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變“大”了,產業變強了
2010-10-10 16:16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一年前,杭州市余杭區科技局率先就基層科技工作提出了一個新思路:以科技轉型升級促經濟轉型升級,創造性地實施區委、區政府“三力合一”發展戰略,充分發揮科技在余杭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
一年后,余杭之變讓人刮目相看:
——高新技術產業快馬加鞭:今年1—5月,全區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81.36億元,同比增長34%,占規模工業總產值的40.2%,高于規模工業增長7.3個百分點;
——新興戰略產業異軍突起:依靠引進的大院名校浙江香港科技大學先進制造研究所,余杭區抓住物聯網的關鍵技術射頻識別(RFID)研究和應用,使物聯網技術和產業發展有了新進展;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專利申請與授權量迅速增長并創歷年新高:2009年全區申請專利2805件,授權1759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107件,首次突破百件,同比增長161%;今年1—5月,全區專利授權和申請量已達1876件和586件,同比分別增長111.73%和9.94%;其中4月專利授權首次突破1000件,為2007年全年專利授權量總和,列杭州市前茅。
目前余杭區科技綜合實力位居浙江省第六位,成為第三批國家科技進步示范縣,是杭州市內唯一的第三批國家科技進步示范區。
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區委書記朱金坤表示,余杭發展之路,關鍵是依靠科技創新,實現轉型升級。轉型升級,就是要轉向加強科技創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這是余杭可持續發展的正確出路與方向。
從科技理念到創新實踐,余杭區正在探索區域發展方式轉變的“余杭方式”。
“小科技”變成“大科技”
牢固樹立“大科技”理念,發揮科技引領作用,形成千軍萬馬科技創新的大科技局面,是余杭區科技工作轉型升級帶來的一個明顯變化。
今年3月22日,閑林鎮出資百萬重獎科技企業和創新項目,獎勵范圍之廣、力度之大全區領先,并創該鎮歷史新高。
閑林鎮原來建材、水泥等傳統產業比重高達70%,全鎮煙囪林立,塵土飛揚。抓產業結構調整,提高企業創新能力,閑林鎮2004年實現歷史性轉變,以諾貝爾瓷磚為代表的新型建材比重同樣達到70%;2009年工業產值達73億多元,名列余杭區前茅。現在,閑林鎮8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中科技型企業占60%以上。副鎮長孫春華介紹說,為鼓勵創新,閑林鎮從2004年起率先設立了“科技創新獎勵資金”,每年100萬元,由鎮財政支出。現在,全鎮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大大提高,2009年成為“杭州市知識產權十強鄉鎮”。
在余杭區,各鎮鄉、街道紛紛在推進企業科技創新,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上大做文章。3月22日,喬司鎮同樣出臺了促進和提升工業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
從科技局的“小科技”走向全區“大科技”,余杭區科技跨出一步天地寬。
把立足點放在企業,科技服務企業形成制度化,機制創新轉化為強勁的動力。把加快培育和引進高新技術企業作為第一要務。近年來,余杭區科技局通過大力實施科技型企業培育工程和堅持開展科技服務活動,進企業、下基層、開講座、做培訓,幫助企業解決科技創新中的問題,大力發揮科技型企業的引領作用。2009年全區培育新增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52家,目前全區共有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73家,其中國家重點支持高新技術領域的高新企業80家,已基本形成了一定規模的高新技術企業群。
把承擔科技項目作為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的一項重要工作。2009年余杭區全區共組織申報市級以上各類科技計劃項目305項,其中省級以上147項,國家火炬計劃產業化項目34項,國家重點新產品項目10項,國家創新基金項目33項,國家星火計劃項目12項,省重大科技專項14項。
把服務企業作為科技工作的第一責任。余杭區科技局做好科技服務工作,組織院士、專家為企業科技幫扶。3月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到杭州興源過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進行診斷、咨詢,提出了模塊化生產和大批量制定的思路;組織省火炬中心的相關專家,以培訓、調研等形式有針對性地為企業開展服務。一個月時間內,走訪鎮鄉11個,服務科技型企業47家;3月26日,組織邀請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團隊蒞臨余杭,與市、區有關部門聯合召開“香港科技大學—杭州市/余杭區物聯網合作溝通工作會議”,會議不僅引薦了香港科大在物聯網方面的科技資源,同時也促進了物聯網技術與余杭區企業實際情況的進一步結合,推動了余杭區物聯網產業的蓬勃發展。
余杭區先后出臺了一批鼓勵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政策性措施。與此同時,余杭區科技局大力宣傳科技政策,讓更多企業了解和享受科技政策。2009年全區新認定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享受稅收減免政策金額預計在5000萬元以上。
“抓住機遇,加快科技創新,促進轉型升級”,成為余杭區企業的共識和行動。
余杭區科技局局長馬偉忠說,我們要牢固樹立“大科技”理念,加快科技工作轉型升級,進一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2009年以來的科技方面的工作可以概括為“六個新”:圍繞中心,有新理念;營造環境,有新氛圍;服務經濟,有新舉措;科技引領,有新飛躍;創新創業,有新突破;機關作風,有新改觀。
邁向高端的“余杭產業”變強了
“核心在研發”,余杭又一次創造了發展的奇跡。
擁有核心技術,“恒強科技”2007年在國內首次突破了“橫機控制系統”關鍵技術,并在橫機全電腦控制系統上不斷創新。繼第一、二代橫機系統控制系統產品之后,第三代絲襪機控制系統新產品剛剛問世,立即引起行業極大的關注。
有核心技術者得天下。從2008年的3964萬元銷售額,到2009年的1.7億元,再到今年可到8億元,明年將達12億元,“恒強科技”出現“井噴式”發展勢頭。
“恒強科技”是一家高新技術企業,在這里研發被放在首要位置。企業擁有自己的研發團隊,每年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10%以上,2009年研發投入3200萬元。副總經理曾志發稱:“研發成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電腦橫機控制系統,就擁有了國內橫機電控市場絕對壟斷地位,同時擁有了定價權。”
目前,這家企業的橫機全電腦電控制系統產品占據國內市場80%份額。一個新的產業由此在余杭區崛起。
從“余杭制造”走向“余杭創造”,這是余杭區經濟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標志。
為加快轉型升級,余杭區制訂了《余杭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劃(2009—2020年)》和《余杭區科技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10年2月,出臺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以12項獎勵政策激勵創新。經過幾年建設,余杭區“三三三戰略”(三大基地、三大產業、三大平臺)實施初見成效。
推進三大高新技術產業主陣地建設,形成高新技術產業集聚高地。余杭區委、區政府及時對全區產業空間布局實施“三區八園”戰略,重點進行技術產業發展三大主陣地的建設,加大對余杭、倉前兩大市級創新園區支持力度,在全區形成以“點”到“面”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格局,發揮高科技園區輻射作用。
培育三大高新技術特色產業。重點培育以民生制藥、天元生物、杏輝天力、貝達藥業、寶晶生化等為骨干的生物制藥產業;以杭科光電、寶晶光電、飛華照明、科汀光學等為骨干的光電子產業;以阿里巴巴淘寶城、恒生電子、聯強國際、浙大億科、聯盈科技等項目為主的信息軟件類創意產業。
建設三大創新平臺。浙江大學國家光儀中心余杭基地光電子創新平臺、浙江香港科技大學先進制造研究所、浙江理工大學現代數碼紡織技術與創新產業化基地引進建設已數年,今年以來雙方簽訂了一系列科技合作協議,并落實了發展目標和舉措。
在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余杭區一大批企業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老板集團積極調整結構,無紡布生產目前對企業的貢獻率已經達到了1/5,同時還注重做長廚房家電產業鏈。以浙江海普頓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為主要企業單位的“高性能塑料及其先進加工技術創新團隊”被命名為“浙江省重點創新團隊”。
在余杭區,我們看到了科技創新開發出一批“余杭創造”的品牌:“奧坦斯”根據市場需求,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納米技術家紡面料,提升產品附加值;浙江八方電信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隨e通基站”產品將電、機、液幾種動力通過自主研發的結構同步應用于通信基站建設中,相比目前市場上的同類產品,安裝時間節省90%以上……
產業轉型升級步伐變快了
引入創意產業,余杭區家紡產業發展如虎添翼。
高雅的淡米色雪尼爾沙發布將上海世博會中國館貴賓廳裝點得精致大氣,設計精美的“凡邦抱枕”由凡邦裝飾品有限公司自主設計和研發生產。在余杭區,以凡邦為代表的一批新興家紡企業,正在憑借創意設計走出一條家紡產業的轉型升級之路。奧坦斯、眾望、柯力達、布老虎等一批品牌的影響力大增。余杭區力爭通過3年努力,使家紡產業成為市場占有率高、創新能力強、品牌知名度大的全國乃至國際家紡產業基地。
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余杭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步伐更快了。
抓物聯網經濟和物聯網產業發展。浙江香港科技大學先進制造研究所將香港科技大學的技術能力和杭州市的物聯網發展策略及余杭區的實際需求三方面緊密結合,確定合作方向、合作領域及示范項目。余杭區科技局因勢利導,計劃先在物聯網在制造業中的應用工程、試點應用物聯網技術開展全生命周期管理,試點應用基于物聯網的綠色物流技術,開展物聯網在精細農業中的應用試點工程等方面進行試點,力爭使余杭區的物聯網產業、物聯網經濟走在前列。
抓電子商務新興產業發展。余杭區出臺了《工業企業電子商務應用三年計劃》,每年扶持不少于500家中小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應用,到2011年,實現規模以上企業利用電子商務服務平臺達50%以上,力爭網上采購和銷售總額比例達到20%以上,打造余杭特色的產業集群電子商務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