是能源大國,還是能源強國。”2011年,曾經這樣寄語中國能源產業的張國寶退出一線領導崗位,將接力棒傳給了新任能源局局長劉鐵男。而新舊交替間,留給中國能源產業的有傳承,亦有期待。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