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與GE分手之后
2010-08-10 16:32 來源:《中國機電工業》
隨著一段反目成仇的“跨國婚姻”終于走到盡頭,國內火電自控領域的昔日王者,將以怎樣的姿態歸來?
采訪還是在李培植的辦公室,墻上照舊掛著他的攝影作品。時隔兩年再次見面,他清瘦了許多,不過精神很好,神采依然;他握住我的手仍十分有力,說話聲音不高,但思路清晰,除了如雪的白發,看不出他已是一個七十七歲的老人。
古人云: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或許正是李培植此時的心境。2010年,在了斷了與GE的恩恩怨怨之后,他并沒有像外界猜測的那樣歸老云林,反而高調宣布披掛上陣,再戰沙場。
七十以后的人生歲月,對李而言就宛如一場過山車:從光輝的頂點突然下墜,再準備重新拉起。他甚至很有可能低估了自己達到的高度——直到最近,李培植才從一份報告中了解到,在賣給GE之前,新華工程在中國300MW火電機組DCS(分散控制系統)市場的占有率,據國外權威機構調研達到了72%,遠高于他原先估計的50%。
然而落差愈大,也愈添悔恨。當初,本以為嫁入豪門能令新華更上層樓,哪知竟是他噩夢的開始。GE不僅沒有兌現許下的若干承諾,新華工程的業績也一落千丈,李培植更是遭到了GE的天價索賠。震怒之下,他決然與GE法庭相見??僧敼偎敬蚱饋恚虐l現自己吃了“暗虧”。“它要求我們的東西,(協議里)每一條都寫得清清楚楚;而我們要求它的,全是一句空話,也沒有相應的罰則,幾乎形同虛設。”李培植不知道,那些在“達娃之爭”中指責中國企業缺乏契約精神的商業觀察家們,會對新華與GE的交鋒作何評價?
尼采早就說過,“世界圍繞著價值旋轉”。一場飛來橫禍讓李培植看清了跨國公司也是“只講利益”。當這樁失敗的“婚姻”注定不會有贏家,對峙最終走向了和解。2009年3月,新華集團將所持有的新華工程(GE新華)10%股權出售給GE,此后,新華集團與GE新華“不再有任何瓜葛”。而根據此前的協議,新華集團的不競爭義務也將于今年晚些時候解除,這意味著李培植將可重返電力市場。
“王者歸來”,然而,并沒有太多的喜慶色彩。盡管業界對新華的復出報以了極大的期待,但此一時,彼一時也:隨著火電主流機組升級至600MW、1000MW超臨界和超超臨界,新華當年打下的國產化江山已再度淪陷,國內火電自控市場又成為進口產品的天下。在最近的一次行業會議上,一位老領導不無惋惜地對李培植說:“新華(工程)賣給GE這幾年,正是中國電力工業大發展的時期;那么好的形勢,要是不賣的話不得了??!”
李培植也承認,自己錯失了一段寶貴的光陰。如今,昔日能重來嗎?面對我的提問,他略微思考了一下,回答說:“新華恐怕很難再企及像當年那樣壓倒性的市場份額了。”在他隨后的沉默中,我分明聽到了一聲嘆息。
不論成敗,我想,首先應該向李培植致敬:這個七十七歲的中國本土企業家,仍以他五十歲創業時的激情,正奮力推進DCS在火電、核電、環保、軌道交通等領域的國產化。請注意,李培植認為難以超越的,是他自己。以當前電力DCS市場的情形而論,新華只消取得當年一半的市場份額,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更何況它還保留了完整的研發團隊、工程隊伍和制造基地,目前擁有總資產約5.5億元,員工500多名,猶堪一戰!
過去的經驗
五年后卷土重來,令李培植感到欣慰的是,“新華的品牌還在”。
彼時,面對西門子等八家國外公司(“八大家”)獨占中國電力DCS市場的局面,起初連投標資格都沒有的新華,硬是憑著優越的性價比,在“狼群”中殺出了一條血路,并最終收拾河山,豎起了一桿民族品牌的大旗。至今,鐘情于新華的用戶仍然不少——網絡上,常有人問起新華的近況,其由盛而衰的際遇,也引發了一片又一片唏噓,談起對新華的印象,很多人評價“東西很好用”、“服務及時周到”,還有人留言稱:“看著現在DCS上讓人頭大的洋文,就會想起新華。”
在重大裝備領域,一家國產廠商能種下這樣的口碑,不太多見。這恐怕也是GE這家聞名世界的公司,在100%收購新華工程后,依然在其名稱中繼續保留“新華”字樣的原因之一。(而絕大部分被跨國公司收購的本土品牌,往往都難逃被“雪藏”的命運。)
你想必愿意聽聽李培植的經驗之談:
新華當年的崛起,首先得益于國家和行業對我們的支持,當然,我們自己也很爭氣,拿出了比肩世界先進水平的技術和產品。
那時候電力系統只準采用“八大家”的DCS,而且用戶普遍不信任國貨:使用進口設備,即使出現問題也不用擔責,而如果使用國產設備,一旦出了問題就會被追究,誰讓你用國產的?這個弊端今天依然存在。
新華的策略是循序漸進。新機組進不去,我們就先做老機組的改造。因為老廠改造費用不能太高,而進口產品價格又太貴,這就給我們留出了一塊空間。從200MW老機組的改造做起,然后進入新機組;再做300MW老機組的改造,最后擴張到300MW乃至600MW新機組。新華以可靠的硬件、方便的軟件、優質的服務和合理的價格,逐步贏得了用戶的認可,并不斷蠶食國外廠商的市場份額。由于我們的出現,進口產品不得不大幅降價,為國家節省了大量外匯。
新華的品牌是怎么打出來的?說來并不新鮮,就像蓋房子,別人用稻草,而我們用鋼筋混泥土,所以才能蓋得高,蓋得牢。
比如我們非常注重硬件的質量。與競爭對手相比,新華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所有的卡件及部套都是自己生產,這樣從原材料到成品我們可以層層把關,從而使產品質量得到嚴格的保障。另外也是很重要的一點,我們的DCS在出廠前,要模擬電廠的實際運行情況,連續開機3個月。工程學上有一個概念,叫浴盆曲線,它表示大多數設備的故障率,在其整個壽命周期內會呈現三個明顯的階段:剛投入運行時,失效率往往很高,之后隨著工作時間的推移,失效率會迅速降低,然后進入穩定運行階段,最后由于設備磨損或老化,失效率又會急速升高,直至報廢。別人的系統都是調試好了就發貨,我們的還要運行3個月,增加了很多成本,為什么這么做?就是為了把早期失效這一段留在新華,讓產品一到用戶那里就穩定運行。
還有我們的軟件,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很多老用戶到現在仍贊不絕口。之所以能做到這樣,是因為我們都是搞電廠出身,非常熟悉用戶的工作,甚至當中的每一個細節,我們知道他們想要什么,所以才能做出真正適合他們的產品來。這也是后來新華在進軍軌道交通、污水處理等市場時采取的辦法,引入這些領域的專家參與軟件開發,以確保向用戶提供的東西更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
除了產品和技術過硬,新華還非常注重服務。過去我們都是電話24小時值班,工程師24小時內趕到現場,先幫用戶解決問題,再談費用。這跟GE收購新華工程以后的做法大不一樣。當初談合作的時候,GE就告訴我服務是最賺錢的,他們想把美國承包服務那一套搬到中國來。所以新華工程被收購后,也是隸屬于GE能源的服務部門。后來的事實證明,由于不顧中國國情和用戶的習慣,它那一套只能是水土不服。
然而世易時移。今天,電力DCS市場與五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語,不僅行業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新華也不復居高臨下的優勢,從市場份額的角度看,它幾乎是從零起步。那么,對于準備東山再起的新華來說,當年革命成功的這些“法寶”,是否依然有效?再披戰袍的李培植,還能續寫從前的輝煌嗎?
勝算
至少在退出電力市場后轉而主攻的軌道交通、污水處理等領域,李培植已經部分地證明了,自己仍“寶刀未老”。
[page_break]
與當初電廠的情形類似,一直以來,我國軌道交通的“大腦”——信號系統與綜合監控系統也基本依靠進口。面對國外廠商的銅墻鐵壁,新華的打法依然是由點及面,循序漸進。李培植首先抓住了家門口的機會:彼時,上海修建從莘莊到閔行開發區的輕軌,該段工程系由閔行區政府投資,而新華的研發、生產、工程服務基地及子公司都在閔行,雙方淵源頗深。“他們對我們的實力比較了解,知道我們在電廠做了很多業績。”李稱,“跟電廠相比,軌道交通的控制系統要簡單得多。”新華由此獲得了公平競標的資格,并最終憑借優越的性價比中標。有了第一套,第二套、第三套……就相對容易,新華陸續在上海打開了局面,并據此開始挺進全國。
污水處理領域的阻力似乎更大。據李培植介紹,國內污水處理企業普遍習慣通過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來實現自動監控系統,而且絕大部分都是采用國外廠商的產品。事實上,在歐美發達國家,大型污水處理廠采用DCS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這正是新華要做的事情:用國產DCS替代進口PLC。然而推廣工作并不順利,至今未能“全面鋪開”。不過2009年底,新華取得了一個重要的“點”的突破:上海南匯污水處理廠20萬噸/日擴建工程“大膽”選用新華的DCS,同時將儀表、控制系統及電氣也一并交由新華總包。這意味著新華在污水處理領域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這些新業務的不俗戰績,無疑更增添了外界對新華回歸電力市場的期待;畢竟,它在這個領域曾經創造過奇跡。大部分人,甚至包括新華的對手都相信,此番復出它絕不會空手而歸。問題在于,傳奇能夠走多遠?
李培植坦言,業界的矚目是他目前最大的壓力。不過他在內部講,要把壓力轉變成動力,助推新華二次創業早日成功。對于這個目標的實現,李培植并不擔心自己的團隊,他保留并培育了一支強大的研發、制造及工程服務力量;也不擔心新華的產品和技術,這些年,功夫并沒有擱下,反而有所精進,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國外先進水平;他真正擔心的,是市場風云變幻,讓人難以把握。
與五年前相比,今日之江湖已是另一番天地。隨著火電主流機組從300MW升級至600MW、1000MW,市場基本被ABB、Emerson、Siemens等國外廠商占據;至于300MW等級市場,則由于新華的衰落,被另一家國內企業乘勢而起,取代了新華國產品牌霸主的地位;幾大發電集團也紛紛搞起了自己的DCS,這令獨立的DCS供應商處境頗為尷尬;從長遠來看,無論從國家到地方,火電項目都有萎縮的態勢,而核電正在成為熱點,可惜在這一領域,同樣讓國外廠商搶占了先機。
李培植的對策是以不變應萬變。“我不著急。”他對《中國機電工業》說,“新華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一步一步來。”按照他的想法,第一,新華要把GE承諾引入中國本地化生產、卻始終沒有兌現的一套燃氣輪機控制系統國產化——這也是李培植當初答應將新華工程賣給GE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從恢復300MW市場做起,逐步進入600MW,最后突破1000MW;第三,待火電有了相當的業績,就挺進核電,“爭取用5年時間打入第一套樣機”。
這位七十七歲高齡的企業家,正試圖窮余生之力,為自己的職業生涯畫一個完整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