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苹果影院,最猛狂野性欧美XXXX,伊人精品网,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登錄

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信心和寬容

2010-07-14 16:24 來源:人民日報

  【導讀: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是黨中央、國務院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搶占全球經濟科技制高點做出的重大部署,得到了相關部門和各級政府的積極響應。由于新興產業是完全不同于傳統產業的新生事物,所以,當前在我國該怎樣發展新興產業等問題上認識尚不深入、政策尚不完善、路徑尚不清晰、措施尚不得力。前一段時間,十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陳清泰到一些地方進行了深入調研。記者就上述問題,對他進行了專訪。今天刊發的是上篇。】

  低層次是生產制造的競爭,高層次是專利標準的競爭。專利、標準、規制等都有先入為主和“路徑依賴”的特征。一旦被他人搶先,大多數情況下后來者只能亦步亦趨地在后邊跟隨

  發展新興產業不是由老產品的低端制造變為新產品的低端制造

  記者:新興產業的內涵目前尚無清晰的界定。您理解的新興產業是怎樣的產業?

  陳清泰:從大的范疇上看,新興產業是產業升級的一種類型,但它又與傳統的產業升級不同。

  產業升級有三種類型。

  一是產品技術的換代升級。例如,由軟盤存儲器升級為U盤和光盤,由含氟冰箱升級為無氟冰箱,由一般加工升級為關鍵零部件、關鍵裝備制造等。

  二是在產業鏈上向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領域延伸。如由一般加工制造向上游的研發、產品設計、技術專利、技術集成、融資、投資延伸,向下游的品牌構建、商業模式創新、流通體系、物流、產業鏈管理等延伸。這些上下游的經濟活動就是現代服務業的內容,其增加值率更高、對產業的掌控能力強。

  三就是創建新興產業。新興產業是指基于重大發現和發明而產生的將改變人類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新產品和由此產生的新的產業群。例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等等。

  產業升級的本質意義是在產業鏈上的升級,有更強的能力參與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業環節。固守于低端制造環節的所謂“新興產業”,那是他人的新興產業。由老產品的低端制造變為新產品的低端制造,即使產品升級了,那也是他人的產業升級。如果沒有自己的技術發明和專有技術,20多年前組裝磁帶“隨身聽”與10年前組裝DVD“隨身聽”,對我們來說,它本身并沒有什么“升級”的意義,我們也不能分享產業和產品升級后的經濟利益。

  我國在一些新興產業上已到了產業化突破的“臨界點”

  記者:有人認為,我國目前的整體科技實力與發達國家還有相當差距,因此還不具備發展新興產業的條件,您如何看這一觀點?

  陳清泰:的確,由于較長時期以來我國產業不斷重復“技術模仿、產業跟蹤、商業模式復制、大規模接受產業轉移”的發展路線,主要經濟資源投向產業規模擴張,主要技術來源依靠國外引進。

  但也應該看到,自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隨著“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提出,創新活動進一步活躍,科技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迅速發展。據中關村管委會掌握的情況,中關村約有1000家科技企業達到或接近了創業板上市條件。深圳科工貿和信息委的數據顯示,該市符合創業板上市條件的后備企業有1100家。深交所研究所做出了如下判斷:我國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發展進入了“井噴階段”。

  種種跡象顯示,我國開始進入科技創新活動的活躍期,在有些領域已經到了由技術模仿、跟蹤轉向主要依靠自主創新求發展,進而向產業發展制高點進軍的階段。比如新一代移動通訊、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網絡、基礎芯片、無線寬帶、高速鐵路、電動汽車等許多技術和產業領域,我們已經有了一定的技術積累,某些領域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到了產業化突破的“臨界點”。

  新興產業早期的布局將深刻影響后期的競爭地位

  記者:發展新興產業應該如何謀篇布局?

  陳清泰:新興產業的謀篇布局,宜早不宜晚。因為新興產業進入孕育期,以知識產權為代表的“跑馬圈地”運動已經開始。專利、標準、規制等都有先入為主和“路徑依賴”的特征。一旦被他人搶先,大多數情況下后來者只能亦步亦趨地在后邊跟隨。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低層次是生產制造的競爭,高層次是專利標準的競爭”。因此,新興產業的競爭從孕育期就開始了,早期的布局深刻地影響著后期的競爭地位。

  因此,首先要及早確定發展哪些戰略性新興產業。這屬于重大經濟決策,是基于全球視野、戰略眼光,持續跟蹤科技革命進程、進行深度產業研究,并根據本國比較優勢做出的戰略抉擇。

  其次,在認定了新興產業后,應當及早制定知識產權戰略。一是針對關鍵技術部署研發力量,對“關鍵的薄弱環節”給予足夠的研發投入;二是在重大技術結點搶先技術突破并注冊專利;三是技術可行性一旦確立,應及早制定行業或國家標準,及早搶占國際標準。

  第三,在我國與國外進展大體同步的情況下,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等國外產業化、市場化基本成熟,越過風險期,我們立即跟進模仿。這樣做,投入較少、風險較小,但永遠也不能進入產業領先地位。另一種選擇是,在選定的機會來臨時,就以更大的政策和資金投入,加快后續研發、完善知識產權體系、制定技術標準、探索符合國情的商業模式,以我為主實現產業化。這不僅需要較多投入、冒較大風險,還會遇到來自國際競爭對手的打壓。

  確認中小企業在發展新興產業中的重要地位

  記者:看得出來,您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非常看重。

  陳清泰:是的。技術變革存在不確定性,有效的創新機制往往需要強烈的產權激勵,敏銳的價值發現能力,靈活的決策機制,尊重個人的制度安排和既勇于冒險,又有利于分散風險的組織和機制。而科技型中小企業由于更加符合這些特質,是技術創新中不可忽視的生力軍。

  在革命性新技術出現時,大企業往往因對傳統技術的依戀和大量存量資產的拖累而猶豫不決。而科技型中小企業卻可以從中找到施展的機會,愿意以更高的熱情推進新的技術變革。例如,國外對我們高度封鎖的超高速局域網核心技術、高端CPU、大容量鋰電池和液流電池蓄能電站等,都出自于民營科技企業。

  記者:目前無論是貸款還是市場準入,科技型中小企業都不占優勢。

  陳清泰:按照傳統的做法,當一些產業被國家重視時,政府就會制定產業政策,設定發展目標、設立進入門檻作為提供資金、稅收等支持的條件,而中小企業往往被排斥在外。其實,大量富有生機和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是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即便是大型公司最發達的美國,80%的技術創新也出自于中小企業。因此,在發展新興產業中,應改變傳統做法,認真解決政策歧視、市場準入難和融資難等發展瓶頸。

  記者:說到重視中小企業的作用,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扎堆投資、產能過剩。

  陳清泰:由于新興產業技術還不成熟,技術路線還有多種選擇,形成主流產品和商業模式還需市場的篩選。因此,產業化初期要經歷一個試錯的過程,這期間應采取“市場準入從寬”的政策。此時,由政府認定哪種技術可行或不可行,只有哪個或哪些企業可以進入,是不明智的。新進入者是縮短試錯過程最活躍的力量,從中有可能會出現一些“黑馬”。

  在我國,“一哄而上、一上就亂”事例不勝枚舉。防止再次發生的措施,是及早就環保、安全、資源消耗、產品可靠性等方面制定相關技術標準,并嚴格執行。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