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苹果影院,最猛狂野性欧美XXXX,伊人精品网,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登錄

“我對下個三十年的思考”

2010-11-05 16:59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站在招商局大廈40樓,從港澳碼頭抬眼望去,穿過維多利亞港灣,視野可在海天交匯的深處無限延展。

  在這間開闊的辦公室里,秦曉寫下了十年的輝煌履歷:2000年從中信集團總經理“空降”到招商局集團擔任董事長,當時剛剛走出亞洲金融危機的招商局集團總資產496億元,年利潤12.91億元,尚有高達73億元不良資產。

  2001年起,招商局集團啟動大規模的內部結構調整,并最終確立交通、金融、地產三大主業板塊,為后續幾度“再造招商局”奠定基礎。截至2009年,招商局集團總資產達2683億元,年利潤總額178.52億元。

  “準備搬出這個辦公室了,不能還占用招商局這么大地方。”秦曉在接受本報專訪期間說。現年63歲的秦曉剛剛卸任招商局掌門人職務,但并沒有卸下與生俱來的責任,只是一個順流而進的角色轉換,以推動中國社會轉型研究為目標的博源基金會將是他的下一站,秦曉擔任該基金會理事長。

  這位有著強烈學術偏好的中國企業領袖人物,在十幾年時間里,留下了自己關于現代企業管理、市場經濟機制和現代性社會轉型等一系列理論體系的個人思考。9月29日,秦曉從中國現實出發再度思考,向本報闡述了自己對下一個三十年之擔憂與解決方案。

  推動變革:強勢與說服《21世紀》:回首在招商局的十年,你是如何促成這家巨無霸企業完成市場化蛻變和再造的?在領導力風格,以及具體實施手段上,能不能給我們講一下。

  秦曉:推動一家企業的變革,一個是理念的問題,一個是利益的問題。可能我是一個比較強勢的人,起碼我有強勢的一面;所以推行起來比較堅定。同時,我也有足夠的經驗和知識來說服別人。

  推行的過程中,要因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和內部的情況反饋,不斷調整完善政策,一步步往前走。告別原有模式,更多的是破壞了什么東西、告別了什么東西、改變了什么東西。但是你需要花功夫把新提倡的東西變成企業文化或者是制度,把一些資產和資源效益發揮出來,需要在理念上和公司的管理系統上,都發生巨大變化,包括我們講的均衡發展,以總部為主導的戰略的確定,以總部為主預算的確定,經營計劃的決定,考評系統如何去評價一個子公司,如何評價一個子公司領導人的業績等。

  我來的時候,當時大家都經歷過亞洲金融風暴,對存在的問題都有反思,在告別原有模式這一點上,大家比較容易取得共識。但是應該建立什么新模式呢?并沒有完整、系統的思考。所以在后一個問題上,我盡量用我的影響力去形成新共識。

  《21世紀》:在建立新模式中,達成新共識中,你的影響力是如何發揮作用?又如何將這種共識繼而形成新世紀10年來招商局新的文化和制度?

  秦曉:我一直強調,理念、思想、制度的力量還是很大的,有了這些東西才能形成戰略,才能支撐戰略的實施,在企業經營中,還是要關注這些東西。

  理念可以告訴我們什么東西是不行的,即某種模式或某種制度是不行的;什么制度和什么模式是更好的。但是不能告訴我們怎么調整,特定環境下如何再建立一種新制度,這就需要實踐、經驗來完成的。無論你對現存模式是持一種批判態度,還是對未來模式持認同態度,都要隨著變革而調整。

  一個企業的發展,需要制度的變革,包括文化、資產、管理甚至人事的變動,都會在其中發生。一套新的東西肯定會給企業帶來一些沖擊,但是我們最終是平穩地實施,沒有引起思想上或者是經營上的動蕩。

  風俗、文化是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互動形成的,企業領導人的思想和企業的中層、下層是一個互動的過程,通過這樣良性的互動許多思想就慢慢變成了現在大家認同的東西。

  《21世紀》:在這種互動當中,有沒有其他管理人員的意見使得您的戰略發生了改變的問題?

  秦曉:有啊。比如在我們最早規劃中,港口業務應該是一個具有網絡規模的公共碼頭經營商,我們希望去到一個城市拿一塊我們能夠主導控制的碼頭資源,和我們的其他碼頭形成一定的網絡體系。

  執行到一定程度,就碰到一個問題,大部分城市的碼頭經營都有一個老大,他有地方政府的背景,可以去配置這個航線,這跟深圳和香港就不一樣。當時青島基本上都談崩了,我們在寧波也沒法去完全取代寧波港的主導地位。這些對地方港口產業環境的判斷就來自招商局中高層管理者,于是我就提出來要反省這個問題,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戰略,不一定去控股,盡量要與當地政府和當地主體企業合作,發揮我們的平臺網絡效應,再培養他們。

  身份轉換:企業家到知識分子《21世紀》:從招商局集團卸任后,你的精力將主要投身于哪方面?是博源基金會嗎?

  秦曉:是的。博源基金會主要做兩個產品。一是有關宏觀經濟方面的產品,我們有一些定期專家討論會,然后出一些內部刊物,比如說每個季度的GDP或各種數據公布以后,我們會解析。還有一些突發事件和重要事件,我們會立即開會研討,比如歐洲主權債務問題,人民幣匯率問題等。

  其次是做中國中長期問題的研究,比如說人民幣國際化,土地問題等;另外就是社會轉型的問題,包括理念、思想、理論和實踐,以及其他國家轉型案例。

  這些研究產品主要面向圈內的學者和精英,不會大范圍傳播。當然我們也會定期和監管部門,比如人行、銀監會、證監會、統計局去碰頭交流,談我們的觀點。

  《21世紀》:從企業家的身份轉向知識分子的身份,你如何區分這兩個角色?

  秦曉:作為一個企業領導人和作為知識分子是不一樣的。前者是受權經營企業,重視以更優的要素組合去發展企業,包括存量資產的狀況,競爭對手的情況等。在企業家的視野中不存在“國與民”的概念,所有制的概念,也不存在誰進誰退的概念,該賣掉就賣,該買進就買,最大程度的優化企業資源。

  而一個社會需要三個支柱,第一個是經濟,我們應該朝一個好的完備的市場經濟發展;第二個是法治,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法治體系去支持企業經營,這個市場不可能是好的;第三個是精神。

  這三個支柱的建立,其一是靠企業家,其二是靠政府,其三是靠公共知識分子,當然宗教也能一定程度上起到這個作用。這個社會不管是發展了還是敗落,其價值是否得到張揚和體現?若敗落了,首先是社會價值被摧毀了;若發展了,是壓抑了我們的價值觀發展,還是推動了價值觀發展?這些都要公共知識分子出來回答。

  不管作為一個企業領導人,還是作為一名公共知識分子,都需要關心外部環境。因為社會制度的變遷和轉型都是大家離不開的,當然,企業家有企業家看問題的角度,敏感的企業家會發現外部世界的變化趨勢,并從中捕捉商業機會,但更多的是外部給定條件下,他應該怎么樣做。而公共知識分子一個基本的特點,就是超越自己的領域,更關注公共領域的問題,如商業環境、制度改革等。

  《21世紀》:你在制度經濟學領域研究頗深,又長期擔當企業家角色,卻始終在關注公共領域。這樣的成長經歷和思想脈絡是如何形成的?

  秦曉:我覺得和我們這一代人的經歷有關吧。我們從小接受傳統的理想主義教育,關乎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的教育比較多,當時在公共領域,你不光要當一個好學生,還要準備好當接班人,要關心國家命運,因為國家命運和每個人是連在一起的。因此培育了對這個對國家、民族的發展前途比較關注的情結。

  后來經歷了“文化大革命”,跌到社會底層,促使我們做了很多理性的反思。啟動改革開放后,我們也卷進去成為參與者,雖然層面不一樣,但都保持關注,不斷思考。

  下個三十年:經濟層面三個變化《21世紀》:在這種家國情懷和理性反思的推動中,當下,你所關注和思考的最重要領域是哪個?

  秦曉:到現在,我認為中國又面臨一個新的三十年(相對于之前改革開放30余年而言),有很多基本條件會發生變化,社會面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可能在第二個三年里不突出,但是第三個三年比較突出,所以我把擔憂、思考講出來。

  《21世紀》:有哪些條件會發生變化?社會問題又體現在哪幾個層面?

  秦曉:我認為之前持續三十余年的經濟高速增長階段已經過去了,但不會突然停下來,依然有很大的增長慣性和空間。在這個轉折階段,會面臨很多看得見的變化。

  從經濟層面來看,首先是人口紅利發生變化,中國已經過了最高點,進入一個平滑的下行階段。

  中國與一些先城鎮化后工業化的發展中國家不一樣,我們先工業化后城鎮化,沒有那些貧民窟。但我們城鎮化的速度太快,造成了幾個問題。首先,所謂46%城鎮化的數據有水分,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所言,約有12%的人沒能真正變成城市居民,其戶籍沒解決,各種公共產品的提供也沒完全解決,他們很不穩定,稍微有變化就回去了。

  其次,受年齡、知識結構等局限,農業部門能進入工業部門就業的剩余人口不多了,但是農業部門依然有過多的人口需要解決。因此,一方面我們還有大概兩三億農民要出來,另一方面這些人遭遇到工業化改革,導致人口轉移失衡。

  人口紅利的變化可以引起一系列的變化,首先是改變儲蓄、投資為主的資金結構,因為全社會可能面臨賺錢的人少、被贍養的人多的局面;其次,支撐國民經濟的建筑業會變化,住房問題是一級推一級的,最底層往上推,到中產階級到富裕階層,假設城市人口未來幾年增長速度慢了,算算人均住房面積達到什么水平了?因此,建筑業高峰已經過了,不可能再上漲那么快。另外,農民的問題解決難度更大,因為提供不了那么多就業給他們。

  第二大變化就是出口結構性調整比較大,雖然今年恢復比較猛,但是要維持30%以上出口增長率,我認為太難。因為中國生產,歐美消費的模式不能持續,這對于中國和外國都是一種失衡狀態。

  第三大變化是我們的經濟領域還沒有完成一些重大改革。比如要素價格改革,首先是土地,改革初我們認為資本是稀缺的,土地不是稀缺的,所以用廉價的土地換取資本,未來土地真正的價值反映出來的話,企業價值就會發生變化,國民經濟也會發生變化,靠土地來維持的地方財政也要發生變化。另外資本價格此前也是長期維持在低水平競爭,這樣不能持久的。此外,能源長期保持高價格,礦產資源稅沒有到位,通訊資源、航空運輸的空中資源也未完全反映市場價值。另外還有勞動力成本,盡管有《勞動合同法》了,但有沒有落實?是不是能夠保證農民工的利益或者是工人的利益?勞動力正在爭取但還沒有完全反映其價格。還有公共事業的產品價格,水、電、氣也沒有到位。此外,經濟發展中的安全成本,環保成本等都要考慮。

  我認為改革開放前三十年,特別是前十年釋放了很多生產力,用的是增長紅利和勞動生產力的紅利,企業可以不斷地進行新投資,不斷地回收。如果增長因素放緩了,這些都要發生變化。從人口紅利到外部的變化,及社會要素價格的改變,是前三十年沒有觸及的,現在有的是發生了,有的會慢慢發生,我認為在未來十年都要發生。

  《21世紀》:要素價格改革已經不僅限于經濟領域了,更多需要政治領域的改革才能推動吧。

  秦曉:我覺得要素價格還不是政治領域的問題,跟政治領域更相關的是政府職能的改變。

  但是在政治領域,可能有一些利益集團不愿意動,既然我們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市場經濟的目標和方向,市場機制的核心就是商品的價格由市場定。現在有人質疑要素價格市場化,只不過是說什么時候市場化,以多大的速度進入市場化。

  下個三十年:公共領域三大挑戰《21世紀》:那么在公共領域尤其是社會領域,新的三十年面臨哪些問題、需要哪些變化?

  秦曉:第一個,我們面臨著制度化愈演愈烈的貪污腐敗的挑戰。這是改革必經的階段,當年美國針對這個有過“進步運動”,其他國家也曾有。這個問題有經濟不發達、文明程度不高的原因,但如果貪污、潛規則制度化了,其根本原因是行政權力和資本相結合。

  權力和資本應該是分開的,政府負責提供公共產品,手里不能有這么多經濟資源,我不是指財政,而是指經營品。這關系到政府職能要不要改?我覺得未來三年。人們的容忍度是有限的,不愿意看到貪腐變成“制度”。

  第二是農民的問題。在未來,農民中一些不容易進入工業領域的人口需要我們解決。農民問題的核心是土地。按《憲法》的精神,國家可以去征購公民的土地,把集體所有變成全民所有,但是為了公益性。如果為了商業性,國家征購,地方政府拍賣掙錢,是不符合《憲法》精神的。當然如果規劃發生變化,由此產生土地增值的效應,不能全部給土地所有者,但是不管怎么說,我們要重新回來研究這一套東西。

  我覺得最好是把土地收入的差額,盡量轉移支付給農民。這樣農民的消費能力提高了,社會也更加公平,有利于社會的發展。如果完全回到和農民談判買地,從法律上講,他要舉手表決,而農民沒有嚴格的組織性,可能什么都買不下來。所以盡管是為了商業目的,我也能容忍國家征購,但是我反對差價。另外還有一個農村建設問題,即建設鄉鎮企業和城鎮化。這一塊涉及到財政問題和政府行為。

  第三是社會分配不均。我們應該從一個傾向于資本的政策,變成傾向于勞動者的政策,使得勞動力價值能得到更多回報。另外,要把傾向重化工業的政策,調整為傾向服務業的政策。這樣居民的收入分配可能更合理,起碼在資本和勞動力上,每單位的勞動成本提高了,就業的絕對人數也增多了,居民收入隨之增高。

  當然還有一條,大家能不能有資產性收入。我們有龐大的國有資產,有些政府在經營;同時政府在提供公共產品上有巨大的缺口,如醫療、教育、社保,很多基礎設施也是欠賬的。能不能把資產通過資本市場減持,或者劃撥給社保資金,這個是可以討論的。大家如果有資產性收入,也會改善收入分配的差距。

  上述三個問題都是由政策和政府行為為主導產生的結果。我希望這些問題被尖銳的提出來以后,會引起一些政策變化,政府職能也會做一些調整。

  《21世紀》:你所談到經濟層面和社會政治層面各三點里面,是否具有關聯性?

  秦曉:經濟層面的三個問題,受到地方政府的驅動,地方政府驅動給中央很大的壓力。可建立一條幸福指數或者是民生指數作為考核標準,促使政府做增長模式的調整和轉換。但所有政策都改變不了中國的生命周期,人口紅利就是儲蓄多,只能投資,不能消費。

  關鍵在于,是去投效益好的資產用來養老,還是投效益差的項目變成一個泡沫?投資目標好不好,要由市場決定。市場怎么決定呢?若政府把市場要素價格都理順了,就會有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居民知道什么能投,什么不能投;如果要素價格都是扭曲的,他就會盲目地投。

  (王玉德、鄭清對本文亦有重要貢獻)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