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浩翔:我們了解中國期待的大飛機是怎樣的
2010-11-03 10:09 來源:《商務周刊》
作為全球最大的飛機發動機、設備、系統和服務供應商霍尼韋爾航空航天集團亞太區總裁,馬浩翔(Mark Howes)有出口成章的本事——他說話很有條理,為了更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他將回答問題中的許多關鍵詞輔以定語從句的解釋,因此每句話都很長。同時,為了讓聽者能夠更好的接收信息,他特地放慢了語速,字正而腔圓。
轉眼間,馬浩翔已經來到中國3年了。這3年里,霍尼韋爾將航空航天集團的亞太區總部遷到了上海,同時也擴大了跟中國航空領域各單位的合作。繼為新一代支線客機ARJ21提供飛行控制系統、導航系統和飛機發動機的部分零部件后,在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為國產大型客機C919項目啟動的2010年全球采購中,霍尼韋爾先后獲得了其中的APU(輔助動力裝置及相關設備)、機輪與剎車部件和剎車控制系統(BCS)以及輪胎、電傳飛控系統和導航系統等4項大訂單。
《商務周刊》:這次中國商飛的全球采購競爭可謂激烈,機輪剎車方面有法國巨頭賽峰的競爭、在航空電子方面有柯林斯和通用電氣旗下斯密斯的角逐、在APU和環境控制方面有漢盛公司,霍尼韋爾如何脫穎而出的?
馬浩翔:我們跟中國商飛之間,不光有C919項目的合作,還有很多ARJ21等其他的合作關系。C919讓我們的合作更進一步。
當然,這次成功的訂單首先來源于我們長期深耕中國市場的努力。2007年,我們將霍尼韋爾航空的亞太總部遷到上海,更加專注中國市場,加大在中國市場的研發力度,加大與中國航空領域合作伙伴的合作。我們跟中航工業集團有一些定期的技術合作會議,跟中國商飛也進行一系列關于ARJ21技術的討論和合作,當然,最初是跟中國商飛的前身一航商飛合作的。在ARJ21項目中,我們主要合作了飛行控制系統。通過跟中航工業和一航商飛的長期合作,我們逐漸形成意識,中國期待的C919大飛機是怎樣的?我們也因更了解客戶的需求而更能為客戶提供幫助。
同時,好的合作伙伴很重要,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公司的走向和發展。在C919大飛機項目之前,我們就跟各地政府以及中國國內的很多供貨商進行溝通,逐步了解各個供應商的技術實力、特長以及他們曾經做過的項目。
中國商飛希望制造一架在油耗和經濟型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先進性的飛機。他們希望通過其能夠在被波音和空客主導的市場上取得一片江山。他們有著自己的想法以及包括結構和系統等方面獨特的設計,也借助跟國際供應商的合作來提高自己的技術能力。
跟所有的公司一樣,中國商飛從過去項目中獲得經驗和知識。從ARJ21的項目中,從跟各公司的合作中,中國商飛正越來越強大。C919是個長期項目。我們的所有合作伙伴都能夠期待一個漂亮的年度財政成績,所有C919項目上合作的伙伴都會受益,跟我們一樣。
《商務周刊》:在這次4份訂單中,霍尼韋爾都是跟中國的合作伙伴共同取得訂單的。比如你們與湖南博云新材[26.61 -0.34%]料股份有限公司和長沙鑫航機輪剎車有限公司組建的合資公司將承擔C919機輪、剎車、剎車控制系統和輪胎項目。APU是跟中航工業的哈爾濱東安發動機(集團)公司合作開發,飛控系統是與中航工業共同研發。關于C919項目,你們目前跟合作伙伴在忙什么?
馬浩翔:在中國商飛確定全球采購后,我們需要跟我們合資公司內的中方合作伙伴進行一些溝通,關于產品生產計劃、雙方的權益和未來合作關系等,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跟中國商飛進行溝通,中國商飛也要對同類產品的全球供應商進行挑選甄別。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這也導致4項訂單并不是同一個時間確定的。
得到訂單后,我們進入了下一個階段的協商,主要包括三個環節。一是核心技術的商討,除了我們和中國的合作伙伴,還包括中國商飛的工程師。第二個環節是跟中國合作伙伴的具體利益分成以及彼此在合作中的責任和貢獻等,因為某些項目是合資項目,雙方就得更加積極地去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第三個環節,我們得跟中國商飛著手做主合同。所以,我們現階段做的是:不斷進行技術細節的商討,進一步建立組建合資公司、還有跟中國商飛商討主合同的具體細節。
《商務周刊》:C919項目4份訂單中有兩份你們是跟中航工業合作拿下的,看來兩方的合作相當有成效。
馬浩翔:在C919項目過程中,我們跟中航工業簽下了兩項協議。第一次是2009年9月6日,正在美國訪問的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參觀了位于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美國霍尼韋爾公司總部,當時我們簽訂了大方向的合約。第二次是2009年11月16日,中航工業總經理林左鳴與霍尼韋爾董事長兼CEO高德威(Dave Cote)簽署合作協議,擴大雙方現有的合作框架與指導委員會,建立團隊,在主要飛機系統上共同合作,探索合資企業及其他合作模式,希望為C919飛機提供世界級解決方案。
事實上,霍尼韋爾和中國航空工業的友好合作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近年來,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擔綱設計制造的運12、新舟60、直11等多種機型中,都有霍尼韋爾提供的關鍵技術、設備和零部件。目前,整個中航工業集團有30個部門,我們跟其中的8個有合作關系,尤其跟其中的通用航空、運輸團隊、直升機團隊等4個部門關系緊密。這4大部門有著許多的項目,霍尼韋爾的大量人員與他們在一起工作。我們在中國正在進行的5大業務,主要是APU和控制系統等關鍵機械組件;更加完善的航空管理系統以及引擎等。
《商務周刊》:2009年年底,霍尼韋爾在上海成立了航空學院,這個學校為客戶和合作伙伴提供了哪些培訓?
馬浩翔:目前我們這個學院已經培訓了500多名來自客戶和合作伙伴公司的學員。霍尼韋爾中國航空學院旨在與中國主要航空工業企業如中國商飛和中航工業等合作,利用霍尼韋爾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為中國培養人才。我們的航空學院專注于為中國航空單位提供量身定制的高級培訓課程,包括技術類培訓、取證、項目管理、六西格瑪、管理能力和領導力培養、適航培訓以及綜合質量管理。除了課堂式教育,學院還提供在線培訓,并且可以應客戶需求提供現場培訓。依托霍尼韋爾的全球資源優勢,我們的學院在華授課人員均為來自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資深講師和培訓師,同時霍尼韋爾中國技術研發中心還為學院提供強大的技術領域支持。
《商務周刊》:這個研發中心的情況如何?在中國取得了哪些成績?
馬浩翔:我們所有的研發人員都非常努力的工作著。在航空領域我們全球有8000名工程師,其中1200名工程師在北京和上海。
過去的50年內,從研發到設計到制造,我們都非常重視安全問題,這是我們的基本原則之一。我們建立了過去50年全球飛行事故的數據庫,我們希望從數據分析中得到一些經驗和指導,要怎樣去避免一些可能的事故。當然,跟全球相比,中國的航空事故率并不高,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全球其他國家表現得更好。目前,我們跟中航工業等合作伙伴正在進行飛行安全性方面的研究。比如說,智能跑道和智能著陸。著陸時,如果飛機飛得過高、過低、過慢,儀器都會發出警示聲,指導駕駛員達到正確的速度和角度,你知道,這非常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