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規劃利好 物聯網進入發展新階段
2010-10-26 14:14 來源:中華工控網
導讀:十二五”規劃正在緊鑼密鼓地制定中,它將成為中國全面推動產業戰略轉型的規劃。10月18日,第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有關“十二五”規劃的建議,中國在繼改革開放之后再次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從目前國內經濟形勢發展的情況來看,未來五年,中國必將加大經濟結構調整的力度,積極推進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下一個萬億級的信息產業
在《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進一步明確了發展的重點方向和重要任務,其中關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布局更加清晰。
筆者觀察到,物聯網的研發和示范應用正式列入了國家重點發展戰略產業中。從物聯網概念的提出到如今各個行業物連的發展,物聯網發展趨勢迅猛,已經從前期的市場培育期進入到快速發展的階段。隨著智能交通、智能醫療、智能電網以及數字城市等方案的提出及應用。物聯網后期標準化體系的建立以及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突破,將帶來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未來,隨著國內物聯網的發展,還將可能面臨全球范圍的競爭與合作。
研究機構認為,2010年產值將超過2000億元,到2015 年中國物聯網市場規模將達7500億,年均復合增長率將超過30%。到2020 年,世界上物物互聯的業務,跟人與人通信的業務相比,將達到30 比1。
因此,“物聯網”被稱為是下一個萬億級的信息產業。人人通信趨于飽和,轉向物物通信尋求增長點。當前M2M 市場尚處于幼年期,隨著技術的發展,M2M 產品成本的下降,M2M 業務將逐漸走向成熟,市場發展前景非常廣闊。
物聯網產業的現狀與發展
被美國《技術評論》譽為“將是未來改變人們生活的十大技術之首”的物聯網是指“物物相連的互聯網”,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可以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它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方之熙博士則這樣描述物聯網:物聯網就是基于互聯網的嵌入式系統,也可以說,物聯網的產生是嵌入式系統高速發展的必然產物,更多的嵌入式智能終端產品有了聯網的需求,催生了物聯網。
研究表明,所謂物聯網,就是通過射頻識別 (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概念。它包括信息感知、信息傳遞與信息處理三大要素,具有全面感知、可靠傳遞以及智能處理的特點。
利用RFID、二維碼、GPS、攝像頭、傳感器、傳感器網絡等感知、捕獲、測量的技術手段隨時隨地對物體進行信息采集和獲取;通過各種通信網絡與互聯網的融合,將物體接入信息網絡,隨時隨地進行可靠的信息交互和共享;利用云計算、模糊識別等各種智能計算技術、對海量的跨地域、跨行業、跨部門的數據和信息進行分析處理,提升對物理世界、經濟社會各種活動和變化的洞察力,實現智能化的決策和控制。
隨著傳感器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發展,物聯網的應用廣度和感知深度也在不斷地擴大,形成了三條不同的進展路線:從RFID>傳感器>傳感網的深化;從局域網 > 廣域網 > 泛在網的范圍擴大;從孤立系統> 協同系統 > 云服務的不斷深入。
中國物聯網的優勢與劣勢
經過近20年的發展,我國物聯網產業鏈已經基本建立,但是由于技術、標準、應用、國家信息化建設進程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產業鏈的完整性、內容豐富性方面都存在明顯的不足,還沒有建立完善的利益共享機制。另外,我國物聯網產業鏈發展存在不均衡性,各環節市場發展速度、競爭形勢、成長空間等都各具特點。
“中國必須著力突破傳感網、物聯網關鍵技術,不能總是跟蹤模仿別人,也不能坐等技術轉移,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創成果。”
日前,中國傳感器網絡國家標準工作組第六次全會發布了兩款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傳感器網絡SoC芯片——VW628和WSNS1_SCBR。該傳感網核心芯片的成功研制,不但標志著我國傳感器網絡核心技術已走向國產化,也標志著我國傳感網領域關鍵技術和核心芯片取得了重要突破,為我國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然而,與國際水平相比,中國物聯網仍處于初期的發展階段,基礎傳感器、傳感器節點研發生產薄弱;低頻和高頻RFID 產業鏈相對成熟,超高頻RFID 與國外還存在一定差距;嵌入式系統、基礎軟件有明顯差距;芯片差距較大,行業信息服務不強。
盡管如此,我們也要看到自己的優勢。國脈物聯網中心主任楊冰之認為目前我國物聯網產業具有國際同發優勢。在“物聯網”這個全新產業中,我國的技術研發水平處于世界前列,具有重大的影響力,與其它國家相比具有同發優勢。目前中國在無線智能傳感器網絡通信技術、微型傳感器、傳感器終端機、移動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已擁有從材料、技術、器件、系統到網絡的完整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