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苹果影院,最猛狂野性欧美XXXX,伊人精品网,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登錄

發達經濟體的“十二五規劃”

2010-10-09 17:19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在“十二五”規劃中如何準確把握世界經濟環境,將成我國能否保持長期穩定增長的關鍵。

  金融危機之下,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均發布了經濟長期發展戰略。美國發布了《美國創新戰略:推動可持續增長和高質量就業》;歐盟委員會發布了“歐盟 2020 戰略”;日本政府拋出了旨在確立危機后日本長期經濟發展方向的“新增長戰略”;韓國發布了《綠色增長國家戰略及五年行動計劃》,等等。

      這些經濟體在對先前制定的經濟發展戰略進行調整的基礎上,紛紛制定了新的經濟發展戰略。這將改變中國未來面臨的全球經濟環境,對我國長期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美國:“再工業化”和“新能源”戰略

  金融危機發生后,美國實行了短期經濟刺激政策和長期經濟促進政策相結合的經濟戰略。其中,短期經濟刺激政策的主要手段是財政援助和減稅,這些措施的目的在于拯救危機中的美國經濟和創造社會就業。與此同時,美國政府還同步實行了長期經濟發展戰略,該戰略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再工業化”戰略;另一個是“新能源”發展戰略。

  “再工業化” 是奧巴馬政府近期促進產業發展的主要戰略方向,該戰略主張重新加強對國內工業尤其是制造業發展的重視,通過促進制造業高速增長,讓美國回歸實體經濟,并力圖轉向“出口推動型”經濟發展方式。

  為此,美國政府主要采取了有效降低制造業成本和提升制造業創新水平兩方面的舉措。在降低制造業成本方面,美國采取了降低制造業稅收負擔、改革公共醫療保險制度以降低企業的醫療保險負擔、減少管制和司法訴訟成本、實施節能計劃降低能源成本、鼓勵創新投資及加強職業教育培訓以提高制造業勞動生產率等具體措施。

  在提升制造業創新水平方面,美國政府于2009 年8 月頒布了《美國創新戰略:推動可持續增長和高質量就業》,主張通過重構國家創新基礎,強化美國自主創新的基本要素;通過鼓勵發展有效創業的競爭市場,為創業和風險投資營造良好的環境,保持并提高美國公司在全球創新領域的國際競爭力;通過扶持重點行業(清潔能源、先進車輛和健康信息等)的研發,推動戰略性新興行業的重點科研項目取得突破。

  發展“新能源”是奧巴馬政府近期經濟發展戰略的重點之一,投資發展“氣候友好型能源”(Climate- friendly Energy)是其核心。具體來說,美國政府的新能源扶持政策的要義可以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第一,在短期內(2010~2013 年),通過對“新能源”電力企業提供信貸擔保等資助,使美國國內新能源供應量增加一倍;第二,通過對使用“新能源”的個人、單位和地方政府實施補助,促進“清潔能源”的使用和能源效率的提高;第三,長期內,美國政府將重點扶持清潔能源領域的創新活動,并決定在10 年內投巨資支持發展下一代新燃料和燃料基礎設施;第四,通過實施“總量控制與排放交易項目”(Cap-and-trade Program)限制化石能源使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鼓勵和促進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第五,啟動“重塑美國能源科學與工程學優勢”教育計劃,通過提供獎學金、設立跨學科研究生課程,以及促進學術機構和創新公司結成伙伴關系等措施,鼓勵學生從事清潔能源領域的工作。

  歐盟:“2020 戰略”

  制定于2000 年的 “里斯本戰略”(Lisbon Strategy)是歐盟在2000~2010年實行的基本經濟發展戰略。該戰略旨在通過提高就業和創新水平,使歐盟在 2010 年前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2001 年6 月,在哥德堡舉行的歐盟理事會為里斯本戰略增加了另一個重要內容——環境問題,由此構成了以經濟、社會和環境為三個支柱的“里斯本戰略”。

  由于“里斯本戰略”實施初期效果不佳,2005 年歐盟對其進行了調整,以經濟增長和就業為優先目標重新啟動,并成為引領歐盟改革的政策框架。2008 年3 月,根據全球金融危機發生的新情況,歐盟審議通過了“里斯本戰略”的第二個三年實施規劃(2008~2010 年),重點在知識創新、商業環境改善、勞動力市場改革以及能源和氣候變化四大領域推動成員國深化改革,同時加強“里斯本戰略”的對外開放,在全球化競爭中積極尋求與別國市場的對接和開放。

  2010年3月,通過系統評價“里斯本戰略”實施效果,并判斷“后危機時代”世界經濟的特征,歐盟委員會發布了“歐盟2020 戰略”(EU 2020 Strategy)的正式文本,作為“里斯本戰略”的接續,描述了未來10 年歐盟的經濟發展戰略。

  該戰略文本認為,“后危機時代”歐盟的經濟發展戰略目標是,通過高效使用資源和鼓勵自主創新,實現經濟更加健康和更為“綠色”地發展,而增加知識投入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

  歐盟未來經濟戰略的主要舉措可以歸為四個方面:一是發展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依靠知識和創新增強發展數字經濟的潛力,通過知識增長創造產業附加值;二是提高就業能力,加快創造新的工作崗位,減少失業率,加強工作轉換和就業培訓,并形成鼓勵企業家成長的環境;三是建設具有綠色競爭力的經濟,通過更有效地使用資源和能源、推進新技術的應用以刺激經濟增長,創造新的就業和服務,實現歐盟確定的環境和氣候目標;四是建設“流動歐洲”(Flowing EU),加強泛歐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以鼓勵成員國公民特別是年輕人自由流動,并通過在線服務和高速互聯網將歐洲連為一體。

  日本:轉向“需求引導型增長”模式

  早在2006 年,日本就制定了“新經濟增長戰略”。而隨著金融危機的來臨和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日本政府在2008 年9 月對這一戰略進行了調整。調整方向有兩個:一是對2006 年設定的2015 年各項經濟指標進行適時微調;二是重新設計了經濟發展戰略,調整后的“新經濟增長戰略”可以概括為“兩個戰略,三個支撐”。

  兩個戰略是:通過加強投資的集中度以改善國家資源利用效率,在“資源要素高價格時代”樹立全球“低碳經濟”的典范;建立健全自主創新機制,提升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并實行全球化戰略,以獲取更大的國際市場。

  為了實現這兩個戰略,日本政府制定了三項支撐政策:一是調整經濟結構,重構產業結構;二是重塑全球戰略,深度獲取全球市場,尋求經濟持續發展動力;三是以“面向未來”為導向,著重促進地方經濟、中小企業、農業和服務業發展。

  2009 年,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逐步消退,在此前“新經濟增長戰略”基礎上,2009 年12 月,日本政府“拋出”了旨在確立危機后日本長期經濟發展方向的“新增長戰略”(New Growth Strategy)。雖然這個戰略的具體政策措施還在制定中,2010 年6 月才正式對外公布,但戰略體系已經十分明晰,并將成為日本未來10 年經濟發展戰略的主要實施框架。

  “新增長戰略”認為,“后危機時代”是日本經濟徹底擺脫“失去的十年”的絕佳機會,日本經濟增長模式要從過去依靠公共投資和遵從“市場原教旨主義”,轉向“需求引導型增長”模式。為此,日本政府將從利用國內要素和擴大對外開放兩個方面尋求經濟增長動力。

  其中,在利用國內要素和促進國內產業發展方面,日本政府將在環境和“新能源”產業領域投資 50 萬億日元,創造140 萬個就業機會;在醫療和健康產業領域投資45 萬億日元,創造280 萬個就業機會。在擴大對外開放方面,日本政府將致力于建立亞太自由貿易區(APEC FTAAP),并通過發展對外旅游業,進一步提升日本在亞洲地區和亞太區的經濟地位。

  韓國:“綠色增長”戰略

  2009年7月,韓國公布了《綠色增長國家戰略及五年行動計劃》,提出“綠色增長”的經濟振興戰略,指出要發展綠色環保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技術,以實現節能減排、增加就業、創造經濟發展新動力三大目標。

  《綠色增長國家戰略》提出,要在2020年前將韓國建設成為世界第七大“綠色經濟大國”,2050 年成為第五大“綠色經濟大國”。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韓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將遵從以下三個主題:一是防范氣候變化,減少能源依賴;二是發展“綠色經濟”,尋找新的經濟增長引擎;三是改善國民生活水平,提升國家經濟地位。

  在三大主題下,從2010年開始實施的《綠色增長五年計劃》提出了十大經濟舉措。

  其中,針對第一個主題,《計劃》提出要從有效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化石能源使用和增強能源自給能力以及提高產業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三個方面入手進行戰略部署。

  針對第二個主題,《計劃》認為需要實施的具體措施是:積極培育和發展“綠色科技”,堅持傳統產業“綠色化”和創造新的綠色產業相結合,為綠色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產業結構基礎,促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第四個主題涵蓋了三方面的重大舉措:一是實現土地和水資源“綠色化”,建設綠色交通基礎設施體系;二是倡導國民日常生活的“綠色革命”;三是通過各項舉措,使韓國成為“綠色增長”的“楷模”和“領袖”。

  未來5年,韓國將累計投資107 萬億韓元發展“綠色經濟”,并將創造156萬~181萬個就業崗位。韓國政府還計劃在大城市開展“變廢為能”活動,充分利用廢棄資源,到2012年在全國建立起14個“環境能源城”,到2020年建成600個利用農副產品實現能源40%自給的“低碳綠色村莊”。此外,韓國政府還計劃在未來4年內擁有200萬戶使用太陽能熱水器的“綠色家庭”。

  中國怎樣借鑒?

  由于金融危機帶來了全球經濟格局的調整,世界經濟的重心和主題也隨之發生改變。粗略總結來看,大致有四個方面:一是世界經濟發展重心將“回歸”實體經濟領域;二是世界經濟結構將逐步“重塑”平衡狀態;三是世界經濟格局變動將“催生” 新一輪產業革命;四是世界經濟發展主題將鎖定在“低碳經濟”和“綠色增長”。

  我國經濟將進入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時期。隨著世界經濟的全面復蘇和我國經濟增長“上行”動力的出現,我國經濟很有可能進入新一輪的景氣周期。但不可忽視的是,我國經濟社會還處于轉型時期,經濟結構問題突出,使得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在制定“十二五”規劃中如何準確把握世界經濟發展環境,確立近5年乃至更長時期內的經濟發展戰略,將成為我國經濟能否保持長期穩定增長的關鍵。

  這其中,尤其涉及國家和地區經濟戰略的重心——振興本國制造行業。制造業的振興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加強技術革新,培育出新興制造產業;二是實現對傳統行業的“現代化”改造,通過引進新的生產技術,引導其實現工藝流程升級、產品升級和功能升級,提升制造行業的生產效率。

  有鑒于此,“后危機時代”,我國整體產業優化升級的基本戰略應該定位為,在保持傳統“重型”產業并促進其實現升級的基礎上,開拓和發展新的產業領域。

  (作者系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發展戰略與規劃研究室助理研究員、長策智庫全球宏觀經濟政策項目特約研究員,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