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彌補合格技術工人儲備曲線的短缺
2010-09-16 16:44 來源:商務周刊
意大利柯馬公司隸屬于菲亞特集團旗下,在汽車行業,除了核心零部件,很少有公司會進入其他上游行業,但柯馬在工業自動化領域發展的不錯,1976年誕生至今,柯馬的業務已涉及車身焊裝、動力總成、汽車工程、機器人、航空、工業服務六大領域,服務的客戶來自汽車、航空、鋼鐵、石化、鑄造等行業。
1997年進入中國后,柯馬完整的工程解決方案贏得了包括上海通用、上海大眾、一汽集團、廣汽集團等眾多車商的青睞,并將除航空以外的其他五大領域業務引入中國。2009年,柯馬在華訂單額超過1億歐元,中國區業務范圍約占集團營業額10%。
在一座古香古色的四合院,柯馬(中國)副總裁賀萬民向《商務周刊》講述了意大利豪門在中國市場實現快速發展的故事。賀萬民表示,柯馬在中國汽車行業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40%,但是他依然看好這個高速發展的市場,“未來兩三年里面,我們的目標是達到集團營業額的25%,甚至30%”。
用機器人彌補短缺的技術工人
《商務周刊》:柯馬進入中國并逐步實現本土化是一個怎樣的過程?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全球化”的市場,各種排量、價格的汽車都有一席之地,是不是所有的廠商都適合使用柯馬的技術?
賀萬民:我們進入中國的歷史分三個階段,1997年是柯馬在中國起步的時候,那時為上海通用建的焊裝車間進入中國市場;第二階段,我們要求部分國產化比例至少達到40%;目前所處的就是第三階段,柯馬幾乎90%的設備全部要求國內制造,尤其是最核心的成型技術必須在國內制造,因為有售后服務改造的時間問題,在這一點上柯馬走在了同行業前面。
柯馬走的是高端國際路線,價格相對較低的車型不需要柯馬。目前我們在中國做的自主品牌車包括上汽的榮威R75改造線和R55。此外,我們還與一汽轎車有合作,廣汽的第一個自主品牌也是使用柯馬的技術。
這些車型在制造中使用的平臺技術都是柯馬的,質量穩定性方面確實很有保障,我們的團隊也被合作伙伴認同,高效、以客戶為先、及時服務,相對于市場上其他供貨商來說,我們比較幸運,贊揚聲比較多。
《商務周刊》:目前柯馬在中國所占的市場份額是多少?
賀萬民:2009年我們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已接近40%。柯馬不是一個產品供貨商,也不是一個簡單的流水線供貨商,而是智能體系的參與者,在汽車設計階段就介入,即開發汽車的第6個月,而一般供貨商都是12個月或者16個月的時候才介入。柯馬在傳統業務范圍內上下游都在擴展,上游擴展的就是上述的同步工程,只有在設計階段開始從工藝角度審視造價成本和制造的可行性,后面對時間、成本的把控才能做到位。
柯馬不是靠低價中標,而是靠綜合性能,特別是對未來需求的把控,國內沒有幾家企業能提供這樣的解決方案。我們對市場有預判,對客戶未來需求有預判,始終給自己壓力,一直以這樣的方式在工作,不是客戶有項目了請你來,是這個產品還在設計的時候我們就介入。
此外,柯馬還會緊密跟蹤大綱領平臺生產線,也就是生產批量比較大的平臺,比如年產量在20萬—30萬臺車的生產平臺。國內制造商提供的技術方案幾乎沒有能做成大綱領平臺生產線的,因為后者要求的技術非常高。目前,大綱領單一平臺生產線主要還是依賴于進口。如果有企業走上單一平臺產能規劃這條路,我們就認為這個汽車集團已經跟國際汽車同行接軌了。
能與國際接軌,對投資理念、技術方案都會有獨特的要求。柯馬目前就瞄準這類客戶群,而不是看他生產的是高端車還是低端車,這與經濟型和豪華型沒有關系,單一平臺下的產能規劃才是柯馬的導向。
《商務周刊》:國外特別是歐美人力資源非常貴,中國的優勢則是人力資本相對較低,而柯馬的機器人焊裝生產線基本上全封閉,自動化率達到了80%—90%,這是否會抹殺中國的優勢?
賀萬民:從產能增加的曲線看,中國汽車產業年增長率平均是15%,但實際上市場發展速度已經超過30%,且這個勢頭已經連續幾年了。但這個市場沒有人討論另外一個曲線,即合格技術工人的儲備曲線。如果有機會跟各個整車廠探討合格技術工人的儲備曲線的話,他們實際上都面臨著短缺問題。人力資源的發展曲線遠遠落后于汽車增長的曲線,且差距非常大,但誰都不愿意放棄汽車行業爆發式增長的市場機會,解決方案是什么?自動化,缺的人用機器補。
鄂爾多斯最近建了一個汽車廠,里面全部使用機器人,因為鄂爾多斯最缺的是技術工人。從鄂爾多斯這個個案可以折射出上汽、東風、一汽面臨的類似問題,他們的技術工人培養速度跟不上發展的速度,所以中國發展自動化已經與勞動力成本沒有關系了。
盡管中國發生的事情是西方國家沒有發生過的,沒有任何歷史經驗可以借鑒,但我們認為GDP提升到一定程度之后,機器人年銷售量將從現在5000—6000臺提升至過萬。這不是盲目的樂觀,盡管很難定義中國模式,但只要有市場需求,就肯定會有解決方案。從制造業角度看,這就是柯馬的責任,我們要用自動化系統重新規劃,解決所謂的人才短缺,合理的分配人力資源。
《商務周刊》:一些企業推出經濟型機器人,但柯馬做的機器人更偏向于高端,這是否會影響在新興市場的業績?
賀萬民:的確,我們的著眼點并不是推出低成本的機器人,而是推出適合用戶的機器人。柯馬會根據市場的需求情況,使我們的機器人價格保有一定的競爭力。
柯馬的重點是推一些比較專業的應用,以系統集成商的方式出現在市場上。我們有一種機器人叫中空腕點焊機器人,把點焊的應用集成在這個機器人上,管線有7年壽命。此外,我們現在正在推廣新一代控制系統,新的控制系統有很多優點。
確實有很多機器人廠家推出低成本機器人,但柯馬并不這么看問題,我們在有效使用期間內把綜合應用成本做到最低,而不是僅有便宜的售價。我們的機器人7年免維護,其他企業的機器人如果加上7年維護的用工成本,實際上遠遠超過我們機器人的使用成本。售價便宜不代表真的便宜,柯馬機器人的設計理念是免維護。
《商務周刊》:產品的耗電量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目前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市場都在進行低碳、環保、新能源等方面的嘗試,柯馬在這方面是否也有規劃?
賀萬民:首先在節能方面,我們要把生產系統消耗的能源降為最少。就對外服務而言,我們已經在對一些客戶的生產系統做兩方面工作:節能減排的咨詢工作,以及工業服務工作。比如在能源消耗比較大的機加工領域,為了降低客戶對電、冷卻水等資源的使用量,我們做了大量工作。此外,我們還為新能源生產商提供制造系統,其中之一是在太陽能領域,我們可以做聚光太陽能生產線,還有在風電塔筒領域我們可以做自動焊縫跟蹤系統。
在新能源領域,柯馬本身并不是新能源的研發者,但我們為新能源形成產業化提供一些工藝保障設備,這是我們的定位。比如太陽能產業,從原材料及初級產品來看,中國的這個產業確實存在過剩了,但中國生產的太陽能終端產品,其中經過精加工的產品并沒有過剩,我們的團隊也正在這方面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