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十年:煤炭工業質量因技術突破提升
2010-12-15 10:28 來源:科技日報
新世紀十年回望·突破瓶頸
規模小、事故多、生產粗放,10年前我國煤炭工業遭遇多重瓶頸。10年后——
據科技日報了解,中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現代煤炭工業技術取得重大進展。與10年前相比,國有重點煤礦采煤機械化程度由75%上升到89%以上,其中綜采超過82%;百萬噸煤死亡率由5.28下降到0.892,且建立了全球唯一煤制烯烴技術生產線。
煤炭是中國的主體能源,約占一次能源的70%,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煤炭仍是中國的主要能源,煤炭工業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10年前,綜合機械化開采、井下安全監測預警以及煤炭潔凈利用等問題,還是影響中國煤炭工業發展的技術瓶頸,“點多面廣、規模小、生產粗放是制約中國煤炭工業發展的癥結”。神華集團責任有限公司科技發展部總經理顧大釗介紹,經過“十五”和“十一五”兩個時期,中國煤炭工業經過不斷調整產業結構,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那時年產300萬噸的就叫特大煤礦,全國也就十幾個,現在都算小的了,1000萬噸以上的就有16個。”
在顧大釗看來,有效調整產業結構是中國煤炭工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基礎,正是因為大型現代化煤礦提高了產業集約化生產能力,才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煤炭工業技術水平的快速提高。
煤礦開采的核心技術綜合機械化開采,10年前在發達國家已經普及。采煤工作面上,100多個幾米高的支架并列組成鋼鐵長廊,廊上刮板輸送機源源不斷地將采煤機割下的煤運走,液壓支架隨著采掘進度讓鋼鐵長廊自動前移,工人在它下面操作,既高效又安全。但當時這一技術在中國還屬于高端技術。
中國最早使用綜合機械化開采技術的神華集團,2005年之前的高端采掘設備全部依靠進口,一套要花好幾個億人民幣,設備的核心部分液壓支架,價格占到整套設備的70%。2005年,神華集團與科研單位合作研發的國產高端液壓支架,經過兩年的攻關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采高比國際上最先進的美國產品還高出1米。現在,中國的大型煤礦已經全部使用上國產設備進行綜采,國有重點煤礦綜采率也超過了82%。顧大釗算了算,三年間神華僅使用國產液壓支架一項,就節省了66個億。綜合機械化開采技術,讓神華集團的煤炭生產率達到了世界最高水平。
在神華神東煤礦集團上灣煤礦,井下工人和車輛的行走路線、位置停留及時間,在監控室里都有詳細記錄。這個清晰描述行蹤的系統,是上灣煤礦的井下人員和車輛定位監測系統,這在10年前是做不到的。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副校長孫繼平介紹:“過去10年,針對煤礦井下的特殊環境,中國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煤礦井下人員位置監測系統、新型煤礦安全監控系統、全礦井移動通信系統和煤炭產量遠程監測系統等,在瓦斯防治、災害監測、安全避險、應急救援、事故調查以及生產調度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機械化、信息化的技術手段,提高了生產率、保障了煤礦安全生產,使中國煤礦的百萬噸死亡率由2001年的5.28,下降到2009年的0.892。這些研究成果,曾在2008年和2010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連續四年獲中國煤炭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
為了減少煤炭燃燒時對環境的污染,國際上以煤炭為原料生產化學品和通過轉化生成高效潔凈能源的技術也在不斷進步。“10年前中國的潔凈煤技術還比較落后,但現在中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現代煤化工技術已經從實驗室走向大生產。”顧大釗介紹,今年8月8日,神華包頭煤制烯烴示范工程投料試車一次成功,成為世界上首套以煤為原料生產聚烯烴產品的工業化生產線。“它將煤制甲醇、甲醇制烯烴、烯烴聚合生產聚烯烴等工藝流程打通,能年產180萬噸煤基甲醇、年產60萬噸甲醇基聚烯烴,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采用煤基甲醇制烯烴的特大型化工項目,奠定了中國在煤制烯烴工業化產業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目前煤制烯烴技術在全球尚處于起步階段,神華包頭煤制烯烴示范工程,開創了中國煤基能源化工產業發展新途徑,對于保護環境、減輕和緩解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壓力、保障國家能源戰略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經過10年的努力,中國煤炭工業在開采、安全以及轉化利用方面獲得了大量自主創新知識產權,在技術上走在了國際前列。孫繼平認為,中國煤炭工業還需在優化產業布局,推進兼并重組,調整產業結構,提高準入門檻,實行更嚴格的資質管理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資源回收率,減少環境污染;還急需研發重大災害預警、無人工作面遙控、礦用物聯網、傳感無盲區布置、煤礦井下電磁兼容、煤礦一體化通信、三維煤礦安全生產管理信息系統、煤礦井下人員精確定位、煤礦井下生命探測、本質安全無線通信和光纖通信等技術,為煤礦安全高效生產提供全面有效的技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