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苹果影院,最猛狂野性欧美XXXX,伊人精品网,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登錄

智能電器是智能電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2010-10-20 16:18 來源:《低壓電器信息》

  1、對智能電網的總體認識與看法

  (1)中、美智能電網的發展重點是由國情與自身特點決定的

  實際上智能電網的概念很早就提出了,在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以后,智能電網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關注。每個國家發展智能電網的原因與重點不同,這是由各國自身特點與需要決定的。美國發展智能電網一方面是由于電網改造的需要,加上遭遇金融危機,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為企業提供巨大的商機;另一方面也有節能的需求。他們的智能電網重點是放在用戶端,特別是智能儀表應用如何實現電能管理與節電等方面的考慮較多。

  我國提出的概念是以特高壓為核心的堅強的智能電網,這同樣是根據我國特點出發的。我國水力、石油、煤等能源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區,風能資源可能也是西部比較豐富。西部發出的電用不掉,而用電主要集中在東部,輸電距離少則二、三千公里,多則四千公里,這樣的話,就需要通過特高壓來輸電。由于發展的需要,再加上國外對于超高壓、特高壓的相關設備、檢測、標準也不夠關注,因此近年來我國在這方面的水平在國際上已經處于領先。根據我們的特點,中國的智能電網是以特高壓為核心的堅強智能電網。

  (2)智能電網的概念應包含電器設備智能化

  電網是由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5部分組成的,缺了哪個環節都不能稱之為完整的電網。電能大部分是在用戶端消耗掉的。過去低壓電器有統計數據,80%以上的電能是通過低壓電器傳輸消耗掉的。電機行業也有統計數據,57%的電能是通過電動機消耗掉的,當然還有一部分在高壓端消耗掉了。既然這么多電能大部分是在低壓側消耗掉的,而大部分又是通過低壓電器傳輸消耗掉的,如果說不關心用戶端的電網情況,忽略這部分的節能與能量管理,那么這樣的智能電網在意義上是不夠完整的。

  目前,對于智能電網的定義有很多說法,比較多的說法是物理電網加上先進的信息與控制技術。我個人認為上述定義還不能完整揭示智能電網的深刻內涵,至少應加上電網里主要的電氣設備,包括發電、變電、輸電、配電、用電主要設備應該都是智能化的,這樣的電網才能成為真正的智能電網。當然有人也許會說把先進的信息與控制技術運用到這些設備上就是智能,但是這樣的說法我認為不確切,我想說的是,現在的信息與控制技術,很多自動化工作者都能做,但不是說把這些技術用到電網中,電網就變成智能電網了。如果電氣設備不是智能化的,只講智能控制,那么這個智能電網的智能化功能將是非常弱的,至少功能是非常不完備的。所以我認為智能電網是至少應該涵蓋這樣的理念———電網里發電、變電、輸電、配電、用電的主要設備(如發電設備、變電站、高壓開關設備、低壓開關設備、低壓成套、儀表、計量等設備)應該是智能化的,這樣的電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智能電網,如果儀表不是智能化的、低壓電器還是傳統的低壓電器,這將遠不能構成智能電網。

  (3)智能電網的推進應注重用戶端工作

  我國的智能電網是由國網公司統籌負責,由國網公司承擔這一任務是非常合適的,但我認為現在的問題在于如何像關心特高壓電網一樣關心電網用戶端,現在正在制定的許多標準、規劃大部分集中在輸、變電方面。很多示范工程已經開工或正在實施中,而我們國家自己研制的智能電器設備用得不多,現在用的電器設備大多是國外廠商的產品。實際上,我國智能電器發展已經跟上世界發展潮流,基本上能滿足智能電網示范工程的要求。

  2009年9月份在溫州舉辦的“技術進步與智能電網高層論壇”上,有人曾提出“智能電網應該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建設?”的問題,我認為這個問題特別好。美國肯定是自下而上,而中國呢?當時有人提出應該自下而上,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的總工說應該上下結合,我認為上下結合非常好,但是我擔心實際操作時只關心“上面”的事情,而忽略了“下面”(用戶端)的事情。

  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集團)有限公司在智能電網用戶端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向上海市政府領導和有關部門進行了多次匯報,對于上海市而言,超高壓、輸電肯定不是重點,上海市關心的重點是智能化變電站、電力儲能、新能源系統,以及智能電網用戶端。我們在上海參加了幾次座談會,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陳平、總裁助理尹天文和相關專家都詳細介紹了我們在用戶端做的大量工作,市里領導都很重視。集團公司高層領導還組團到北京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進行交流,希望在他們的統一領導與規劃下,做好智能電網用戶端的工作,相互結合,將智能電網低壓領域的規劃和標準列到總的規劃和標準中去。這方面的工作很關鍵,如果現在不做,將跟不上智能電網總體發展要求。

  2、低壓電器企業要能提供智能配電網和用戶端整體解決方案與主要智能化低壓電器才能在智能電網時代具備競爭力

  首先,談到智能電網發展對低壓電器行業的影響問題,我們已經講了很久,過去做低壓電器都是單一產品,很少從系統角度去考慮,而國外大公司發展低壓電器首先從系統角度考慮,否則在應用時會有很多問題。因此隨著智能電網的提出與發展,低壓電器企業和工作者更要意識到今后低壓電器的發展首先要從系統發展的角度去考慮,要把這個概念牢固地樹立起來。

  第二,不能只提供單一產品,要能夠提供系統整體解決方案。我們看國外大公司,比如西門子很早就有關于控制系統整體解決方案,施耐德在配電、控制領域也都有解決方案,他們接到工程以后,從系統到所有配電、保護、控制的元件,從強電到弱電都能解決。而國內企業通常都是單打獨斗,這樣是存在問題的,最終導致沒有能力去競標工程。特別是將來智能電網實施以后,電力系統網絡化了,如果企業只能夠提供單一元件,不能提供完整解決方案,那么這個企業在未來市場競爭中是沒有競爭力的。

  第三,除整體解決方案外,還能提供關鍵的、主要的智能電器產品,產品必須是高水平、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這樣才會有競爭力。系統解決方案很多企業都能做,但如果除了系統解決方案外,沒有關鍵的,有自主知識產權、有特色的元件,那么競爭力是不強的。

  3、智能電網將為我國第四代低壓電器產品推廣提供契機,反之新一代產品應用亦能提高智能電網可靠性

  我國第四代低壓電器產品首先要有這樣幾個特點:性能上是國內領先的、國際先進的,部分指標還要是國際領先的,通俗講就是要與國外當代產品達到同等水平。不只是性能指標相近,還要將最近幾年低壓電器相關的新技術運用到新一代產品中。通過新技術的應用,來提高產品的性能,而不是在原來產品的基礎上改進、完善、吃余量。目前,很多企業都在第三代產品上進行改進,我們知道改進也能提高性能,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在吃余量,這會影響產品可靠性。

  我們的DW45為什么推廣那么好?主要是非常可靠。而新一代產品不是通過改進老產品來提高指標,是通過新技術的應用來提高,可靠性要比上一代產品更高,在設計時就考慮到了這些問題,言下之意就是現在新產品就能達到這樣的水平,并有較高可靠性,這樣新一代產品性能將來還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新一代產品除性能先進外,還有很多新功能的加入,如低壓斷路器,我們現在提出全范圍選擇性保護,就是全新的概念,這是一項新技術,對于配電系統是一次重大的飛躍。原來的選擇性保護是局部的選擇性保護,通過短延時來實現,如果超過短延時整定電流就難以實現選擇性保護。我們現在提出的是全范圍,包括全電流范圍都能實現選擇性保護。還有系統范圍,目前終端在配電系統因為沒有帶選擇性保護的開關,難以實現有效的選擇性保護,現在我們第四代產品有了帶選擇性保護的小型斷路器,把選擇性保護的范圍從一般的配電系統擴展到終端用戶,是全范圍、全區域的選擇性保護。這就要用到很多新技術,如區域選擇性聯鎖技術。當系統發生故障時,首先要判斷短路故障位置,然后短路位置斷路器迅速斷開,同時向上級斷路器發出閉鎖信號,最終目的就是由發生短路故障處的斷路器跳閘,其他斷路器閉鎖,確保短路故障限制在最小的范圍內,防止越級跳閘。這樣可以大大提高供電的可靠性。另外,新技術采用后,200ms就能實現整個選擇性保護。它使低壓斷路器短時耐受電流要求明顯降低,有助于斷路器分斷性能進一步提高。同時,能有效降低低壓成套設備直至系統的動、熱穩定要求,對成套設備與系統小型化、節材、節能有很大的好處,性能還可以進一步提高,這就是我們所講的新技術運用的效果。

  第四代產品除上述要求外,特別強調產品自主開發、具備自主知識產權。過去產品的研發可能仿制的成份較多,我們這一代產品要徹底擺脫以仿為主的狀態,強調自主開發、自主創新、自主知識產權,所以這一代產品不僅要有很多新技術的應用,同時在結構上有很多創新。結構創新不僅是過去經驗的積累,主要是采用了很多先進的設計技術,比如仿真與先進的測試技術,它為自主創新、結構創新創造了條件,因此這一代產品與前三代產品有很大差異。

  與此同時,第四代產品在智能化的功能方面將進一步完善,特別是現在提出智能電網以后,對智能電器的要求更加高了。我們的產品要完全適應智能電網要求,智能化功能要比以前的產品更加強大,還要考慮環保、節能等因素。因此要求第四代產品是高水平的,比原來產品有較大跨越的,也是符合智能電網要求的產品。談到第四代產品的推廣問題,由于技術水平先進,相應產品成本也較高,因此研制單位都在擔心其推廣問題。現在智能電網為新一代產品應用提供了契機,新產品成本雖然較高,但能夠更好地適應智能電網的要求,對提高智能電網功能及運行可靠性有更現實的意義,它給新一代產品的推廣帶來很好的機遇。

  4、智能電器標準配套要跟上智能電網發展的腳步

  提出智能電器的概念已經二十多年了,我們在80年代中期看到國外關于智能電器的概念,當時很快就意識到電器的智能化可能是低壓斷路器的發展方向。到上世紀90年代初,我們開始研發智能型萬能式斷路器、智能型塑殼斷路器,并在90年代后期很快推廣。但什么是智能電器?到現在為止標準沒有提到智能電器的名稱、定義。斷路器標準里只提到帶有電子元件的斷路器應該增加哪些試驗,主要是EMC實驗。當時我提到智能斷路器應該具備5大功能:保護功能、測量功能、故障記錄與顯示功能、內部故障自診斷功能、通信功能,但實際上對于智能電器應該附加的功能及相應的試驗都沒有相關標準規定。隨著智能電網提出以后,既然稱之為智能電網,其中的電器設備就應該是智能電器,應該達到智能電器的要求,要經過相關標準的考核,所以相關標準的制修訂必須跟上去。

  2002年IEC/17B在北京開會,我參加了那次會議。當時有人提出一個問題,可通信低壓電器的標準怎么處理?當時雖然沒有深入探討這個問題,但有位專家當時提及無非有兩種處理辦法,一是制訂一個可通信低壓電器的一般要求;另一種辦法是在原來的產品標準上增加一個附錄,提出可通信產品的附加要求。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相關舉措。智能電器不只是具備通信功能,還有其他很多功能。現在,智能電網提出以后,又增加了許多新的要求,比如預警功能、自愈功能、能量管理功能等,這些功能的具體要求是怎樣的?怎樣進行考核呢?針對這些問題的相關標準必須要跟上,這個任務就落在低壓電器的科技工作者身上,作為我所這樣一個研究部門更應該去關注它。

  5、電科所在智能電網用戶端做了大量工作,使智能電網的發展能夠上下互動

  我國智能電器的發展已近20年,可通信電器的發展也將近10年。我第一次提出發展可通信低壓電器是在1998年有200多人參加的大型行業會議上,當時我代表電器分所發表了題為“我國低壓電器現狀與發展趨向”的報告,就提出可通信電器的概念。1999年我們在行業中提出將可通信電器作為我國第四代產品的主要特征之一,從2000年就開始開發可通信低壓電器,到現在將近10年。可以說我國智能電器、可通信電器的發展跟上了世界發展的潮流,我國第三代低壓電器主要產品已經實現了智能化、可通信,當然這些功能還要進一步完善、加強。我們還研發了相關智能配電與控制系統———3SNet,但是推廣不夠理想。主要原因:一是相關標準不完善;二是行業分割問題,元件與成套行業想法各異,網絡化不能只是在低壓電網,還要與中壓系統連網,但各個行業很難統一思想,大家所用的網絡也不一樣,形不成合力,造成配電系統網絡化進程不快。

  現在發展智能電網,要求網絡化,一旦網絡化以后,產品必須要智能化、可通信,對于智能化、可通信電器肯定是很好的發展契機。但是我們還是要在國網公司的統一規劃、統一標準下統一實施才可能做好,因此還要主動地做很多工作,爭取讓國網公司更加關注用戶端。事實上我們已經做了大量的;準備,具備了基本的條件,可以按照智能電網要求進一步完善。隨著智能電網的建設實施,加上我們原來的基礎,伴隨第四代產品的不斷推出,我認為我們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