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是振興裝備制造業的突破口”
2010-09-07 16:15 來源:機電商報
近日,據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陸燕蓀透露,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朱高峰組織、其參與制定的一份關于裝備制造業可持續發展戰略與研究的報告已經上報國務院,并已獲得相關領導的認可和批示,有望寫入裝備制造業“十二五”規劃中。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陸燕蓀表示,在今后幾十年中,裝備制造業仍將肩負極其重要的責任和使命。在此過程中,需要不斷提高裝備制造產品的價值含量和技術檔次,從部分先進到整體上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使我們國家真正從裝備制造業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
《機電商報》:您如何看待“我國是裝備制造業大國但并非強國”的觀點?
陸燕蓀: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裝備制造業發展迅速。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產品技術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少數產品質量步入世界先進行列。電力裝備產業就是其中表現比較搶眼的行業之一。
在電力高效清潔發電領域,2009年,我國生產了48臺、3435萬千瓦的超臨界和超超臨界火電機組。其中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12臺,70萬千瓦水電機組5套,并在三峽工程中自主創新出世界最大容量的空冷機組。此外,作為我國首座并網的自主品牌核電機組,CPR1000核電機組的國產率達到70%。
在新能源領域,2009年,我國新增風電機組10129臺,總裝機容量達1380.32萬千瓦,同比增長124%。在輸變電領域,我國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晉東南—南陽—荊門示范工程和±800千伏特高壓直流云廣示范工程分別于2009年1月和12月建成投運。在這兩項世界上運行電壓最高、輸電能力最大、輸變電技術水平最高的工程中,前者90%以上的設備是國內自主制造,而后者對技術要求更高,其國產化率也達到了60%。
當然,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還面臨產能過剩、結構不合理、抗風險能力差、技術創新體系不健全、產業基礎薄弱、高端核心技術依賴進口等問題。在電力裝備領域,燃氣輪機與高水頭的抽水蓄能機組設計依靠國外、某些部件依賴進口,±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中的直流場設備大部分是依賴進口。
之所以造成這樣的局面,主要是由于我國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技術主要來自國外,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加之國際制造業全球化發展戰略的變化,發達國家以跨國公司作為載體進入我國,限制了高技術、核心技術的轉讓,這都增加了我國培育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難度。
《機電商報》:我國裝備制造業“由大到強”的突破口在哪里?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陸燕蓀:從當前來看,培育高端裝備制造業已經成為我國裝備制造業“由大到強”轉變的關鍵突破口。實現這點應著重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過度依賴要素投入、經濟效率不高。依賴資源和資金大規模投入的粗放發展方式,是導致一般產品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造成了某些領域的惡性競爭。
二是大企業集團不強,缺乏專、特、精的小巨人企業為之配套。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呈現制造能力強、研發能力弱,依賴引進技術多、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少,生產產值高、工業增加值低,單機制造能力強、系統集成能力弱的局面。因此,我們必須通過對裝備制造業產業鏈的改善,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來提高大企業集團的競爭能力。
三是技術創新體系亟待改善。裝備制造業的技術創新體系構成是從基礎研究到共性技術研究再到產品開發最終實現產業化的過程。因此,只有企業為主體的研究是不夠的,還需要基礎共性技術。然而,我國科研院所體制改革使基礎共性技術的研發平臺削弱甚至缺位,非常不利于整體創新。目前,利用轉制研究院所重建基礎與共性技術研究的公共服務平臺已刻不容緩,否則會影響我國建立創新型國家的整個戰略進程。
四是政府各部門要將國務院頒布的《振興裝備制造業》的各項政策真正落實、合力執行。
《機電商報》:應當如何定義高端裝備制造產業?
陸燕蓀: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是指制造業的高端領域,既包括傳統制造業也包括新興產業。可以從三個角度理解:一是技術上高端,表現為知識、技術密集,是多學科和多領域高、精、尖技術的集成;二是價值鏈高端,即具有高附加值特征;三是產業鏈的核心部位,其發展水平決定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因此,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可以涉及多個行業。
《機電商報》:我們知道,各行業發展的規律不一樣,發展階段也存在比較大的差別,哪些領域才具備發展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價值?
陸燕蓀:培育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只能有所為,有所不為,明確重點才能保證成功。而重點領域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要符合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戰略性、先導性、帶動性、成長性、具有可持續性的特征;二是要滿足今后5~10年國民經濟重點行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高端化發展的要求;三是具備一定的技術和產業的基礎,資源和環境約束相對比較寬松,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可以培育成功。我建議可以重點培育以下領域:
一是圍繞滿足石化、冶金、煤炭等傳統行業轉型升級要求的重大成套裝備,如節能降耗、自動化、智能化等方面;二是在節能、環保與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開展的重大工程所需成套裝備,如核電、新能源、智能電網等;三是基礎件及儀器儀表。目前我國的儀器儀表產業非常薄弱,國外的中高檔儀器儀表、元器件和傳感器占據國內60%以上的市場份額,國內需求量的二分之一依賴進口。
《機電商報》:我國即將迎來新的五年規劃,您認為還要在哪些方面加強建設,以保證裝備制造業的持續發展?
陸燕蓀:一是要把“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作為主要的創新模式。我國重大、高端裝備的技術一般來源于國外,必須要在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上下功夫。同時,要發揮政府的組織協調作用,處理好制造企業和用戶的關系,防止重復引進。
二是夯實強大的產業共性技術基礎。產業共性技術是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技術基礎,如果缺位會妨礙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而其又屬“競爭前技術”,具有一定程度的公益性,需要政府支持構建公共服務平臺,給予財政上的支持。長期以來,我國重產品輕工藝、重硬件輕軟件的現象嚴重,如再不引起重視,將會制約裝備制造業的進一步發展。
三是要努力推廣標準化戰略,這是提升行業軟實力的重要手段。當前要組織大型骨干企業參與并成為標準制定的主體,注重與國際標準接軌,參與國際標準活動,爭取更多的話語權,從而促進自主創新產品占領國際市場。
四是重視服務增值,大力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上世紀80年代,國外的大型制造企業就開始由單一產品制造向同時提供服務進行轉變,目前其中部分大型公司的服務收入已占據總收入的50%以上。我國的一些先行企業也正在實施這種蛻變,正在大力推進開展現代制造服務業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