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
2010-03-19 17:21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2009年“保增長”任務圓滿完成。黨中央高瞻遠矚,提出了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我國經濟的發展戰略——2月3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引起了專家學者們的熱議,他們對中國經濟的深刻變革充滿期待,對中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充滿信心。
五個“必然要求”:彰顯中國經濟深刻變革的豐富內涵
“黨的十七大就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任務。但這次胡錦濤總書記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開門見山地談起了自己的感受。
為什么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到如此高的戰略地位?總書記指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適應全球需求結構重大變化、增強我國經濟抵御國際市場風險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國際競爭中搶占制高點、爭創新優勢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國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是適應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滿足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周天勇認為,這五個“必然要求”表明,“我們黨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又上升到一個新的認識高度”。這不僅是眼前應對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的要求,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長遠要求;不僅是經濟上提升國際競爭力的要求,更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保持了30年的高速發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開啟中國經濟的新一輪又好又快發展——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鄭新立認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除了數量增加的要求,更加注重結構改善和質量提高的要求,以及效益、環保、人與自然關系、人與人的關系等一系列的要求。”總書記這次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到了關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高度,足見中央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目標之明確、態度之堅決,是指導全國經濟工作的重要指針,反映了黨中央著眼長遠發展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緊迫感。
“我國城鎮化率才46%,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內在動力,如果城鎮化每年增加一個百分點,要達到發達國家水平,至少還有20年黃金機遇期。”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要抓住歷史機遇,利用國際金融危機騰出的空間進行彎道超越,在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的國際競爭中搶占制高點。
姚景源說,總書記關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講話,是總結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得出的科學結論,是從現階段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的正確方向。
五十個“加快”:凸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緊迫感
“在一次講話中,用了五十個‘加快’,這是罕見的,凸顯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緊迫感。”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評論說。
為什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如此緊迫?賈康認為,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經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積累了許多問題,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為了保證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黨的十七大就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任務。面對突如其來的國際金融危機,黨中央、國務院采取一系列重大舉措,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同時也應該看到,當前我國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牢固,長期以來在經濟發展中積累起來的內生性矛盾,在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復雜的國際經濟環境中將日益突出。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確實到了非轉不可、刻不容緩的程度了。”賈康說道,“如果再靠舊的發展方式,再靠巨額投資和依賴出口拉動,再靠以高投入、高消耗、犧牲資源和環境來發展經濟,我國的經濟是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也不可能長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最新統計也印證了賈康的擔憂:2009年68家大中型鋼鐵企業“增產不增收”,產量同比增長11.27%,銷售收入卻同比下降10.14%,利潤下降33.62%。不調整結構,資源消耗大,利潤也難以為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迫在眉睫。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表面上是對增長速度的沖擊,實質上是對發展方式的沖擊,充分暴露了長期以來我國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第二產業帶動、增加物質資源消耗的傳統發展方式的脆弱性,從而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更加緊迫。”鄭新立指出了問題的本質。他認為,胡錦濤總書記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見實效”,就是明確要求各級黨和政府,見事早、行動快、積極應對,為我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增添推動力。
八點意見:指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歷史任務
總書記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重點工作提出八點意見。專家們認為,這八點意見深刻揭示了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豐富內涵。這也告訴我們,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必須通過堅定不移深化改革來推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分析道,八點意見涉及中國經濟的方方面面,勾畫出了中國經濟進一步深刻變革的架構。
他談到,長期以來,我們“重投資,輕消費”,導致內需不足,目前中國居民消費需求占整個GDP比重只有35%。要提高內需,靠投資,持續性不足;只有靠居民消費,才具有持續性。馮飛說,提高居民的消費水平,背后是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問題。一方面我們要通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來增加消費能力,另一方面要循序漸進地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消除居民的消費顧慮。
我國自主創新較弱,在國際產業分工中處于低端位置,中國的制造業平均增加值為26%,美國比我們高23個百分點,日本比我們高22個百分點。周天勇指出,我們絕大多數企業尚缺乏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這樣盡管銷售額很大,但獲利甚微。此外,由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國內投資只能集中投向鋼鐵、水泥、電解鋁、房地產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而電子信息、精密設備等技術、知識密集型行業主要靠外商投資或進口產品來滿足需要,使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遭遇到資源、環境越來越嚴重的制約。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要抓住機遇,加快推進自主創新,“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這無疑抓住了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核心和根本問題。
專家們注意到,現代服務業、農業、文化產業等不同的行業都在八點意見中明確了改革的方向。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場全面、深刻的變革將迅速在我國經濟領域全面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