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結構調整
2010-04-09 11:42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編者按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結構調整是關系我國經濟發展全局的重大課題。2009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近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專題研討班上,胡錦濤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再次強調,要毫不動搖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因此,更加注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是我國當前和今后中長期內面臨的重大戰略任務。本刊今日刊發的一組文章,就是幾位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如何突出重點調整好經濟結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這一課題做出的積極探討。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國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胡錦濤總書記日前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指出,我們必須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毫不動搖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使我國發展質量越來越高、發展空間越來越大、發展道路越走越寬。講話深刻闡述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對我們取得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全面勝利、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經濟發展方式是指一國或地區實現經濟增長、經濟結構優化和經濟質量提高的方法和模式。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是由粗放型增長到集約型增長,從低級經濟結構到高級、優化的經濟結構,從單純的經濟增長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經濟發展的轉變。經濟結構是國民經濟各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比例關系,從宏觀看包括社會總需求結構、所有制結構、分配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結構等,從微觀看包括企業組織結構、產品結構等等。經濟結構調整就是通過經濟結構的合理化、高級化,使其適應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結構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經濟增長的速度和經濟發展的質量,所以,經濟結構的調整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和必要條件。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結構調整的緊迫性和戰略性
在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結構調整既十分緊迫,也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原因在于:
其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是進一步擺脫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鞏固和發展經濟良好勢頭的當務之急。2008年以來,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國先是出臺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大措施,同時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繼而出臺了一攬子計劃。這些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2009年國民經濟保持8%以上的較快增長。但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定,經濟結構不合理,一些行業產能過剩的矛盾凸顯,國民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而消費需求不足的格局沒有實質性改觀。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2009年前三季度,在GDP的增長中,投資貢獻了7.3個百分點,而最終消費雖然比上年有大幅提高但僅貢獻了4個百分點。因此,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是當務之急,任務還相當艱巨。
其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結構調整是保證我國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增強競爭力、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措施。如果說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屬于短期政策,那么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結構調整則需要在較長時間才能取得成效,是具有長遠性根本性的措施。經濟結構變化會形成新的產業鏈,帶來新的發展格局和更好更快的增長。所以,在我們為抵御國際金融危機而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的同時,必須謀劃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把短期政策同長期措施結合起來,以保證國民經濟發展的后勁,實現可持續發展。
其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結構調整是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戰,增強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發展潛力的戰略措施。世界經濟發展變化很快,多國經濟將向低碳經濟轉型已提到議事議程??茖W家預測,未來十至二十年,以綠色、智能、可持續發展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將會發生。歷史經驗表明,誰能夠未雨綢繆,抓住機遇,在科技創新方面占據優勢,并主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誰就能掌握經濟發展的主動權。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幾十年,日本利用模擬技術,調整產業結構,贏得了持續幾十年的快速增長,一躍成為經濟大國;20世紀90年代,美國抓住信息革命的機遇,發展數字信息技術和高科技信息產業,實現了持續118個月的繁榮。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前夕,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是應對后金融危機時代激烈國際競爭的關鍵舉措,是實現經濟發展以人為本最終目的的內在要求。
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思路和措施
經濟結構調整的內容包括兩個相互聯系的主要方面:一是結構優化,二是結構升級。結構優化是指國民經濟的各種比例關系協調、合理;結構升級是指依靠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創新,實現國民經濟結構的高度化或高級化。結構優化、結構升級一般通過兩個途徑進行:一是對國民經濟的存量進行調整,主要是對已形成的各種傳統結構進行改革、改造和優化升級;二是對國民經濟的增量進行優化和升級,主要是把握好投資方向、投資結構,努力提高經濟效益。
經濟結構調整的依據首先是要從我國實際出發。經過幾十年的改革發展,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重大成績,近年為應對金融危機而出臺的措施也收到了明顯成效,國民經濟結構發生了積極變化,但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依然存在,較為突出的是:國民經濟總需求結構過于依賴投資和出口而消費需求作用偏弱;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產業內部依靠自主創新的高科技產業缺乏明顯優勢。同時,經濟結構調整還必須把握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勢。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各國正在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全球將進入一個創新密集和產業振興的新階段。我們要把握這樣的世界發展大勢,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戰略目標,把占領經濟科技制高點作為戰略重點,依靠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創新,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使新興戰略性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基于上述原因,調整經濟結構要采取的重大措施主要應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繼續調整國民經濟需求結構,加快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和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我國國情所決定,在過去較長時期內我國保持了高投資率、高外貿依存度和較低的消費率。據世界銀行數據,1990年以來世界平均消費率基本穩定在77%-79%,而我國大致在50%左右。這種“雙高一低”的格局曾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優勢,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從經濟發展的一般趨勢看,持續的高投資、高出口而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相對較弱,既不利于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人民生活的提高,也會產生對國外市場的過度依賴。因此,要下決心調整原有的需求結構,在保持適度投資率和出口的同時,完善促進消費和提高居民收入的各項政策,積極推動最終消費的增加,提高消費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增強內生發展能力。
其次,繼續調整三次產業結構,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二、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從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看,第三產業在整個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越高意味著經濟發達程度越高。例如,2006年第三產業在GDP中占的比重,美國是76.5%,日本為69.5%,我國是39.4%;在國內,2007年第三產業的比重北京市72.1%,上海市52.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所以,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應是我國結構調整的主要內容。為此,要認真實行有利于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包括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促進和支持高技術服務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積極拓展新型服務領域,穩步發展傳統服務業,不斷提升其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
再次,繼續調整產業內部結構,大力支持重點產業發展,加快產業升級,實現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資消耗向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管理創新轉變。創新能力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和由此導致的產業低層次,是長期制約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因素之一。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為契機,應認真實施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推動企業兼并重組,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壓縮過剩生產能力,同時要著眼于未來發展和下一輪國際市場競爭,科學選擇新興戰略性產業,鼓勵和支持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生物、信息等產業的發展,盡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除上述內容之外,還有調整所有制結構、企業結構、產品結構、收入分配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經濟結構、國土開發空間結構、外貿結構等方面的調整與完善。
必須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要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落到實處,使之收到預期的成效,需要處理好幾個重要關系:
一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但經濟增長并不等同于經濟發展,如果經濟結構調整不能取得實質性進展,就既不能保證長期持續的經濟增長,也不能實現效益好質量高的經濟發展。從近兩年我國國民經濟的運行態勢看,2008年第二季度經濟增長速度開始下滑,2009年第一季度進入谷底,第二季度開始上升,至今“V型”恢復已成定勢。在此背景下,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作為2010年和今后中長期的著力點,對于國民經濟的長遠持續發展就顯得十分重要。相應地政策取向上,要在強調穩定增長的同時突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結構調整。
二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與自主創新的關系。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能否取得成功,關鍵在于科技的發展、應用和自主創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為科技創新提出需求、提供動力,科技重大突破和創新會極大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我國要趕上甚至超過一些發達國家,就必須搶占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制高點,這就不能只是被動地學習模仿,而必須依靠自身力量走中國特色道路進行自主創新。
三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與改革開放的關系。改革開放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結構調整在深層次上必然涉及經濟關系、經濟利益的調整、國內國際關系的調整,而經濟關系、經濟利益和國內國際關系的調整,必須依靠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例如在總需求中提高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就涉及中央與地方、積累與消費、城市與鄉村等分配關系,涉及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勞動收入比重等。所以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必須與改革開放相結合,從制度上得到促進和保證。
四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現代市場經濟中的永恒課題。國際金融危機再次證明,完全由市場的自發調節不可能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但不能因此否定市場調節的基礎作用。國際金融危機也再次證明,政府的有效管理對現代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不可或缺,但也不能因此無限夸大政府作用。總結世界和我國的經驗,發展現代市場經濟,應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同時也要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
(作者 逢錦聚 單位:南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