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苹果影院,最猛狂野性欧美XXXX,伊人精品网,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登錄

伊梅爾特:GE的長期思考

2010-07-14 11:28 來源:《商業價值》

  【商業中的執行力直接決定業績,但感知力通常會決定一個公司在市場上的價值?!?/span>

  2002年,在杰夫·伊梅爾特(Jeffrey R.Immelt)成為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以下文簡稱GE)CEO后的第一份年報上,他這樣描述當時的世界:更緩慢的增長和更劇烈的波動。而被新聞媒體所廣為報道的一個場景則是2001年9月7日,他的前任杰克·韋爾奇決定退休,而就在他獨立執掌GE的第4天,“9·11”恐怖襲擊就發生了。隨后,就是美國經濟步入低谷以及安然丑聞引發的對大公司的普遍質疑。

  在接受國外媒體采訪時,伊梅爾特曾經這樣描述過目前的商業環境:與25年前不同,現在的油價穩定在高位,大多數增長都來自于發展中國家,世界處于和平時期,市場將變得更加全球化,動力更多來自于創新。我們所了解的20世紀90年代晚期的世界——一個全球增長、政治穩定和企業誠信的世界——已經發生了變化。美國經濟在2000年末開始放緩,并在2001年陷入衰退。緊跟著,歐洲和日本的經濟也開始下滑。同時,人口結構、資源和環境問題都在成為影響商業的重要變量,而隨著安然丑聞和隨后的金融危機,社會環境也將變成“一個對企業施加更多管制、更多法規、更多嘲諷的世界”。

  擺在伊梅爾特面前的挑戰是巨大的: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領導一個規模龐大的公司繼續保持增長?尤其是,他的前任是偉大的“杰克·韋爾奇”——在韋爾奇的20年任期里,通用電氣從一個生產工業設備和家用電器的制造公司,成功轉型為一家工業和金融服務公司,公司市值從130億美元增長到超過4000億美元。在這20年里,美國和世界經濟都處于快速發展的上升通道,信貸寬松,因此GE的業務重點更多地放在了并購、金融。那么,在新的環境下,通用電氣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發展道路呢?同時,這個戰略又必須具備一家偉大公司所要面對的長期經營的準則。

  伊梅爾特找到的答案是:利用GE強大的研發和技術基礎來開發新市場,完成他所提出的“有機增長”的概念,即在不依賴并購的情況下增加產量和銷售。他的邏輯就是,發展中國家對于電力、水利、能源和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將會是巨大的市場;而在發達國家中,那些尚未得到充分開發的市場也蘊含著巨大的機會——例如醫療保健、能源節約和環保產品等等。

  在這個戰略指導下,GE隨后展開了一系列長期變革。

  業務結構調整。作為一家多元化經營的公司,及時調整公司的業務結構是十分必要的?;谑蛢r格升高的成本考慮,以及經濟波動性加劇增加的經營風險,伊梅爾特堅決賣掉了GE曾經極其重要的塑料和保險業務。這顯然不是容易做出的決定,塑料業務一度是GE最重要的搖錢樹,伊梅爾特在GE的職業生涯也起步于此,甚至他和他的妻子也是在這個部門認識的。對于金融業務的調整,在2009年的年報里,伊梅爾特這樣描述:“在過去10年里,我們是這樣經營公司的——有時,超過半數的利潤來自于金融業務。隨著我們的發展,金融服務部門變得過大,導致了過多的波動性。GE必須首先是一家工業公司。我們已經提高了對工業產品發展的投資。我們在金融服務方面將只進行戰略性發展。我們將小心謹慎地監控我們的規模,并且盡快將部分資本從金融服務業務中抽回。”2005年,全球都還在關注反恐和美國向伊拉克和阿富汗派兵的時候,GE就開始啟動“綠色創想”戰略,目前已經為GE從財務指標和公眾形象等各個方面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最近GE又提出“健康創想”戰略,顯然還是沿著同一思路走下去。

  注重研發。韋爾奇退休后,伊梅爾特保留了克羅頓維爾的領導人培訓項目,并持續向公司的培訓和專業開發項目投入了超過10億美元資金,即使在2002年和2008年經濟疲軟的困難時期也沒有停止。同時,GE也在致力將自己的全球研發中心,改造成像克羅頓維爾那樣的中樞中心,并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技術共享——例如能源部門終于了解,GE獨有的輕型引擎葉片材料,還可以應用到風力發電機的葉片上。

  反向創新。伊梅爾特是個很獨特的思考者。在他眼里,國家的分類不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而是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人口資源豐富的國家,以及技術、教育發達的國家。這種思考和分類方式,直接影響到GE全球化戰略的調整。2009年,GE發布了醫療業務戰略,與此同時重點介紹了兩款新產品——售價1千美元的手持式心電圖儀和售價僅1.5萬美元的便攜式PC型超聲波檢測儀。這兩種產品的非凡之處不僅在于其體積小、價格低,還在于它們最初都是為新興市場開發的(心電圖儀是為印度農村市場開發,超聲波儀則是為中國農村市場開發),如今卻在美國市場銷售,被用于一些新的用途。伊梅爾特把這種在發展中國家開發新設備、然后銷往全球市場的流程稱為“反向創新”(Reverse Innovation),因為它正好與發達國家的許多工業產品制造商在過去數10年間采用的“全球本土化”(Globalocalization)模式背道而馳。

  在伊梅爾特看來,CEO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傾聽市場的聲音,正確地解讀這些信息,并作出恰當的回應——制定企業的戰略,激發員工的思考,推動戰略的執行。正如他在接受管理大師沃倫·本尼斯采訪時所說:“商業中的執行力直接決定業績,但感知力通常會決定一個公司在市場上的價值。”

  除了到全球各地拜訪客戶,伊梅爾特還保持了閱讀的習慣。“每天我都會瀏覽——從《金融時報》開始——然后是《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商業版、《紐約郵報》第6頁,接下來我讀《現代保健》、《診斷影像學》、《現代鐵路》、《娛樂周刊》等。”在2003年,伊梅爾特接受媒體采訪時這樣介紹。“一個65歲但還能去學習的員工對我來說非常重要,一個30歲卻覺得自己什么都懂的員工對我來說毫無價值。”

  1999年,GE的平均市盈率是39倍,而2009年卻只有9倍,這顯示了公眾對于這家歷史悠久、體量龐大的公司能否在未來保持快速增長的一種觀望態度。在2009年GE的年報中,伊梅爾特這樣回答:“世界格局經過了重新調整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今天,不確定性被認為是‘新常態’。危機前相對安寧的世界將一去不返。增長將更加難以實現,波動性增強會成為趨勢,選民的聲音也會更強。我們將這種環境視為GE重生的良機。”

  2010年6月,伊梅爾特在世博會美國館接受了《商業價值》的采訪。

  Q你對全球經濟及趨勢怎么看?

  A我是1982年進入GE的。在那時,美國占到整個全球經濟增長的85%。而在上世紀90年代,發達國家仍然非常重要,但是全球經濟的增長引擎卻來自于其他國家和地區。談到美國的經濟,我認為現在在復蘇,做得比原來好很多了。我們有自己的問題,但是至少比我之前想象的要好。對于長期的失業,還有財政赤字,這些大問題需要時日來解決。但是在未來的10年當中,我相信我們可以看到會重演上世紀80年代到2001年這段時間的歷史,就是說每年應該有4%-5%的增長。所以說美國經濟應該穩定下來了,目前積極因素要多于消極因素。

  以我的經驗,我們往往一定會去做必須要做的事情,別無選擇?,F在歐洲要做的事情就是挽救那些受到主權債務危機影響的國家,使歐盟變得更加穩定一點。無論希臘或者西班牙遇到什么樣的危機,他們必須要穩定下來。所以可能在未來的幾年里,歐洲會出現慢性的增長,這樣緩慢增長的趨勢將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因為他們必須要進行經濟結構的重新調整。整個世界現在競爭非常激烈,總有人要落后的,這是歐洲現在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德國現在本身非常強大,所以他們需要做出非常艱難的決定,幫助其他國家??赡苈犐先ゲ惶?,但是他們只能這么做。

  我們還可以看到其他的一些趨勢。例如我們可以看到政府和GE部門之間的角色在發生變化,無論是過去的10年、20年,無論是在美國、中國、中東或者歐洲。我們認為大家要越來越意識到,政府和GE部門地區要相互地合作,相互地尊重。對于美國的CEO,我們強調自由企業,我非常推崇這一點。我是代表共和車模頤且彩欠淺W鴣繒庋腦頡5俏頤且吹降氖強贍芨嗟募喙埽嗟男鰨啾曜嫉鬧貧?。晤U且羈桃饈兜秸饈俏蠢吹那魘坪拖質擔乙歡ú換嵯У?。震q褪鞘瀾縵衷詰淖純觥

  QGE這些年一直在不停地變化以適應周圍的環境,怎樣才能讓如此龐大的公司具備這樣神奇的能力?

  A我覺得最主要的是我們要不斷關注公司外部的各種機會,而且要能夠保持非常謙虛的心態,意識到自己需要去競爭,需要持續的發展。拿中國做例子,每一次我來中國都能夠學到新的東西,因為中國的市場在不斷發展,不斷變化。所以,對公司而言,就需要去適應中國的外部環境,保持和中國的市場需求一致發展。

  Q中國目前成為GE很重要的市場,你對中國怎么看?GE怎樣制訂在中國的戰略?

  A中國確實是非常重要的國家和市場,我們也非常期待能夠跟中國進行一種對話和合作??赡懿⒉灰欢ㄕ业秸嬲慕鉀Q答案,但是我們在努力中,我們想從中國學習。我認為對GE這樣的公司或者任何一個公司,對世界的情況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中國確實發展得非常快。每次我到中國,就覺得自己是一個小學生在看著你們。每次與中國同事交流的時候,我總是會問中國將發生什么問題,中國人避而不談的是什么,有哪些東西是我們要擔憂的?每次我離開的時候,總是很頭疼,因為我有的時候感到困惑,不知道接下來的路應該怎么走。這讓人感覺像騎在一匹野馬背上,你必須學會迅速改變,迅速學習,并在這一過程中以非常勇敢的方式保持前進。

  每當我思考GE中國的戰略時,總有幾方面的考慮。第一點就是本土化和整合非常重要——如何把某一塊業務放手,然后充分地融入到這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當中去。例如我們的醫療保健業務,在1997年的時候,我們在中國的收入是零。而我們的目標是到2015年收入達到50億美元。我們有太多的財務人員,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招銷售人員,把他們派到中國的中部,還有西部去。中國有這么多的二級城市,有那么多的醫院,總部必須讓他們走到各個城市里面去。我認為像醫療業務,是完全可以本土化的。

[page_break]

  第二個就是要繼續加大對能力的建設,對生產、研發和工程人才的投入。差不多10年前我們在上海建立了全球研發中心,現在有1300名研發人員。在10年之前看,這確實是一個大膽之舉,但是現在大家都在這么做。所以接下來我們要建立一個客戶創新中心,再加上2000名的工程人員。

  第三,我們希望把GE變成一個開放式發展的公司。大家應該把GE看作是一個很好的合作伙伴,我們要和中國國有企業建立5-10個合資企業。例如我們和中航集團簽了協議,建立一個50對50的合資企業,做航空電子系統,我們的產品也會用于中國大飛機C919。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話,我們就能夠共同參與國際競爭,這是以前沒有的事情。通過打造和國有企業的合資企業,我們不僅僅能夠滿足在中國本土的能力,而且還能提升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力,同時把中國企業帶到以前所無法想象的一片天地中。

  第四方面的內容就是我說的反向創新。也就是說要去做一些在美國、歐洲和其他發達國家所沒有的全新的業務模式,而且是從中國學習的基礎上做到這一點。這一點我覺得會成為我們長遠的競爭優勢。我們和中國鐵道部進行合作來關注高速列車,而且也希望能夠把這些項目帶向全球。另外我們跟中國南車[5.35 5.73%]集團也有一些合作項目。通過這樣的一些項目,我們希望把中國的這些技術、來自于中國的業務模式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實施。

  我們大概有5-10個的關鍵技術是在中國關注和發展,然后在全球范圍內推廣的。以前是發達國家的技術運用到中國,現在我們看到中國有很多低成本高品質的技術能夠帶向全球,就是我們所說的反向創新。

  第五點就是要很清楚地知道,哪些是我們在中國要避免做的。其實有很多業務我們都非常希望做,但是我們要清楚自己在某些領域是沒有競爭優勢的。比如說我們有GE金融,在全球都做得很成功。但是這塊業務在中國是做不大的,因為中國的銀行很強大,銀行渠道也非常強大,他們有很強的競爭優勢。所以我們對某些領域就必須要說“不”,因為我們無法忍受因此帶來的風險。

  所以,我的工作就是在回去之后能夠做這樣的選擇。對于CEO來講,我們的工作并不是一天到晚到不同的地方去做訪問、做演講等等。其實我的工作就是在回去之后能夠把團隊聚集在一起,希望能夠啟發員工,讓他們有更多的思考。要成為一個全球化的公司是非常困難的,真的非常艱難。因此,作為領導者,我們的任務就是在進行了這樣的訪問之后,要有思路引領這個變革。

  最后說幾句,是我在不停思考的內容。

  中國市場的規模大得真是令人難以置信。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中國未來采購飛機的數量。如果你是做航空行業的話,你們就必須要關注中國這個市場,規模之大,令人印象非常深刻。此外,中國的消費者對品牌也非常關注,這也是中國市場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說,其實消費者希望聽到各種不同的宣傳和推銷的信息,我們以前做的市場推廣活動在中國都非常有效。

  另外,我覺得在中國最難的一點,就是能夠達成一個雙贏的關系。能夠有能力找到一個空間,讓雙方都能夠賺到錢,這一點我覺得需要在未來,不僅僅要想,而且一定要去做。

  最后再說一點,如果要在美國就全球化做民調的話,會發現其實美國人是很恨全球化的,他們覺得自己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失敗了。如果要對美國華[0.19 2.13%]盛頓的參議員、眾議員來進行全球化的民調,可能是9:1的比例,美國的政客也不喜歡全球化,大部分美國的政客都沒有來過中國,他們也不了解中國,在這里也沒有朋友。所以,作為一個全球化的企業,有很多人都是站在我們的對立面。我們能夠做的就是看到保護主義的時候能夠阻止他們,達成雙贏。我們要證明全球化能夠給美國帶來就業機會,確保我們也能夠通過全球化推動美國出口的增長,我覺得這些都是我們需要來做的。這樣的話,能夠確保未來不會有保護主義,這一點我覺得非常重要。

  Q華爾街對你的評價是“很關注中長期收益”。我想請教一下,你是怎么應對每季度要向華爾街提交一份報表的現實,怎么平衡投資者短期的壓力和公司長期的發展?

  A其實短期跟長期兩點都非常重要。我們一直非常努力,愿意對我們的投資者透明,告訴他們GE短期在做什么樣工作、長期有哪些計劃,而且希望他們能明白我們的優勢。最終,我們希望能和更多理解并認同我們長期目標的投資者合作。其實,我們做的有些事情是側重于短期,有些是更側重于長期,對這些方方面面都讓他們了解。所以最基本的事情是,我們要保持透明度。

  Q“綠色創想”現在取得很大的成績,但是在2005年這個概念剛提出來的時候,全球還都在關注反恐和伊拉克戰爭?,F在GE又提出“健康創想”的戰略,其實現在大家關注的是環保和低碳。你如何進行這樣的長期思考和預判?

  A我們一直努力希望能夠傾聽客戶的意見,而且努力把握和傾聽市場的聲音。同時我們對自己在哪些方面有優勢,我們的能力是什么非常清楚,所以我們希望能夠捕捉市場的需求,并結合自身的優勢,來給自己尋找定位。在這個基礎上,對外發布我們想做的事情,而且也愿意冒一定的風險——不是所有計劃都能夠成功。清潔能源、綠色創想、健康創想,這些是客戶的需求,而且也是政府一直在關注和談論的話題,而這些領域和話題,正好是我們的核心能力所在。所以,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對于自己想做的事情能夠很自如地對外溝通,并執行得非常堅決。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