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抉擇——中關村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人才篇
2010-07-14 11:57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編者按 中關村,時代的巨子,憑借幾十年積淀,把中國高新技術產業,放在縱向歷史與橫向世界的交叉點上,分析現狀,預測未來,調整其在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位置,設計走向下一個目標的最佳態勢。
如何加強規劃引導?如何突出戰略重點?如何處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體的關系?
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今天,在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高地,中關村,先行先試,加快發展,示范引領,造就了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家并推向改革前沿。
無論攻堅戰,還是持久戰,靠IT產業“起家”的中關村,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一直在求生求變。作為國家首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關村注重發揮政府以及高校院所、投資機構、產業促進機構、孵化器等市場其他要素的作用。
美國好萊塢,已成世界“造夢中心”。
在很多人眼中,“造夢中心”帶來情感、想象力、信仰與追求,帶來視覺的享受和心靈的安慰。
李開復的“創新工場”是他的“夢工場”。
2009年9月25日,李開復,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被授予“中關村高端領軍創新人才”稱號。
搗蛋的“小皇帝”,11歲的“留學生”,奧巴馬的大學同學,26歲的副教授,33歲的蘋果副總裁,微軟亞洲研究院、谷歌中國的創始人,而今再次華麗轉身——回到中關村創業。
“我的下一步就是和中國青年人一起打造新奇的技術奇跡,我想用自己的主動性做一個掌控全局的工作。我已經到了這個人生階段,再不去做,真的害怕來不及了。”李開復說。
對舊有體系進行揚棄,對束縛心智的痼疾進行超越。當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時代來臨時,打贏攻堅戰,打贏持久戰,成為人們必須翻越的厚重高墻。
中關村一直緊握時代脈搏。從“電子一條街”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關村未曾改變對于人才的渴求。
中星微的鄧中翰,搜狐的張朝陽,百度的李彥宏,土人設計的俞孔堅,普羅吉生物的羅永章……有數據統計,出國的留學生和回國的海歸中,2/3和中關村聯系密切,他們或就學于中關村,或工作在中關村,或創業在中關村。
眾里尋他千百度:人才的時代
貌不驚人,俞永福卻真真非同尋常。
“不愿再做旁觀者。”作為優視科技CEO,俞永福有夢,“抓住移動互聯網發展機會,成為領軍企業。”
瞄準全球?說來容易,實是莊嚴抉擇。
談起過往30年變遷,俞永福認為,存在三個王朝。
第一個王朝,關鍵詞是硬件;第二個王朝,關鍵詞是軟件;第三個王朝,關鍵詞是軟件服務化。“第四個王朝將屬于移動互聯網,不過尚未誕生代表企業。”俞永福稱,“對于優視科技而言,僅僅占領中國市場顯然不足。”
背倚中關村,優視科技有著人才的天然積淀,并已開發英文和俄文兩種產品。
面對發展5年就開拓國際市場的質疑,俞永福稱,中國互聯網公司走出去基本上都是和國際巨頭進行巷戰,移動互聯網仍存在快速占領的機會。
先占領新興市場,再逐漸包圍成熟市場,是優視科技國際化的策略。
俞永福不甘寂寞。中關村不甘寂寞。
作為中國高新區的佼佼者,中關村是信息人才的“磁場”,是技術創新和人才創業的“氣場”。
中關村管委會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在中關村每兩個工作日就誕生一家留學生企業,留學歸國創業人員占全國的1/4。
正因如此,全世界的著名企業把中關村作為登陸中國的“堅實跳板”;
正因如此,中關村匯聚了200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創業尋夢;
正因如此,1999年以來,已有10000多名留學生創立了5000多家企業,百度、中星微、搜狐等已成信息時代中國的旗幟。
中關村上地十街,搜索框大廈。
從7人到7000人,從投資1000萬元到市值1000億元,百度用10年書寫了一部科技企業的奮斗史。
“最有價值的是人。”當李彥宏將“找最優秀的人才”作為百度格言時,當“員工可以自己安排上班時間,可以穿拖鞋出席會議,可以在MSN上聊天”時,人才成了“眾里尋他千百度”卻不曾迷失的力量源泉。
俞永福笑了。入選“中關村十大創新創業人才”,是他前行路上的印記。
與他同時入選的,還有李開復、徐廣涵等。李彥宏則因“框計算”平臺入選“中關村十大領軍企業家”。
人才的渴求,注定成為時代的抉擇。
目前,中關村共有吳洪流等29人入選中央千人計劃,其中創業類人才27人,占比超過全國創業類人才入選總數的1/6;宣奇武等43人入選北京市海聚工程,占全部的80%以上;企業從業人員達108萬人。
命運的印記:又見“科技城”
于泓充滿活力。
這種活力,隨著“未來科技城”的動工與日俱增。
“以前,我們提倡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在未來科技城里,產學研將走向真正的一體化,不再是過去簡單的結合,而是要實現科研成果和企業利益、命運的一體化。”作為北京市昌平區科委主任,于泓坦陳,“匯聚大量的高層次人才,是未來科技城最突出的特點。”
中關村,無法忘記“科學城”。
畢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走出“科學城”,曾是一個時代的印記。
或許,用“扔掉鐵飯碗,端起泥飯碗”來解釋毅然舍棄干部籍、舍棄職位職稱、走出科學城的知識分子,是非常蹩腳和不準確的。
他們思考的焦點與動機的內核,早已超越了“飯碗”,進入對歷史的反思和對未來的展望。
無論柳傳志,還是陳春先,在科技與經濟的激蕩里,在內部與外部的撞擊下,無不在改革浪潮里尋求新的坐標。他們出走“科學城”,在“電子一條街”的躁動中走來,走向“建設全球創新中心”的今天。
2009年7月28日,隨著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北京市市長郭金龍等揮鍬奠基,由14家中央企業共同建設的“未來科技城”動工興建。
中關村再一次與“科技城”關聯。只不過,這一次,人們將不再出走。
于泓介紹,“未來科技城”將引進10位左右在業內有重大影響、具有科技研發國際前瞻力的戰略科學家,集聚100位左右掌握行業核心技術、具有旺盛創造力的研發領軍人才,培養1000位左右精通研發技能、掌握關鍵技術的科研骨干,形成一批國際一流、結構合理的研發團隊,并成為一流科研人才的聚集高地,引領科技創新的研發平臺和全新運行機制的人才特區。
中關村未曾改變對于人才的渴求,并以自己的命運參與社會的命運、參與中國的命運。
對于李開復而言,或許,中關村創業的抉擇,單純得像花季少女。
一是跟他喜歡的年輕人在一起,通過遴選、培養而把經驗傳授給創業者,來繼續實現其青年導師的理想;
一是將他喜歡的技術創新和管理聚合在一起,輔之以公司的天使投資,從而為整個“創新工場”創造利潤。
李開復無疑在挑戰自己。
“創新工場”,能否成為“哈利•波特的魔法書”,從而產生“改變世界某個細枝末節”的魔力?
這當由歷史作答。
當“中關村高端領軍人才聚集工程”鋪張開來,當李開復們將自己的“本色”逐漸延伸,中關村千千萬萬人才大軍,注定會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描繪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未來科技城的周邊,已聚集了中關村昌平園、生命科學園、小湯山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等園區,在各有側重的同時,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成為未來科技城發展的腹地支持。
“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需求出發,發揮政府、高校院所、投資機構、產業促進機構、孵化器以及現有高端人才等主體作用,中關村要利用多種渠道與高端人才對接,更有針對性地吸引高端人才創新創業。”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周云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