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啟示錄
2010-03-19 17:11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養一頭種豬,國家給100元補助。銀行還給我們貸款。”去年至今,河北省灤平縣養豬專業戶李連生雖然遇到一些困難,但最終都順利化解,“國家應對金融危機的舉措實實在在,連我們一個小小的養殖場都能感受到。”
“應對金融危機的舉措實實在在”——這位普通養豬專業戶說出了無數人的心聲:2008年下半年以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從容應對,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信心、迎難而上,率先實現經濟形勢總體回升向好。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實踐進一步昭示,堅持一面旗幟,一條道路,一個理論體系,是中國戰勝各種風險挑戰、實現國家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根本保證
“8.7%”——
2010年1月2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09年中國GDP增速。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中國不但成功實現“保八”目標,而且增速超過預期,交出了一份令世界矚目的答卷。
時間回到2008年初秋,百年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來勢洶洶,掀起驚濤駭浪。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中國如何應對?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考驗著黨和政府是否具有足夠的執政能力,考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否具有足夠的優越性,考驗著我們堅持的一面旗幟、一條道路、一個理論體系能否有效戰勝各種風險挑戰。”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莊福齡說。
未雨綢繆、見微知著,方能審時度勢,決勝千里——2007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提出,密切關注國際局勢的發展變化,對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要及早制定預案,妥善應對,趨利避害。
200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對形勢作出判斷,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依然存在,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
“正是有了這樣的正確判斷,中國政府才能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全球大行動中率先出手。”莊福齡說。
從推出一攬子計劃到實施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從拉動經濟增長到不斷改善民生,從促進改革發展到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黨中央、國務院迅速反應、科學決策、果斷部署,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強大合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靈活高效的決策執行體系得到進一步展現。
越是緊急關頭,越能凝聚力量;越是危急時刻,越能形成合力——從工人到農民,從干部到群眾,從部門到企業,全國上下行動起來,全國人民團結一心,與時間賽跑,與危機較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在危機中進一步展現。
團結就是力量,合力帶來生機。中國企業放棄單打獨斗,選擇用合作的方式直面困局——溫州商會、江蘇省玩具商會等各地商會抱團出擊,變“貓冬”為“冬泳”。
從中央到地方,從企業“抱團取暖”,到出臺一系列區域規劃,全國一盤棋優勢在危機中進一步展現。
“中國的優勢是舉國體制。”中央黨校教授葉篤初表示,“舉全國之力”能夠最大程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力量,減少或消除消極因素。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實踐進一步昭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戰勝各種風險挑戰、保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途徑
全市實現生產總值增長13.2%,超出預期目標3.2個百分點;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增長30%——2009年,廣東惠州經濟呈現企穩回升、率先突圍的良好態勢。
“去年年初時,誰也不會想到會發展這么快。”惠州市市長李汝求說,“現在想想,之所以會這樣,就在于我們去年從投資、政策、創新、內銷、服務等5個方面下功夫,堅持走科學發展之路,努力建設‘惠民之州’,才走出了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
一場百年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問題突顯出來。面對危機的沖擊,中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應對挑戰中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取得了新的發展成就,也使科學發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歲寒尤應念民生。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關注民生。
2009年,從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開展試點到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將實現跨省轉移接續,國家有關民生的社會政策創新并不鮮見。
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政府正在著力建設的服務型政府,強調政府服務責任,增加公共服務支出,提供更多的社會公共品,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湖南省委黨校教授艾醫衛說,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黨和政府出臺的一系列便民惠民政策,匯集了全民族的凝聚力,增強了向心力。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工業的沖擊,表面上是對工業增速的沖擊,實質上是對發展方式的沖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盧中原說:“一定要抓住當前經濟周期的絕好時機,促進結構優化、淘汰落后、體制創新和技術進步。必須按科學發展觀要求,真正將保增長和調結構有機結合起來。”
“金融危機讓中國企業普遍接受嚴峻考驗之時,也給那些有競爭力的公司提供了一次特殊的戰略調整機遇。”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說。
只有科學發展,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實踐使中國認識到,當前既要注意解決突出問題又要注意增強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在應對挑戰中創造新的發展機遇,取得新的發展成就。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示,只有以更大的勇氣推進改革,掃清阻礙科學發展的體制障礙,才能推動中國經濟真正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實踐進一步昭示,堅持和平發展、和諧發展是戰勝各種風險挑戰、實現共同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國是國際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中國做不好,首先受影響的就是與中國有密切經濟關系的國家。”
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為危機應對這份“中國答卷”打出“90分”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說,在世界范圍內,亞洲經濟圈恢復最快,主要歸功于“中國因素”。
國際金融危機迅速蔓延,從局部發展到全球,從發達國家傳導到新興市場國家,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領域——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作為發展中大國,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和諧發展之路,在辦好自己的事情、不把麻煩留給別人的同時,大力倡導國際社會攜手應對,共克時艱,并且積極參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國際合作,積極推動世界經濟健康復蘇。
2008年11月16日,胡錦濤主席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峰會上說:“為了有效應對這場金融危機,世界各國應該增強信心、加強協調、密切合作。”
一次次國際會議,一次次重申鮮明的主張,表達攜手應對之意——中國的積極行動,極大提振了國際社會應對金融危機的信心,推動了國際體系變革進程,維護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歷史不會忘記,當國際金融危機席卷全球時,中國在自身面臨巨大困難和嚴峻挑戰的形勢下,以負責任的姿態,作出不懈努力——
在自身發展面臨巨大困難的情況下,中國保持了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積極參與國際金融公司貿易融資計劃,參與東亞區域外匯儲備庫建設;盡最大努力向有關國家提供支持和幫助,同有關國家和地區簽署了總額達6500億元人民幣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
一系列負責任的舉動,讓世界刮目相看。
走攜手應對、和平發展之路,有力地促進了地區和世界的發展穩定——據聯合國有關報告估計,去年中國對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的比重達到50%。
“中國正成為世界經濟的一支穩定力量。”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利克贊嘆。
走攜手應對、和平發展之路,也為中國贏得了更多的朋友,贏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金融危機爆發后,一些西方國家減少了對非洲的援助,中國卻與廣大非洲國家并肩合作,2009年中國援非規模比2006年增加1倍。
事實充分表明,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是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平世界的積極推動者。
事非經過不知難,攜手飛度萬重山——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實踐啟迪人們: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和諧發展的道路,將為中國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贏得更多的發展機遇。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實踐進一步昭示,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黨的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是戰勝各種風險挑戰、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政治保證
2009年9月,金秋時節,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在北京閉幕。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此時,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舉行在即;此時,也正值全球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關鍵時刻。
選擇這個時間點來研究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對于黨和國家工作全局具有怎樣的戰略意義?
中央黨校教授葉篤初認為,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之所以提出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既是自身發展的需要,又是適應新形勢下執政黨履行崇高使命的長遠大計。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作為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決策能力直接決定著中國的“國家能力”。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莊福齡表示,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就要進一步加強黨的建設,進一步發揮黨委領導核心作用、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面對國內繁重的工作任務和國際復雜的經濟環境,中國的決策者始終保持著清醒與冷靜,展現出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
百舸爭流千帆競,乘風破浪正遠航。“風暴”襲來,各級黨組織堅決貫徹中央部署,只爭朝夕,迅速行動。
與時代同發展,與人民共命運。在黨中央的號召、團結和帶領下,廣大黨員干部在應對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增長中團結奮斗,共克時艱。
在中央黨校,一年多來,包括縣委書記在內的各級領導干部先后在這里接受培訓、開展研討,學習內容之一就是如何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葉篤初說:“這極大保證了我國對危機的有效應對。這樣的努力,在世界上絕無僅有。”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面對危機,正是有了廣大黨員干部的真抓實干,黨的執政能力經受住了重大考驗,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得以迅速轉化為戰勝困難的信心、勇氣和力量。
“中國在金融危機中的良好表現,得益于有一個堅強成熟、善于駕馭復雜局面的中央領導集體,得益于深厚的執政資源和群眾基礎。”國務院參事室參事吳宗鑫說,“這是我們能夠應對金融危機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