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經濟長遠發展主動權——代表委員談加快調整產業結構
2010-03-18 17:25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科技創新不僅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強大武器,也是經濟持久繁榮的不竭動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自主創新是核心和關鍵。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著力突破帶動技術革命、促進產業振興的關鍵科技問題,突破提高健康水平、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問題,突破增強國際競爭力、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高技術問題。
“報告中的三個‘突破’,充分顯示出當前我國加快自主創新步伐的危機感與緊迫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龔惠興委員認為,嚴重制約我國企業發展和競爭力提高的關鍵,是一些重要領域的核心技術沒有突破,比如飛機發動機、電腦芯片技術等。因此,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當務之急,是集中優勢力量加大關鍵領域的科研投入,努力突破一批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的核心技術,取得國際標準話語權,為占據未來行業發展制高點夯實基礎。“我們必須堅定信心、持之以恒地攻關核心技術,要堅決杜絕科研活動中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
我國有大量傳統產業,對于經濟增長和提供就業崗位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毛蘊詩委員看來,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并不意味著要拋棄原有傳統產業,而是要利用高新技術促進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
以頗有代表性的中國鐵建為例。2009年,中國鐵建集團抓住國家基建處于高峰期的歷史機遇,加大科技創新力度,著力提高產業素質與效率,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新簽合同、營業收入和利潤增速等指標均創歷史新高。“轉變發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進步。近年來我國傳統施工產業規模迅速擴大,就與技術進步密不可分。”中國鐵建集團董事長李國瑞委員對此深有感觸。
繼微波爐、影碟機之后,空調成為中國企業戰勝在華外資品牌的第三類家電產品。對此,毛蘊詩委員認為,空調行業是我國產業整體升級的典范。“靠的就是多年的技術積累、制造能力和管理、營銷能力的提高。這也是技術后發國家企業升級的一種普遍選擇——從引進成熟技術消化吸收,到模仿創新,再到自主創新,最終實現產業升級。”
培育新興產業抓住變革機遇
在“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全球將進入空前的創新密集和產業振興時代。能否抓住新一輪發展機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對提升一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至關重要。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決定國家的未來,必須抓住機遇,明確重點,有所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成為各國走向經濟復興的選擇和重點,這將改變世界經濟增長的軌跡和舊有格局,而新能源技術革命無疑將是這次浪潮的重頭戲。”中建三局董事長熊德榮代表分析說。
的確,一些新興產業雖然剛剛起步,但已顯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據來自上海市的代表委員介紹,在上海世博會期間,物聯網技術將全面應用于公共交通系統,保障世博園區周邊的大流量交通順暢。
面對如此巨大的“蛋糕”,國內許多企業紛紛轉向把資金投入新能源領域,一些沒有核心技術、不具備生產資質的企業也在高額利潤的驅使下混雜其中,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也導致大批低端產品堆積,引發社會關于“新能源產能過剩”的質疑。
“唯其新,就更要走一條高標準、高起點、高層次的道路。”清華大學NGO研究所所長王名委員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出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劃,設立標準體系,嚴格準入制度,在督促企業對引進新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更要力爭在基礎研究、工藝裝備的技術標準等薄弱環節實現突破。
“加快傳統產業改造也有許多‘新’文章可做。”全國人大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克昌提出:“針對我國長期以煤炭為主要一次能源的國情,煤炭能源的潔凈、高效低碳化利用應成為我國近中期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的重要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