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列的“王道”
2010-07-14 16:13 來源:羊城晚報
【陳志列的“王道”——創新為本,推開中國特種計算機行業大門,打敗德國西門子美國通用,攀升至世界第三】
發軔于五個年輕人、兩間民房的一家民營企業,在硝煙彌漫中的IT行業,短短的十幾年間,迅速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工業計算機企業,打造出全球特種計算機行業最大且最具競爭力的生產研發基地。
研祥———這家國人并不熟知的本土企業,目前已經成功打敗國人熟悉的德國西門子、美國通用等跨國企業,成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三的特種計算機龍頭。是怎樣的力量造就了這間非比尋常的企業?是怎樣的基因締造了這樣非同凡響的成功?羊城晚報記者日前專訪了研祥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志列。
樹立名頭
“發明”出“工控機”這個新名詞,被收入中國工業計算機“族譜”
“研祥17年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不斷追求創新的歷史”,臉上始終保留著書卷氣息的陳志列,看上去并不像一個鏖戰商海的老手,回顧研祥一路的發展歷程,他頗有感慨。
1991年,西北工業大學研究生畢業的陳志列,被當時所在的公司借調到深圳。1993年,陳志列被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后掀起的創業熱潮“卷”下海,在深圳正式注冊成立研祥機電實業有限公司。
上世紀90年代初,一臺碩大無比、靠四個輪子推動的美式工業計算機售價高達45萬元人民幣,即使是臺灣生產的機器售價也要二三十萬元人民幣。“當時,只有一些大型企業才有條件使用這種工業計算機”,陳志列回憶,大部分國內企業對其知之甚少,這個新興事物甚至沒有自己的“名頭”。
“1989年,IBM最早把這類產品引入中國,稱作‘工業PC’,但到底什么是‘工業PC’?很多人不明白。”陳志列說。于是,研祥“發明”出“工控機”這個新名詞,這不僅成為了業內的通用說法,而且被收入中國工業計算機“族譜”,同時,也催生出龐大的“工控機”行業。“一個新的技術、一個新的行業,最先的一撥人”,陳志列總結。可以說,研祥打開了中國特種計算機行業的大門,是中國特種計算機行業的鼻祖。
志在第一
“如果有那一天,我想不光我一個人,我們所有人都愿意干到死”
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其小時候有個關于“斧子”的著名故事;在創業之初的研祥,陳志列也有過難忘的“錘子”經歷。
一次,在德國為了布置展會,陳志列到一家商店里購買錘子。當時售貨員問他:“您要質量好的還是質量一般的?”他說:“我要質量好的。”于是售貨員告訴陳志列:“那你不要買進口的,進口的質量不都是好的;國產的才是最好的!”
這話對陳志列觸動很大。在國內,公眾對進口產品的崇拜有時幾乎達到“迷信”的程度,反之對國產品牌的態度卻高度地不信任。陳志列分析,“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國內企業本身的管理和技術不夠成熟,品牌和消費者之間還沒有建立起一種情感的紐帶”。
“我說什么時候咱中國的東西,能讓咱中國超市里一個普普通通的售貨員,跟人家老外說,你要買東西,就買我們國產的,進口的東西質量都不太好。我說如果有那一天,我想不光我一個人,我們所有人都愿意干到死。”陳志列說,“錘子”讓他更強烈地感受到一定要打造自己的民族品牌,要將研祥打造成為中國工控機的第一品牌!
高端路線
對于研祥從事的行業來說,價格戰是完全沒有用的,關鍵在于技術
與普通中國企業發家慣用“價格戰”開疆拓土不同,“研祥的產品在中國市場價格最貴,在國外市場也是最貴之一,研祥決不走低價路線”,陳志列語氣堅定。這其中,他有一個銘刻于心的故事。
1998年,陳志列帶隊參加一個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的展銷會。“我們在那兒搭了個展位,然后就來了兩老外,一看就是內行客戶。他們不需要我介紹什么功能,一看就懂,而且不說多少錢,是真正的買家。我盤算了一下,當時這個產品在中國賣250美元,但我知道美國賣得貴,咬了咬牙,報價470美元。”
兩個老外放下東西就離開了。片刻之后,兩位臺灣同行來到攤位前告訴他,剛才的客戶來自美國海軍在圣地亞哥的一個單位,這個東西在美國賣950美元,他們認為再低也不可能低于870美元。“如果太低,他們認為你根本是不可信的,470美元的東西能跟950美元的一樣嗎,摧毀了人家很多價值觀啊。”
頭一次出國,就摔了這次很重的跤。陳志列明白了,對于研祥從事的行業來說,價格戰是完全沒有用的,關鍵在于技術。若干年后,研祥終于重新“撿回”這個客戶,同樣的產品基礎上加多兩個功能,價錢賣到1500美元。不過,當年一模一樣的產品對方卻無論如何也沒有采用。
唯一選擇
“想在國外品牌、臺灣品牌的包圍圈中夾縫求存,只有創新一條路”
創新是企業的生命線,這句話在研祥不是一句空話。“不論是打造自主品牌還是自主技術,創新是根本!”陳志列說。
據了解,研祥目前每年超過10%的銷售額投入到了研發中。而在研祥早期起步時,研發的投入比例更高,甚至幾乎占去了銷售額的一半。業內人士分析,目前中國企業一般在研發上的投入只有約2%,研祥在研發上的投入比例,不僅在中國,就是在國際上,也稱得上名列前茅。
對于研發上大手筆砸錢,研祥內部曾引起很大爭議。三四年前,研祥在技術上已達到行業先進水平,陳志列決定對研發隊伍擴編,計劃將幾百人的研發團隊擴編成千人的龐大陣容。這一想法在研祥內部引起不少人質疑———將原有的研發擴編幾倍,首先將帶來幾倍的成本增加。企業現有產品已基本滿足市場需要的情況下,深層次研發是否必要?
2008年,這個爭議得出了回答。金融海嘯席卷全球,無數企業倒下,研祥卻在這一年實現了100%的增長。“客觀上說,在特種計算機領域,1995年以前技術一直掌握在歐美或臺灣企業手中。研祥從出生那天,就成長于血雨腥風之中。這樣的生存環境決定了研祥要想在國外品牌、臺灣品牌的包圍圈中夾縫求存,只有創新一條路”。陳志列分析。
沒我不行
和外國品牌產品真刀真槍比拼下來,90%的故障來自外國產品
“對于研祥這樣的高技術企業來說,只有創新才能締造自主技術和自主品牌,才能獲得定價權”!陳志列一針見血,“也因此才能站到價值鏈的最高端,這正是廣東人說的‘喝頭啖湯’”!
據了解,目前研祥旗下產品100%自主研發。技術不僅為企業帶來定價權,帶來更高的毛利,更形成了技術性排他屏障,在競爭中“沒我不行”。在深圳地鐵一期運行時,研祥公司和外國品牌產品各占一半,然而真刀真槍演練下來,90%的故障來自外國產品。深圳地鐵二期到四期建設,全部采用研祥公司產品。
研祥的創新,對同行產生強烈震動。昔日,工控機被歐美、臺灣品牌把控,售價數十萬元人民幣;如今,同等性能的產品售價只需兩三萬元人民幣。民族企業創新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可見一斑。
“傳統產業在全球范圍內不斷遷徒,尋找成本低洼地的候鳥經濟并不適合珠三角。珠三角傳統產業拼成本、拼價格,可以暫時賺取產業鏈上最微薄利潤,但長遠看,他們可能連最低的利潤都很難賺。因此,廣東提出的轉型升級是經濟必然”,陳志列認為。
鏈接
陳志列領導的研祥,不僅身體力行技術創新,而且引領管理理論創新,開創了國內管理學屆著名的“非經典管理”理論。“打左輪、打右輪,就是不許踩剎車”!就是其中的一句名言。
“當面對一個丫字型路口的時候,一般人的反應是停下來,向上一級匯報,讓上一級做出決定”,陳志列邊解釋邊在紙上畫出草圖,“但研祥的要求是,打左輪、打右輪,就是不許踩剎車!研祥17年的經歷證明,只有決定由開車的人(一線遇到問題的人)自己做出來,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
陳志列說,“打左輪、打右輪,就是不許踩剎車”實際上就是“允許工作做錯,不許拖延不做”。在陳志列看來,一個創新的企業必須具備“寬容失敗”的基因。“一個企業不能寬容失敗,創新只會是一句空話!而‘寬容失敗’———只要你把這點做到了,這個團隊就一定是一個創新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