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苹果影院,最猛狂野性欧美XXXX,伊人精品网,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登錄

建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地

2010-10-09 16:32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國際金融危機以強大的力量催生了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對于面臨增長方式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的中國,是又一次重大歷史機遇。黨中央和國務院在對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做出全面部署的同時,提出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大戰略。這是我國工業化進程的一次飛躍,得到了各地和企業的積極響應。而現有的187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則成為我國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橋頭堡和先行軍。

  統籌規劃 合理布局

    為了充分發揮高新技術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的帶動促進作用,自1999年開始,科技部有選擇、有計劃、分批次地在30個省區市建立了187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以企業集群和創新集群為工作對象,在推進技術創新、促進企業成長、優化產業結構、完善政策體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盤點187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內的特色產業,基本上涵蓋了我國將重點發展的節能環保、新興信息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新材料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

    伴隨著西部大開發國家發展戰略的實施,科技部在“十五”初期啟動了西部新材料行動,在中西部地區集中建設了一批以新材料為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之后,全球IT產業飛速發展,國內涌現出一大批軟件、數字多媒體等以信息產業為特色的產業化基地。進入“十一五”以來,圍繞氣候變化等新焦點,伴隨著全球經濟增長模式的深度轉型,國內集中出現了一批以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為特征的產業化基地如新能源產業化基地、新型軌道交通產業化基地等。近年來,新的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催生了新的技術經濟范式的出現,現代服務業、創意產業等新興業態形式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國內現代服務業產業化基地逐步增加,在我國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日益顯現。

    從空間布局上來看,已建立的這些基地基本兼顧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形成了產業化基地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統籌發展的格局。187個產業化基地的具體分布情況是:西部地區52個,東部地區50個,中部地區39個,京津冀環渤海地區28個,東北地區18個。

    中西部地區依托當地礦產資源和自然優勢,形成了稀貴金屬材料、新能源等一批地域特色鮮明的產業化基地。如攀枝花國家新材料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基地、包頭稀土新材料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基地、石嘴山國家稀有金屬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

    東部及京津冀環渤海地區則憑借市場、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在新材料、信息、交通、先進制造、現代服務業等多個高新技術領域發展了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如邢臺國家光伏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青島國家數字化家電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天津國家民用航空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等。

    東北地區作為老工業基地,近年來通過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的建設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找到了重要的承接產業,如阜新國家液壓裝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撫順國家精細化工產業化基地、吉林國家碳纖維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等。

    從產業特色來看,基地內的產業基本覆蓋了高新技術產業的優勢領域,其中材料領域88個,能源領域11個,信息領域45個,先進制造24個,現代服務業10個,交通領域9個。數量最多的材料領域產業化基地,涵蓋了半導體照明、金屬材料、高分子化工材料、陶瓷材料、碳纖維、紡織、液晶、玻璃等多個細分領域。這些材料特色產業化基地,不僅在支撐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面發揮了基礎和先導作用,也為國家重點行業、重大工程的節能環保提供了關鍵的技術保障。近幾年,伴隨著全球經濟增長模式的深度轉型,能源、交通、先進制造、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的基地建設更加突出了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等特點。

  蓬勃發展 成效顯著

    近年來,隨著國家各項鼓勵技術創新政策的實施,各個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的經濟增長速度都比較高,基本保持在10%以上,部分基地在20%—30%,個別基地甚至達到了40%—50%,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力量。

    湖南國家新材料基地2009年實現產值1260億元,占湖南省新材料產業的80%,其株洲示范區新材料產業規模從2000年的8.9億元發展到了2009年的241.9億元,增長速度達到了26%。2000年批準的“國家集成電路設計上海產業化基地”,2009年IC設計業銷售額(不包括境外銷售)達67億元,同比增長46%。武漢國家光電子技術產業化基地2009年光電子信息產業完成總收入835.6億元,同比增長了27.3%。

    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發展,培養和發展了一批研發和產業領軍人才、高技能人才、復合型管理人才。如中關村國家現代服務業產業化基地擁有近百萬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隊伍,留學歸國創業人員數量占全國的近四分之一。吸引的創業投資額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數量占全國的近一半。

    一些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引導產學研相關機構共建了一批公共研發平臺,攻克了一批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為基地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如唐山國家高速動車組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建立了河北省高速動車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組建了特邀院士工作站,為高速動車組產學研合作搭建了更高的平臺。

    一些基地以當地優勢產業為基礎,發展方向由附加值低的初級產品向附加值高的深加工產品延伸,形成特色產業鏈,提高區域配套能力,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如包頭稀土新材料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基地現有稀土企業66家,79%企業從事稀土新材料和應用深加工產業,形成了產業鏈。園區出現了包鋼稀土、華美稀土、瑞鑫稀土、和發稀土等一些龍頭企業,帶動了園區稀土產業整體規模,通過產學研結合,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從稀土資源大國到稀土強國的轉變。

    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已成為我國新興產業持續涌現的發源地,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源頭。如東莞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截止到2009年底已有從事LED照明技術及產品研發、生產及應用的企業70多家,年產值超過40億元,在國際金融危機中保持30%以上增長。蕪湖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已掌握電動汽車整車集成及關鍵零部件開發、生產等技術,四款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已列入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浙江長興國家綠色動力能源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內40家規模以上綠色動力能源企業2009年實現產值103億元。

  面對未來 任重道遠

    由資源依賴型經濟增長向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轉型,是決定能否后來居上的重大轉折,它直接影響未來國家的命運。我們已順利走過了經濟起飛的初級階段,正處于向創新導向的發展階段邁進的重要關口。從國際經驗看,這是經濟發展階段升級最難過的一道門檻。建設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正是為了跨過這道最關鍵的門檻。

    全國政協十屆常委陳清泰指出:把培育新興產業上升到國家戰略,是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重大步驟。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契機,將形成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相互促進的新形勢,使我國工業化走上一個新的階段:一是工業化的技術來源將由引進模仿為主,開始走向自主創新為主;二是經濟增長由主要依賴資源消耗,轉向主要依靠創新實現效率提升;三是由產業鏈的低端制造,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延伸;四是由產業跟蹤,轉向在一些領域開始挑戰領先地位。

    在這過程中將創造更具前景的新投資機會、創造新就業崗位,特別是大量較高收入的崗位,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將大大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使我國由一個“技術消費國”轉變為技術創新國;將大大緩解資源環境壓力,提高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還將帶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培育出一批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和企業集團,實質性提高國際競爭力。

    但是,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并不容易,需要我們長期的努力。科技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后將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促進全國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協調發展;加大支持力度,不斷提高基地持續創新能力;加強政策引導、完善各項管理制度,提高對基地指導和管理水平。根據“十二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科技發展的總體部署,科技部將統籌考慮人才、基地、項目協調發展,統籌規劃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布局和建設。通過加強資源整合,認真研究新形勢下基地建設和發展的新目標和新任務,科技部將結合相關科技計劃的安排,支持基地各類公共服務平臺、產業促進組織和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設,加強創新要素的集聚、轉移和擴散,打造專業特色產業鏈,提升基地自主創新能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撐和帶動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科技部近期還將抓緊完善出臺《關于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提升發展水平的意見》。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績效考核、統計等制度,提高規范管理水平;深入調查研究,總結產業化基地“十一五”發展情況,啟動基地“十二五”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定期組織各基地之間的交流、學習活動,提高整體發展水平。

相關閱讀

  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

    《經濟日報》,2010年7月21日

   上世紀90年代末,為深入貫徹落實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戰略部署,科技部啟動了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的建設工作。在黨中央、國務院親切關懷和各地方、各部門的大力扶持下,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快速健康發展,探索并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道路。今年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關鍵之年。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方面做出更大貢獻,是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新的重要使命。

   一、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十幾年來,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始終堅持以推動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為重點,在成果轉化、產業培育、資源配置、制度創新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表現為:

   一是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產業集中度高的產業集群。隨著基地建設的不斷深入,一批行業特色鮮明、技術水平較高、產業競爭優勢明顯、產業鏈布局相對合理的產業集群在基地集聚,發展迅速。

   二是大力推進創新資源向基地集聚,整體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基地積極推進產學研用結合,構建大中小企業的創新戰略聯盟,推動高新技術的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一批發展潛力大、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高新技術企業在基地安家,得到迅速發展壯大。

   三是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服務能力極大增強。基地大力推進研發檢測、創業投資、貸款保險、信息服務、知識產權、人力資源等公共服務平臺,以及技術交流、產品展示平臺、教育培訓體系和現代物流配送體系的建設,為基地企業提供了較為完善的公共服務。

   四是集聚人力資源,形成人才高地。基地積極營造有利于人才創新創業的發展環境,吸引和培育出一批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產業領軍人才。通過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專業培訓等途徑,加強了高層次人才、創新團隊、技能型和后備人才的培養。

   二、發展高新技術、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經驗和體會

   上個世紀80年代,高新技術的特征是源自于微電子和數碼技術的信息技術,后來形成了計算機軟硬件、網絡產業和移動通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上世紀90年代迅速發展的生物技術源自于生命科學的基礎研究,正在形成生物醫藥、生物種業、生物質能源和生物環保產業;新世紀以來,新能源又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的重點。由此可見,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承載體和輻射源。十幾年來,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的建設和發展在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聚集企業群、催生初期市場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形成了一些很好的做法和經驗:

   一是把握好產業發展規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要經過基礎研究突破,應用技術研究,創新產品開發,初期市場培育,形成產業鏈分工,建設產業化基地,拓展應用市場等階段。針對這一規律,基地看得遠、動手早,進行了前瞻部署,在探索和實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方面走在了前列。

   二是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各地方加強領導,堅持把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優先把政策的“先行先試”任務交給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推動基地成為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重要先行區。

   三是創新體制機制。基地建設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遵循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規律,不斷改進和完善體制機制,積極探索科技與經濟有機結合的路徑和方式,構建可持續的發展機制,降低創新成本。

   四是人才資源綜合配置。基地注重政府、企業、高校院所、科技中介、金融機構等之間的聯合與協作,注重創新文化、人文環境的塑造,大力培養和引進與特色主導產業相關的人才和創新團隊,不斷提升基地人才規模和質量。

   三、準確把握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的新要求

   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發展,是落實胡錦濤總書記今年2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專題研討班上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舉措,是依靠科技創新,推進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的重要抓手,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深化改革開放和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努力把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建設成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特色鮮明的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先行區域;成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經濟發展持續動力的重要載體;成為支持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搶占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制高點的支撐平臺。當前,基地建設要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科學規劃,精心構建,形成特色。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要進一步增強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要根據資源稟賦、產業特色、創新能力、人力資源,積極發展具有廣闊市場前景、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圍繞重點產業發展,大力吸收相關企業、技術和人才進入基地,集聚關聯企業,努力形成產業集群。

  二是突出創新引領,拓展新興市場。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核心關鍵技術上必須要有前瞻部署,長期積累,同時還要重視配套技術的集成應用。政府要準確定位,把握規律,先行一步,把政策的著力點聚焦到支持前端的產品研發和后端的推廣應用上來,為產品的市場拓展提供服務。要重視創新鏈條上各個環節的建設問題,要相互配合,把握時機,早晚適度,尤其是在前端發展的時候要注意打通后端,使產業鏈建設配置有序、發展有效。

  三是創新體制機制,著力構建持續創新能力。要加快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推進各類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培育一批創新型企業,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要進一步完善各類創新資源的整合機制,實現資源的開放共享。要加強創新要素的轉移和擴散,促進產業鏈的空間延展,帶動周邊區域提升發展水平,使基地成為推動自主創新、實現科學發展的排頭兵和輻射源。

  四是著力構建創新的環境與氛圍,集聚和培養一批高水平人才。要不斷優化人才引進和培育環境。要大力宣傳和表彰為科技進步、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高端人才,營造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要進一步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積極營造良好的知識產權法制環境、市場環境、文化環境,以保護促進轉化應用,推動創新和創造。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