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十二五”規劃 發展現代綠色農業
2010-10-26 14:09 來源:中華工控網
導讀:十二五”規劃正在緊鑼密鼓地制定中,它將成為中國全面推動產業戰略轉型的規劃。10月18日,第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有關“十二五”規劃的建議,中國在繼改革開放之后再次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根據我國仍然是一個農業大國的國情,全會提出,要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提升現代農業自動化水平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發展現代農業、提高智能化水平是新時期的歷史使命。那么,什么時現代農業呢?其實這個理念早已被人們所認識和熟知。現代農業就是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的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的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的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的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的農業、依靠新型農民發展的農業。
現代農業是一個歷史的、動態的概念,其內涵和評價標準隨著經濟環境、制度體系、技術進步等因素的變化而改變。
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農業室主任藍海濤表示:現代農業是一個很大的概念,中國到底怎樣實現這一路徑,目前尚未達成一致,需要走綜合型技術發展的路線。從國家整體來看,現代農業的核心問題,一是技術,二在管理。兩者均要實現現代化,彼此促進融合。技術方面包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和精準化以及良種技術等。管理層面則集中在農村經營組織形式再造,運用信息化管理手段,甚至是物聯網技術的應用等。
筆者認為,從行業角度來看,現代農業要實現農機自動化、信息化,其難點在于如何把領先的、新型的自動化理念和技術應用于農業各個領域。例如,把計算機技術、微處理技術、傳感與檢測技術、信息處理技術結合起來,應用于傳統農業機械中來提高農業機械的“兩化”水平。
盡管近看來自動化的研究逐漸被人們所認識,自動控制在農業上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目前,我國一些較為發達的地區已經實現了農業生產自動化、漁業生產自動化、畜牧業生產自動化及農產品貿易自動化。
大力推動農業“兩化融合”
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主要特征之一,同時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手段,農業機械化、信息化將在“十二五”期間得到多方的關注與發展。
專家認為,調整農業機械化結構,特別是區域農機化結構,將成為“十二五”期間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我國糧食主產區和平原地區,土地流轉速度將會加快,大馬力的先進適用農業機械裝備將會廣泛使用。
伴隨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務工,農村“空心化”日益嚴重,這為農業規模化、土地合作化經營創造了條件。同時對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節能環保的要求使得農機的發展面臨新挑戰。
專家預計,未來五年,平原地區的農業機械將朝著擴大規模、加深研發程度的方向發展。而山區丘陵地區的農業機械則是新領域,有可能會在‘十二五’后期形成一定規模。這給自動化技術、IT技術、傳感器技術等提供了新的研究熱點、應用領域及市場空間。
發展綠色環控的設施農業
以科技進步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一項根本措施,大力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加大先進適用技術推廣力度,突破資源約束,持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的必由之路。
設施農業是利用現代工程技術和工業化生產方式,為動、植物生產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充分利用土壤、氣候和生物潛能,在有限的土地上使用較少的勞動力,以獲得較高的產量、品質和經濟效益的一種現代高效農業生產方式。
綠色環控設施農業依托現代工程技術和生物技術改造傳統的設施農業技術,將植物置于人為調控之下,最大程度地滿足和協調植物生長對光、熱、水、氣和營養物質的需要,提高農業生產力,實現綠色生產,保障設施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發展綠色環控設施農業有利于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檔次,保障城鄉居民消費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持續農業戰略。同時也是應對國際貿易中的“綠色壁壘”,提升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促進出口創匯的必要保證。
目前,我國設施農業在自主知識產權設施研究與開發、園藝優質品種資源的選育、栽培方法與工藝、采后加工與配套設施技術研究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形成了不同檔次、不同系列的溫室產品,產業規模已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