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的將不僅僅是軟件產業
2010-01-20 10:59 來源:濟南時報
去年12月10日舉行的“濟南市中國軟件名城創建試點工作簽約儀式暨動員大會”上,工信部、省政府和市政府聯合簽署了《部、省、市協同開展中國軟件名城創建工作備忘錄》,濟南由此成為繼南京后第二個“中國軟件名城”創建試點城市。
兩位來自軟件行業的政協委員,濟南軟件行業協會秘書長紀艷和山東泰華電訊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馬述杰直言,這將對濟南軟件行業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而且推動的不僅僅是一個軟件產業。
■為什么是濟南?
在紀艷看來,“濟南有自己的優勢”,特別是在工業軟件、嵌入式軟件等基礎軟件方面。同時,濟南有很多軟件名企、名人、名品,還有產業集群度非常高的齊魯軟件園。
數據顯示,2009年我市軟件服務業預計實現業務收入435億元,有經國家認定的軟件企業307家,軟件產品1858個,通過CMM/CMMI認證企業26家,7家軟件企業成功上市,7家企業入選全國軟件百強,浪潮、中創躋身全國軟件自主品牌十強,實力不俗。
“但從規模上看,國內不少城市要超過濟南,如大連等。”馬述杰補充說,濟南能成為“中國軟件名城”創建試點城市,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濟南軟件中絕大部分是自主創新的,而很多地方更強調外包,自己根本沒有核心技術。同時,濟南的軟件很多是針對傳統產業提升和推動社會發展的。
紀艷說,國家之所以推行“中國軟件名城”創建試點,目的之一就是調動地方政府發展軟件行業的積極性,發揚地方軟件特色。
■給濟南軟件業帶來什么?
紀艷認為,我市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軟件行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涉及資金、人才引進和培養等各個方面,此為“中國軟件名城”試點給濟南軟件行業帶來的推動力之一。
馬述杰認為,濟南成為“全國軟件名城”試點城市,還會改變一些部門的認識。“很多部門花幾十萬甚至數百萬采購硬件覺得值,但買軟件時總會問‘怎么這么貴’,不舍得花錢。事實上,沒有軟件,硬件就是一堆廢物。”
從另一個角度看,成為試點城市后,濟南等于得到了一個重要發展載體,有了更高的體系和標準。同時,濟南軟件因此也可以得到國家技術、人才、資金等很多方面的傾斜。紀艷和馬述杰都認為,更重要的是利于濟南軟件形成集群規模,有助于外地軟件企業進入濟南和本地企業走出去。“能成為試點城市,顯然說明這座城市的軟、硬件水平達到了一定的水平。”紀艷說,這對外地的企業形成吸引力,同時提高了濟南軟件和企業的知名度。
馬述杰認為,外地企業走進來,有利于更快形成產業集群規模,而產業集群效應則會對企業形成吸引力,二者良性互動。從企業的角度,馬述杰很看重集群效應,認為這一方面有利于人才的集中,另一方面,也使濟南的軟件行業更容易形成完善的產業鏈。
■軟件能給濟南帶來什么?
紀艷和馬述杰一致認為,長遠來看,濟南成為“中國軟件名城”創建試點城市,其影響會遠遠超出軟件行業本身。這是軟件行業的特性決定的。
紀艷介紹,2009年濟南軟件產業的增幅達33%左右。可以說,在金融危機這一背景下,發展依然強勁的軟件行業是一大亮點。僅從這方面看,濟南應該全力打造軟件行業,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優勢。但軟件行業對濟南經濟和社會的推動遠不止這些,還要看到軟件行業的倍增效應。
馬述杰也認為,軟件行業對傳統行業的提升、結構調整和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幾乎每個企業都在越來越多地利用包括軟件在內的信息技術,以提高效率、節能減排。
紀艷說,一個國際經驗數據就很有說服力。軟件產業對信息產業和整體經濟的貢獻為1:10:100,即1元錢的軟件產出可以帶動10塊錢的信息產業產出和100塊錢的其他相關產業產出。
以2008年的數據計算,濟南軟件產業平均每平方米研發用房產值超過10萬元,年人均產出高達70萬元,人均增加值16.18萬元,是全市從業人員人均增加值的2.3倍。從節能降耗上看,2008年濟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萬元GDP能耗1.10噸標煤,限額以上服務業能耗0.58噸標煤,而軟件服務業能耗僅為0.09噸標煤,約分別是工業和服務業的1/12和1/5。
(記者李松 殷玉國林江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