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氣自動化所“吃螃蟹”開拓新領域
2011-02-11 15:26 來源:東方網
新年伊始,上海電氣自動化設計研究所有限公司“雙喜臨門”:作為參建單位,先以“上海市白龍港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及擴建工程”,捧得2010年度國家優質工程金質獎;又以“上海市固體廢物處置中心二期工程”,榮獲2010年度上海市市政工程金獎。然而,自動化所的華小龍所長卻說:“重要的不是得到了幾個‘金獎’,而是我們吃過幾只‘螃蟹’,為它們首次提供了可靠的‘中樞神經’。”
據了解,自動化所有50年的歷史,先后完成了科研、設計、中試項目共計2800余項,其中相當數量的項目達到同期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如今,該所已完全改變過去以電機電力拖動應用研究為主攻方向的單一發展模式,頻頻開拓各種新領域,嘗試各種新挑戰,為高難度工程項目服務。
例如,在我國自主設計和施工建設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平、亞洲最大的污水處理工程―――白龍港污水處理廠項目中,自動化所承擔的綜合監控系統,相當于整個工程的“中樞神經”。它不但實現了對8000余個控制點的全面監控,而且為污水處理核心工藝提供了全自動化過程控制的完整解決方案。
白龍港原先是使用“物化法”處理污水,升級和擴建后增加了“生物法”。所謂生物法,就是需要用活的生物菌來降解污水,而不是簡單地投入化學物質,這樣就需要使用監控系統對污水中的生物菌進行“管理”。
項目經理龐立告訴記者,當各種污水混合流入白龍港污水處理廠后,在200萬立方米的池子里,各種生物菌便開始執行不同的“任務”,有需要氧氣的好氧菌,也有不需要氧氣的厭氧菌。因此,應該在什么時段、什么位置增加供氧或減少供氧,全憑監控系統的自動控制。“我們在池子里設置了近百個測試點,根據進水水質、流量的不同,分別控制氧氣的供應量;有時污水中磷含量特別高,還要使用除磷模式。”目前,該項目組正在申報三項技術發明專利和兩項實用新型專利。
另一只“螃蟹”是在醫療環保領域。像用過的注射器、帶著血污的棉棒之類的醫用廢棄物,都屬于重度污染物―――不但要集中回收,還要高溫焚毀。作為目前世界規模最大、工藝最先進、污染排放標準最高的醫廢焚燒設施,上海市固體廢物處置中心二期工程,需要一套高效能自控系統。在它的“遙控”之下,無論是傾倒醫廢,還是周轉箱消毒,整個過程能全部實現人與醫廢的“零”接觸。
不僅如此,為了使醫廢焚燒做到減量化無害化處理,自控系統還需要精準控制焚燒溫度。據項目經理陸建萍介紹,在燃燒時,為減少有毒氣體二惡英的生成,要不斷通過噴油、加風等方式保持溫度超過1100℃;隨后,在出煙階段,又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使煙氣溫度急速冷卻至250℃之下,躍過二惡英在爐外二次合成的階段。凡此種種,全是由這套自控系統監控、操作。如今,該生產線可實現二惡英指標達到歐盟2000排放標準,代表了國際先進的環保理念。
另悉,目前自動化所還在參與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與外方的技術談判,為今后國產大飛機組裝線自動化控制系統提供技術支撐,這將又是一只大“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