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跟技術進步的腳印
2010-07-14 14:30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技術評論》評出2010年10項方興未艾的技術。實時搜索、社會化電視、綠色水泥等榜上有名。
新視野
美國《技術評論》雜志每年都會評選出10項可能改變世界面貌的新興技術。今年,榜上有名的包括實時搜索、社會化電視、綠色水泥等等,其中有些技術可能剛剛“小荷才露尖尖角”,比如“雙效抗體”等;另外一些技術已經成為業界人士腦海中的熱門詞匯,比如云計算。無論如何,這些技術必將會在2010年的世界“攪動一池春水”,有望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健康和美好。
手機三維
1.實時搜索——社交網絡正刷新搜尋信息的方式
實時搜索
時下,以推特(Twitter)為代表的實時網絡成為互聯網最熱門的應用領域之一,正是基于網民對新興資訊速度和實時性的更高要求,搜索引擎領域應需而動,“實時搜索(Real Time Search)”概念應運而生。以谷歌為代表的國外搜索巨頭相繼推出了相應服務。
谷歌表示,網絡上每天都會產生出超過10億條的即時信息,而此前著重于“歷史搜索”的技術難以及時捕獲最新信息。鑒于此,谷歌1月1日推出了“實時搜索”服務,力爭在海量信息中,為用戶提供某個時刻他最需要的信息,用戶不僅可以獲得來自各類社交博客、微博和新聞報道的第一手咨詢,還能通過智能手機攝像頭拍攝的照片來按需搜索,網絡環境也因此變得更便捷、簡單。
微軟公司搜索技術中心的負責人肖恩•薩切特則認為“實時搜索”這種說法太局限,他表示,微軟公司的“必應”搜索服務不僅可以從社交網站過濾出用戶所需要的數據,而且也能夠將這些數據進行擴展,最終,通過人們鍵入的關鍵字,“必應”將會為人們提供一對一的交流。
2.社會化電視——通過社交網絡重建電視觀眾群
社會化電視
雖然近年來實時電視節目的收視率有逐年下降的趨勢,但是諸如冬奧運和格萊美音樂頒獎典禮等重大事件卻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觀眾,出現了比之前更多的新聞和評論。電視業正在慢慢復蘇,這或許可以歸結于一些新的“觀看”方式的誕生:人們在觀看電視節目的同時,還使用智能手機或筆記本電腦來傳輸文本、發送推特信息、實時提供明星的緋聞逸事等。
麻省理工學院電子研究實驗室的特邀科學家瑪麗-喬斯•蒙特佩蒂已經花了好幾年的時間研究“社會化電視”(Social TV)——把促進電視節目質量的“社會化網絡”和更加被動的傳統電視收視習慣進行無縫連接。這樣做的目標是:使看電視成為不同地方的觀眾們能夠相互分享和討論,并且讓每個觀眾能更快地找到他們想要看的節目。
蒙特佩蒂希望將不同的通訊系統連接在一起,尤其是將手機和寬帶服務連接在一起,來創造一種優雅的用戶體驗。她正在同英國電信(BT)公司著手研發這套系統,BT向英國和愛爾蘭的1500萬人(其中一半是數字電視的訂戶)提供寬帶連接服務。
去年年底,蒙特佩蒂展示了一套非常有趣的系統原型:一個中央數據庫將YouTube等視頻網站上的視頻集中在一起,讓社交網絡的用戶分享特定的數據,然后將視頻傳送到用戶的電視機上,讓用戶能夠通過手機發送評論并且對電視節目進行評級。這種應用程序也讓用戶告訴網絡,他們希望什么程序出現在其電視上。
例如,如果用戶的某個朋友向他推薦了某個視頻,用戶也同意接受,這個視頻將會在某個指定的時間出現在用戶的電視屏幕上。除了考慮到商業因素外,蒙特佩蒂也希望社會化電視網站幫助相距遙遠的朋友和家人保持密切的聯系,體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感覺。
今年2月,蒙特佩蒂的團隊向BT公司提交了該系統的精簡版本。BT公司大學戰略研究部門的負責人杰夫•帕特摩爾說,這樣的一套系統可能將于今年橫空出世。蒙特佩蒂正急切等著美國部署社會化電視網站。
3.移動3D——智能手機將成為三維市場的主流
《阿凡達》使3D電影方興未艾。澳大利亞的動態數碼景深公司(DDD)正在將3D帶到智能手機和其他移動設備上。
三星B710手機看起來像是一款典型的傳統智能手機,但是一旦將屏幕從豎屏轉為橫屏時,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屏幕上的圖像由2D變成了3D。這種景深感效果是由DDD的首席技術官朱利恩•弗拉克發明的,該技術有望解決3D領域的最大瓶頸,力爭能夠做到不戴特殊眼鏡就可享受觀看3D節目的樂趣。
弗拉克發明軟件的工作原理是通過估算各種物體的景深而將2D視頻合成3D場景,比如將最上層的天空和遠處的背景結合在一起。接著,它會持續不斷地將很多差別很小的圖像疊加在一起并呈現給觀眾,從而使其在大腦中產生景深感,從而獲得3D體驗。
這項技術將會運用在已經開始被大肆炒作的3D電視機上,但是最適合使用這項技術的對象則非智能手機莫屬,因為該技術的視角范圍較小,手機用戶更便于選擇最佳觀看角度,這也是為什么手機多媒體設備能夠搶占先機,引領3D技術成為主流的原因。市場調研機構DisplaySearch最近預測,到2018年,全球將會有7100萬這樣的移動設備。
而弗拉克認為,此項技術現在最好的應用應該是在游戲領域。DDD已經發布了軟件,讓游戲在計算機上呈現3D效果,該公司也希望在兩年內為移動設備裝配同樣的軟件。
這套軟件是一個類似于手機游戲和視頻的應用程序,將會促進3D屏幕遍地開花,同時也為下一代令人震驚的交互接口和應用程序的研發奠定基礎,就像手機上的2D屏幕催生了一些基于觸摸的界面和擴展現世技術的發展。
4.綠色水泥:將二氧化碳固化在水泥中
干細胞研究
英國《衛報》去年公布的數據顯示,全世界每年生產20億噸水泥,每生產1噸普通水泥,就釋放出近1噸二氧化碳。水泥的生產占據了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超過整個航空業的年排放量。并且,人們對水泥的需求量還直線上升,法國農業信貸銀行的一份報告預測,到2020 年,全球水泥需求量將比現在增加50%。
就在各國面對水泥引發的環保問題一籌莫展的時候,英國Novacem公司應運而生,它由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創辦,由該學校畢業的博士生尼克勞斯•瓦拉斯普魯斯擔任首席科學家。瓦拉斯普魯斯表示,該公司致力于研發不同的材料,以替代傳統的波特蘭水泥(即普通水泥)的原料。
瓦拉斯普魯斯表示:“我們生產的水泥獨特之處在于,它是碳負性的。在生產過程中,它排放出的二氧化碳遠遠小于它在被使用時吸收的空氣中二氧化碳量。”去年1月份,英國一年一度的Rushlight Award揭曉,該獎項旨在鼓勵當年在英國和愛爾蘭最出色的科技發明。Novacem公司憑借“綠色水泥”榮膺此項大獎。
瓦拉斯普魯斯的綠色水泥采用鎂硅酸鹽取代先前的基礎原料石灰巖。瓦拉斯普魯斯表示,鎂硅酸鹽不僅在制造過程中比標準水泥需要的熱量少,而且在硬化過程中還能夠有效吸收空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這使得生產總體上是“碳負性”。Novacem公司表示,這種水泥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中每噸可吸收0.6噸的二氧化碳,而且,它在加熱時需要的溫度也相對不高,大約需要650攝氏度。Novacem公司也對其使用加熱時不釋放二氧化碳的鎂硅酸鹽申請了專利。
Novacem公司打算同英國最大的私人建筑公司萊恩•奧羅克公司合作,嘗試著讓該行業更多地使用“綠色水泥”。在2011年,該公司將收到150萬美元的資助,其中一部分來自英國皇家學會,Novacem公司計劃建造一個新的試驗工廠來制造其最新式的水泥。
其他新興公司也在嘗試不同的方法減少水泥的碳足跡,包括位于美國加州的Calera公司,該公司于2008年提出了一種新的水泥生產理念:工廠通過二氧化碳提供的熱量來維持生產,這樣一種環保節約型生產水泥體系理論甫一出現便廣受人們的關注,該工廠于1908年8月份在加利福尼亞建立了第一個示范點,向外界推廣該生產體系理念。最近,該公司收到了大約50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
5.改造干細胞
綠色水泥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醫學與公共衛生院教授詹姆斯•湯姆森實驗室于1998年首次成功培養出了人類胚胎干細胞,該實驗室也于2007年與其他研究人員同時制造出了人類誘導性多功能干細胞。湯姆森手中的小塑料瓶中裝著超過15億個心臟細胞,這些細胞由湯姆森參與創辦的細胞動力公司培育,這些細胞來自于一種新的干細胞。湯姆森認為,這種干細胞能夠改進人類的疾病研究并且改變我們的藥物研發和藥物測試模式。
2007年,日本京都大學的山中伸彌團隊和湯姆森/俞君英團隊,通過插入4個特定基因,第一次成功地將普普通通的人體皮膚細胞直接改造為功能與胚胎干細胞類似的“誘導多能干細胞(iPS)”。得到的iPS細胞具有胚胎干細胞的兩個確定的特征:能夠不斷地自我復制;能夠如變色龍一般變身為人體內的任何細胞類型。因為,該方法沒有使用人類的胚胎干細胞,有效避免了復制或摧毀胚胎的道德爭議,同時可能達到與胚胎干細胞相同的醫療效力。
關于iPS細胞的喜訊次第傳來,科學家們也相信,iPS細胞和干細胞能夠替代人類受損或者有缺陷的身體組織。但是,湯姆森認為,他們最重要的貢獻將是為人類發展和疾病研究提供前所未有的窗口。科學家能夠使用罹患各種不同病癥(包括糖尿病)的病人的細胞來制造干細胞,并且誘導這些細胞變成因為疾病而遭到破壞的細胞,這或許會讓研究人員更好地防患于未然,在疾病初露端倪時檢測到疾病,并且追蹤讓其扭曲的分子過程。
從近一點來說,iPS細胞能夠徹底變革藥物的有毒測試,湯姆森表示,這些細胞可以無限量地為人類提供各個身體器官。細胞動力公司也在努力擴展干細胞的應用領域。該公司出售由其iPS產生的心臟肌肉細胞給總部位于瑞士的制藥巨頭羅氏(Roche)公司,羅氏公司使用這些細胞來檢測藥物的副作用以篩選實驗藥物。湯姆森希望,這些細胞將幫助揭露藥物研發過程初期出現的問題,以節省研究和測試所需要的大量成本。
例如,iPS產生的心臟細胞會在盤子中跳動,科學家能夠探測哪個藥物改變了心臟的韻律。科學家也能夠使用這些細胞在分子層面研究心臟的功能如何。并且,細胞動力公司也正在研究其他類型的細胞,包括大腦和肝臟細胞。肝臟細胞對制藥研究人員意義重大,因為藥物的毒性常常在肝臟中顯現,研究人員表示:“有一個能夠在進入人體前預測藥物毒性的模型非常重要。”
通過使用人的細胞來制造iPS細胞,科學家也能夠更好地了解藥物將如何影響不同的人。湯姆森也已經使用患有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ALS)、唐氏綜合征、脊髓性肌萎縮癥等病癥的病人的細胞制造出了iPS細胞。
如果這種研究獲得成功,研究人員希望使用iPS細胞來研究其他的疾病,并且研發出藥物來治療這些疾病。細胞動力公司的合作伙伴、羅氏公司早期安全和調查毒理學主任凱勒•克拉賈說:“這會從根本上改變藥物的開發。”(劉霞)
《技術評論》評出2010年10項方興未艾的技術(下)
用太陽能直接制造可再生燃料
6.植入式電子設備——可降解的芯片能減少移植手術對人體的傷害
下一代植入式醫療設備將不再依賴由工廠中制造的材料,而是使用蠕蟲肚子中培育出的高科技材料。美國塔夫斯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師菲奧里澤•奧蒙特使用蠶絲制作了一些可植入的光學和電子學設備,這些設備將成為生命特征的監視器、血液檢測儀、圖像中心和醫務中心,而且在不需要時,可以輕而易舉地將這些植入人體的設備銷毀。
植入式電子設備可以提供更加清晰的人體內部狀況圖片,讓醫生更好地了解病人體內的情況,或者幫助監視患者的慢性病發展情況或術后身體恢復情況,但生物相容性等問題也限制了植入設備的使用,許多在電子設備中廣泛使用的材料被植入人體后會引發免疫反應。另外,目前大部分植入芯片需要通過外科手術植入人體,而在不需要的時候,還得通過手術取出,因此,只有在關鍵時刻,人們才會選擇植入式電子設備(比如心臟起搏器)。
然而,蠶絲天性柔軟,在人體內可降解;并且,它能像光學玻璃一樣透光;盡管蠶絲不能被制成晶體管和電線,它卻可以作為電子設備陣列的機械支撐,使電子設備陣列可以穩定地待在生物組織的表面。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藝,蠶絲還能在人體內立刻降解或者待上幾年時間。并且,蠶絲還可以用來長期儲存諸如酶等纖細的分子。
3年前,奧蒙特開始著手研究蠶絲,那時,塔夫斯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師大衛•帕卡蘭向他尋求幫助,制作一種新的材料來做生物支架,以便為新長出的組織提供支持。奧蒙特把蠶絲在開水中煮沸,并將得到的溶液提純,獲得了主要材料:蠶絲蛋白。這個方案可以在模具中做到10納米大小的尺寸。奧蒙特用模具制作出了棱鏡、鏡子、透鏡以及光纖等各式各樣的光學設備。將抗體或者酶和蠶絲溶液混合之后,再進入模具加工,就可以制造出感應任何低濃度生物分子(從葡萄糖到腫瘤標志物)的生物傳感器以植入人體。
奧蒙特和卡帕蘭以及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的材料科學家約翰•羅杰斯合作,奧蒙特成功研制出由蠶絲和柔韌的硅電子設備合成的植入物。例如,這個團隊之前就是用蠶絲薄膜將一些極小的晶體管陣列和發光二極管(LED)固定在一起,LED是可以識別病毒制造者聚集狀況的植入式芯片的基礎。科學家已經證明,這些小設備在小動物身上表現良好,沒有出現任何結疤或者免疫反應。最后,蠶絲會在人體內降解,只留下一小部分硅和其他電路中所用的材料。
另一個設備使用蠶絲來做金屬電極網,該金屬電極網可以取代用來檢測腦部狀況以及治療諸如癲癇等病癥的長釘一樣的電極,并且能夠更精準地監測神經活動。這種以蠶絲為原料制成的電極可能成為植入式電子設備的“開路先鋒”,兩三年內就可用于植入人體并監測人體狀況。
奧蒙特還列舉了另外一些應用:例如,一個蠶絲光纜可以從一個LED陣列傳輸光線到植入人體的蠶絲傳感器,蠶絲傳感器通過改變顏色來告訴人們癌癥又復發了。另外,這些設備還能控制人們服用藥物的劑量。利用一根蠶絲光纖,還可將一些信息傳輸到人體的皮膚表面,再使用手機將這些信息讀出。奧蒙特說,制造這些設備的材料都已經具備,只要把這些材料放到一起,一根小小的蠶絲就能幫助我們拯救生命。
雙效抗體
7.用太陽能直接制造可再生燃料
美國投資機構旗艦風投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努巴•阿費彥曾表示:“生物燃料都是來自于二氧化碳和水,那么是否存在一種方式可以將二氧化碳直接轉變為我們所需要的燃料,而不用費事利用玉米、柳枝稷或者海藻來獲取呢?”
對于阿費彥創辦的新興公司朱爾生物技術公司(Joule Biotechnologies)來說,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去年,該公司宣布,他們設計出了新的方法,可以從喂養陽光與二氧化碳的轉基因微生物(genetically manipulated microorganism)中提煉出乙醇與其他液態燃料。
不同于一般的生物燃料公司,朱爾公司稱,其“日光養殖”系統不需要藻類或者其他植物等生物原料就可以運作,在這個系統下,微生物在鹽水里透過光合作用獲得成長所需要的動能,然后直接分泌出燃料或者商用化學物質。
朱爾公司的制造過程依賴其太陽能轉化爐(SolarConverter),這個轉化爐會收集陽光并向裝有微生物的溶液喂養二氧化碳,這些模組可以串聯在一起形成一個巨大的生產單位,且燃料被抽出后溶液可以回收再利用。
朱爾公司的生物工程師們也給他們的轉基因微生物安裝了限制其生長速度的開關。科學家讓其僅僅在幾天內繁殖,接著啟動開關,讓生物組織的能量從提供生長變成生產燃料。
實驗室測試和小規模的嘗試讓阿費彥估計,使用這種方法每畝地獲得的液體燃料是使用玉米來制造乙醇的100倍,是使用其他農業肥料獲得的生物燃料的10倍,其同化石燃料相比,非常具有競爭力。
現在,采用傳統方式來獲得生物燃料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比如使用玉米制造生物燃料會占用大量耕地,同時產生大量廢水,新的制造生物燃料的方式需要的水更少,并且,也不會占用大量耕地,制造它們只需要昂貴的、多步驟的生產過程。為了將風險降至最低,該公司研發出了一個模塊化的過程,不需要大的以及昂貴的演示工廠,公司正在德克薩斯州建立小型的商業化工廠。
無獨有偶,美國加州生物技術研究集團合成基因公司也正在與明尼蘇達州立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合作,試圖直接用二氧化碳來制造生物燃料。
生物芯片
8.雙效抗體——“一箭雙雕”治療癌癥
在美國基因技術公司(Genentech)位于舊金山的總部,資深科學家杰瑪尼•弗一直在重新設計該公司最賺錢的兩種抗癌藥物。一種是抗體赫賽汀(Herceptin),主要對抗位于乳癌細胞上的Her2(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抗原;另一種是阿瓦斯丁(Avastin),它能夠阻止腫瘤自制血管,使其無法吸收養分而餓死。
杰瑪尼•弗的目標是證明,通過使一個抗體緊密地結合到兩個不同的抗原上,她能夠為那些正在與乳腺癌做斗爭的患者帶來更大的勝算機會。去年,她和同事證明,一個經過改造后的赫賽汀抗體不僅能夠關閉老鼠身上的Her2受體,而且也能夠鎖住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前者被認為會促進腫瘤的生長,而后者則在一些侵略性的乳腺腫瘤里高表達,相關論文發表在2009年3月20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
設計出這樣一種“雙效”抗體能夠幫助解決化療藥物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癌細胞通常會對化療藥物產生免疫力,變異使得癌細胞能夠適應藥物的攻擊。醫生們常常將不同的化療藥物混合在一起,在癌細胞找到“逃生路線”之前殺死癌細胞。設計出一種能夠對癌細胞進行多方“攔截”的藥物將能夠讓治療變得更加簡單方便。
一個單細胞繁殖的抗體能夠承擔兩個抗體的工作具有很好的商業前景,可能讓治療的費用減半、縮短治療時間。基因技術公司也已經開始進行試驗,以確認是否赫賽汀和阿瓦斯丁合作能夠比單獨使用其中一種藥物更好地戰勝乳腺癌。
基因技術公司正在使用這項技術研發另一個雙效藥物。與此同時,杰瑪尼•弗的實驗也激發了其他科學家研發類似藥物的興趣。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分子生物學教授卡洛斯•巴巴斯說:“雙效藥物對治療癌癥意義重大。”巴巴斯創辦了CovX公司,專門從事雙效抗體的生產。盡管她和弗是競爭對手,但是,巴巴斯高度評價了弗團隊的研究成果,稱其為“抗體研發史上美麗的篇章”。
9.新型光伏發電——用納米粒子提高太陽能發電效率
1995年,凱利•卡切波爾完成了她的物理學本科學歷后,決定進入一個停滯不前的領域:太陽能電池。2006年,已經成為博士后的卡切波爾獲得了一項重大的發現,推開了制造光電轉換率更高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的大門。這個進步或許可以讓太陽能在同化石燃料的博弈中更具競爭優勢。卡切波爾現在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等離子研究團隊的一員。
薄膜太陽能電池一般用非晶硅或者碲化鎘制造,與常規的由更厚而且更昂貴的硅晶片制造的太陽能電池相比,成本更低。當然,薄膜太陽能電池的效率也更低,因為,如果一個電池的厚度比射入光線的波長還短時,光線就更難被吸收和轉換。因此,僅僅幾微米厚的薄膜電池只能微弱地吸收一些近紅外的波長。如此一來,薄膜電池的光電轉化率只有8%到12%,而一般晶硅太陽能電池的轉換率能達到14%到19%。而要產生更多的電能就需要制造更大的設備,這就大大限制了太陽能技術的應用范圍。
當金屬表面的電子被入射的光線刺激后,會形成等離子體振蕩。在傳統的硅基太陽能電池的制造中,很多人都利用等離子體效應,從而保證電池更加高效,但是卻沒有人利用這個效應來制造薄膜電池。卡切波爾發現,她敷在一塊薄膜太陽能電池表面的銀納米粒子,并不會像鏡子一樣完全反射直接照射到其表面的光線。相反,粒子表面上形成的等離子體將使光子偏斜,這樣,這些光子會在薄膜電池內部來回反射,以便于長波長光的吸收。
卡切波爾的測試設備的光電轉化效率比普通的薄膜太陽能電池高30%左右。如果卡切波爾能把她的納米粒子技術和大規模制造薄膜電池結合起來,很可能會改變太陽能電池技術領域的平衡,加速太陽能取代傳統化石燃料能源的步伐。薄膜太陽能電池不僅能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目前,其在美國的市場份額為30%),同時,也會加速整個光伏產業的發展。
毫無疑問,在薄膜太陽能電池制造上,碲化鎘將慢慢取代硅。但是碲是稀有元素,專家們擔心它的供給可能無法滿足需求。而在這方面,硅則更有優勢。
目前已經有多家公司向卡切波爾拋出了“橄欖枝”。但是,卡切波爾希望在商業化這項技術之前,能夠更好地完善它。同時,澳大利亞斯文本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們也正和業界巨頭、世界上最大的硅基太陽能電池制造商中國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開發他們的等離子體薄膜太陽能電池制造技術,據稱,該公司的等離子體太陽能電池有望在4年內實現商業化。
10.云編程——Blomm語言降低云應用開發難度
云計算為我們提供了無限的計算和存儲能力。然而,程序員們似乎并不知道怎樣最大限度地利用這種能力。
當前,大部分程序員們都傾向于改造已有的程序,使其可以在云端運行,而不是直接編寫一個為云量身定做的應用程序。而且,在跟蹤數據和獲取程序在云上運行的狀態方面,云做得還不夠好。如果程序員們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他們就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好云了。
比如,對于在線音樂零售商們來說,在云端,他們可以更好地管理社會化媒體:當一個歌手突然成為“當紅炸子雞”時,網站就會很快刷新,擺滿有關該歌手的唱片的促銷活動的廣告,以迎合當下消費者們最大的興趣。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約瑟夫•海勒斯太因認為,他可以開發出一套軟件來很好地追蹤數據和密切監視云端的動向,使得編寫復雜的云端應用程序變得簡單明了。他的想法是,修改各種數據庫編程語言,并用其來快速搭建任何云端應用,包括社會化網絡、通訊工具、游戲等等。通過好幾年的測試和修改,這些語言現在已經可以很好地從大型數據庫中讀取和寫入數據。如果這其中的任何一種語言可以很好地實現云端友好化,那么,程序員們就真的不用再花大力氣處理各種細微的數據了,只需要關注他們想要的結果就可。
這個想法面臨的挑戰是,這些語言只能處理那些靜態的分批的數據,不能處理動態的變化的數據(比如從傳感器組成的網絡收集到的數據)。海勒斯太因的解決方法是,在語言中加入一個概念:數據可以是動態的,在數據被處理的時候,數據會發生變化。這使得程序能夠為可能會晚來或者永遠不會來的數據做好準備。
海勒斯太因的主意已經結了果實:Bloom語言。海勒斯太因團隊已經使用Bloom語言快速重建了Hadoop(一個可以管理大量數據的工具),并在其上增加了多項功能。Bloom語言降低了應用開發的難度,可以讓更多程序員們參與到云應用的開發中來,從而創造出更多更強大的云應用。
海勒斯太因團隊將于2010年晚些時候發布Bloom。他們也在向外界展示如何將Bloom應用于實時的應用程序中,比如在線的多玩家游戲、監測地震或者海嘯的警報信息等。(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