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化”融合推動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
2010-06-22 16:12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一向給人“重厚粗大”感覺的遼寧老工業基地,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正努力實現“輕巧”轉身。從重化工業占盡優勢到戰略新興產業“軟實力”顯著增強,2009年,遼寧軟件出口額首次躍居全國首位,占全國的31.2%,其中沈陽市的貢獻率最為突出,其軟件業務出口創匯4.3億美元,同比增長66.8%。
作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主要城市,沈陽市依托全球一流水平和規模的國際軟件園平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品牌集群促產業發展,涌現出東軟集團、昂立信息、新松機器人等一大批軟件龍頭企業和自主品牌。2009年,全市規模以上軟件企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333億元,同比增長50%,蟬聯東北地區軟件產業發展最快城市。
創新推動品牌成長
“打不倒你才會同你談合作”,談到現在那么多跨國巨頭主動向“新松”伸來橄欖枝,曲道奎感慨萬分。
沈陽是中國機器人自主品牌的搖籃。第一臺工業機器人、第一臺機器人通用控制器、國產機器人第一次批量出口等,有關機器人的許多第一,都誕生在沈陽。
“沈陽機器人技術源自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產業化則始于我們。”新松機器人公司總裁曲道奎不無自豪地說,今天的“新松”,不僅被國家有關部委認定為“全國首批創新型企業”,而且先后入選“行業十大影響力品牌”及《福布斯》發布的“中國潛力100榜”。
10年前,“新松”品牌奮起于進口機器人全面壟斷市場的艱難時刻。曲道奎說,“當時的機器人市場沒有自主品牌,即使買方愿意天價進口,后期維護卻費時費錢;或者干脆是限制級的,買也買不來。”
但是,“新松”最終憑借自己的核心技術,闖過了跨國公司的技術封鎖和壓價封殺。“打不倒你才會同你談合作”,談到現在那么多跨國巨頭主動向“新松”伸來橄欖枝,曲道奎感慨萬分。
自主創新不易,取得市場認可的自主品牌更難。“是要給客戶寫保證書的!”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還清晰記得推銷第一臺國產CT機的情景。
對于東軟來說,2001年是一道分水嶺。那一年,東軟硬著頭皮將使用了10年的合資品牌“東大阿爾派”更換為自主品牌“東軟”。今天,東軟已由最開始承接簡單的程序設計逐漸進入了高端的領域,并擁有了自主知識產權。在近兩年軟件企業出口和軟件外包兩個排行榜中,連續拔得頭籌,成為中國軟件企業發展的典范。
軟件領域,為什么自主品牌尤其重要?專家告訴記者,關鍵在于信息安全。“你收發短信、刷卡繳費、股票交易、醫保看病、高速收費等,日常生活當中遇到的這些事情,后臺運行都可能包含東軟的軟件服務。”劉積仁對記者說,“軟件是電子信息產業的核心與神經,神經中樞的自主性決定社會軀干的自主性,這就是東軟為什么要不惜一切代價培育自主品牌,中國基礎行業信息化建設為什么大多由中國本土企業做的原因。”
據介紹,目前全國有2億人使用東軟的社保系統,1.2億人使用東軟的電信計費系統,3000多家大中型醫院運行著東軟數字醫療系統。與此同時,無論是井下救援、海底鋪纜,還是南極科考、居家服務,到處都有“新松”機器人的身影。
融合搭建企業聯盟
和國內其他城市不同,沈陽軟件產業特色在于工業軟件,同裝備制造業齊頭并進的嵌入式軟件更是率先崛起。
“提到機器人,許多人認為我們是機器制造企業,其實我們是軟件企業,公司70%的人力是科研人員,主要傾力于嵌入式軟件研發,而機器制造的部分基本委托給外部配套企業。中央領導視察后給我們企業一個評價————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典范。”采訪中,曲道奎還匡正了外界的一個模糊認識。
和國內其他城市不同,沈陽軟件產業特色在于工業軟件,同裝備制造業齊頭并進的嵌入式軟件更是率先崛起。
“所謂嵌入式軟件,指的是固化在硬件系統中的軟件,具有知識密集、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等優勢。”沈陽市副市長王英舉例說,比如數控機床,高端產品的利潤正越來越多地由嵌入式軟件貢獻。
正因如此,加快推進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大力發展與傳統產業緊密結合的工業“嵌入式軟件”,已成為沈陽傳統工業裝備升級,提升軟件企業應用空間和品牌影響力的重要“抓手”。
4月29日,沈陽市舉辦了首屆工業和信息服務企業對接會,沈陽機床、沈鼓集團等12家重點裝備企業與東軟、昂立等40家重點軟件企業,就推進兩化“融合”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此次對接的一個重要創舉是建立了“兩化融合企業聯盟”。
“兩化融合企業聯盟”倡議者、沈陽國際軟件園負責人趙久宏認為,長期以來,裝備制造業與軟件企業雖互有需求卻不相往來,制約兩化“融合”的瓶頸在于硬件制造與軟件設計的疏離,行業內分工不明確,產業鏈不完善,信息產業與工業企業協同發展格局還未形成,這些因素制約了嵌入式軟件的發展。
據了解,設在沈陽國際軟件園區的“兩化融合企業聯盟”則是打通瓶頸的針對性措施。趙久宏說,新成立的企業聯盟將以市場化手段整合沈陽裝備工業與軟件產業的軟硬件資源,通過建設沈陽工業軟件公共服務平臺,定期發布行業信息,對接需求,開展各種對外交流合作活動,促進裝備制造業與軟件業資源共享、協同發展。
軟件“嵌入”工業不僅體現在產品上,更貫穿在研發設計、集成管理、物流網絡等各個環節。沈陽機床自主研發出“飛陽”牌數控系統,使國產數控機床開始跳動“中國芯”;沈陽鼓風機集團打造數字化工廠,乙烯壓縮機組核心技術打破國際壟斷;“東軟”牌尖端醫療設備一次次代表中國走向國際市場……打破藩籬天地寬,原本停留在“軟硬通吃”、自給自足狀態下的沈陽軟件企業,與工業控制、國防軍事、航空航天、醫療系統、能源系統、交通系統、金融系統、網絡通信等行業的融合日益加深,在全面優化裝備制造產業結構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逐步建立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技術創新體系,軟件品牌擁有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集群顯現產業優勢
為推動軟件企業集群化發展,沈陽市相繼出臺一系列“硬”措施,讓資源在沈陽軟件園區得到有效集聚。
國家機器人工程中心、國家自動化工程中心、國家高檔數控工程中心、國家軟件工程中心、國家傳感元器件工程中心……記者在沈陽渾南新區看到,這里不僅有處于國內領先地位的8個國家級嵌入式系統中心,而且集中了70%的沈陽軟件企業。
這種產業優勢的形成,得益于沈陽市近年大力推行的大渾南軟件產業集群化發展戰略。王英副市長告訴記者,為推動軟件企業集群化發展,沈陽市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硬”措施。比如拓展軟件產業空間方面,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優先保證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園區建設用地需要;市土地、資金、項目等相關資源向渾南新區傾斜,土地占補平衡指標優先保障渾南軟件產業發展用地指標。目前,一期已經投入使用的沈陽國際軟件園,二期規劃建設120萬平方米軟件研發基地,加上3平方公里的拓展空間,將成為國內最大的工業類軟件企業聚集區。5年后,這里將聚集軟件企業1000家,園區總產值1000億元,其中軟件業產值500億元。
據介紹,沈陽國際軟件園按照物理園區與虛擬園區相結合的原則進行產業布局————“創新研發環”由研發機構、發包機構、設計機構等上游機構組成,為其提供的配套包括調研機構、風險投資機構、科研院所、專家庫系統、知識產權登記機構、信息平臺及眾多的中游開發機構。“軟件開發環”由各領域各專業的軟件開發企業組成,為其提供的配套包括人才培訓、檢測調試、認證機構、金融中介等。“應用推廣環”由策劃咨詢企業、傳媒廣告業、產品代理機構、網絡運營商等組成,主要為軟件企業提供品牌推廣服務。
“三環相連”,環環配套,突出的是“集群效力和效率”,著力解決軟件企業分工不明、公共平臺建設不足的老大難問題。“沒有園區內數千萬元的公共技術平臺和上下游銜接的產業鏈條,`四維'這個自主品牌是不可能在我們這樣的中小企業產生的,軟件企業只有合作才有力量。”推出全球首個4D立體影像軟件平臺技術的沈陽四維公司總經理趙瑞芬感慨地說。
產業集聚更需人才集聚。大規模的人才培訓和按需供給,單個軟件企業往往難以勝任。沈陽市先后成立了東軟、賽斯特、IBM、北方軟件等5個萬人規模的軟件實訓基地。軟件園區成立了人才服務中心,專門為企業提供人力資源策劃、國內外招聘、人事關系代理等人才服務。
如今,科技創新能力、產業化環境和資本這3個關鍵要素在沈陽軟件園區得到有效集聚,一批軟件自主品牌走在帶動傳統產業升級的前沿,沈陽“智造”正在孕育一場“核聚變”。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