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發電氣:探路行業制高點
2009-12-17 10:48 來源:電氣中國
十月的上海,漸有秋意。
采訪地點在上海機電城大樓最高層,偌大的辦公室里,一張大氣的紫檀辦公桌,兩排書柜,三張簡潔而舒適的沙發,幾幅字畫,一杯清茶。
相比其他同行,眼前的上海中發電氣集團(以下簡稱“中發”)董事長陳鄧華的媒體曝光率很低。面對他,事先記者并沒有準備足夠多的采訪問題,原因是記者始終糾結于是要用大眾的評判標準規定出一個傳媒眼中的成功浙商,還是如身旁的這杯清茶般,細細品味與梳理眼前這個企業家的豐富歷程。最終,后者成為了我們此番交談的主題。“一個人一生中有自己的夢想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做企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也可以將這種困難看成一種樂趣,一種理想,一種信仰。就像同陌生人的相識,從事一個行業也是一種緣分。”眼前的陳鄧華似乎沉浸于這樣的幸福感中,沉著而淡定。
用有效模式突破“局限”
從創建到如今,中發走過了12年。
“12”,從長遠看來,或許僅僅是中發不斷成長與壯大歷程中的一個數字。12年來,中發從一個默默無聞的上海“浙企”發展成為集輸配電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物流貿易于一體,專業生產超高壓、高壓成套裝置,工業/電力自動化控制系統,精密模具制造等產業板塊的大型股份制公司,回首這段風雨兼程路,陳鄧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一路走來,艱難卻也快樂,但機遇對于每一個人而言,都是公平的,中發也是在時代機遇中瞄準國際一流技術,不斷追求卓越,通過不懈努力得以成長。”
誠如陳鄧華所言,這是一段快樂的旅程,而這種幸福感始于他對電氣行業的種種情結,也凸顯他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膽識、責任、勇氣與智慧。
1997年,帶著多年來從事電氣行業積累的豐富經驗和進行資本運作賺的“第一桶金”,陳鄧華與幾位樂清股東一起在上海開創了中發“元年”。創業初期,身處電氣行業激烈的市場競爭,同許多同行一樣,陳鄧華也面臨著難以名狀的尷尬處境,“企業為了一項技術,一個產品花費很多時間、資金去研發,大傷元氣,等產品研發成熟、市場恢復的時候,卻發現別人已經通過低成本的模仿戰略走到了前面。”那時,如何尋找一條適合中發這個新企業的大規模、跨越式發展的突圍之路,走出局限性,是陳鄧華思考最多的問題。
憑借著對電氣行業未來市場愿景及發展趨勢的把握,最終陳鄧華和他帶領的中發迅速用行動做出了最好的回答。1997年12月,中發兼并了上海水星機電設備廠,在這次被陳鄧華稱為“半收購”的合作中,中發得到了對方多年積累的技術基礎和人才隊伍,并在不久之后在浦東建立了占地面積60畝的中發工業園,用于生產中壓開關、斷路器、智能開關等產品,向產業高端進發。
首戰初告捷,陳鄧華乘勝追擊,在管理上力求突破。先后制訂了系統的管理、流程、制度、工藝標準等,加強人才引進、團隊建設和品牌宣傳推廣。目前中發已在上海擁有四大產業基地,即浦東中發科技園、浦東中發工業園、上海機電城和環球奧萊斯購物公園,以及浙江平湖中發電氣產業園和中發成功并購的三佳集團,擁有21家(合作)制造企業、600多家代理銷售公司和辦事處。2008年底,中發實現總資產37億元,總銷售額35億人民幣,即使在金融危機肆虐的2009年,仍保持銷售業績的持續增長。
如今,回首12年創業、立業之路,陳鄧華用坦然定格了那段艱難的日子,而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中發的未來上。“時代在發展,產業、政策也在不斷地提升、變化,這需要企業不斷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他說,“但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企業在不同的階段適用于不同的模式,如何最好、最快的調動團隊力量,實現企業又快,又好的發展,這就是中發目前所追求的模式。”
探路行業制高點
2007年11月,第一臺篆刻的“中發”銘牌的550kV超高壓設備下線,并用于內蒙古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場館特供線路電力輸送線路,彌補了上海乃至華東地區生產該項設備的空白。更甚者,近年來從我國航天發射場,到長江三峽、西氣東輸、秦山核電、大亞灣核電、浦東機場等等,一萬多項全國和省市級工程項目,都有中發提供的供電、變電設備。
業界一次次將驚羨、關注的目光聚焦到這匹輸配電領域的民營“黑馬”,而這恰恰是陳鄧華為了實現又快又好發展的又一布局。這次,他瞄準了國際先進電氣技術制高點,開始了他的“空降”之旅。
“高壓、超高壓是未來電氣行業發展方向,為了攻占這一領域,中發采取更加符合企業現狀及發展的整合戰略,將國際電氣企業的優勢和本土化優勢相結合,內外并舉做‘加法’,將資源進行需求化整合,并最終為我所用。”陳鄧華侃侃而談。
以“最優化整合”作為戰略基調,中發先后與日本AE帕瓦、日立高新株式會社合作,成立“中發依帕超高壓電器有限公司”,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集成創新,生產出110~550kV等級的超高壓輸配電設備;與法國施耐德公司展開合作,成為其在華東地區定點制造廠家,雙方在合作基礎上生產多個型號的新一代高低壓開關裝置;在自動化產品研發方面,中發攜手瑞士ABB,致力于為客戶提供更加先進、可靠、完美、經濟的解決方案……
用先進技術實現企業“軟著陸”后,陳鄧華更將“整合”之道擴展到更為廣闊的領域。今年5月,中發成功并購三佳集團,三佳集團旗下有上市公司三佳科技(上市代號:SH600520。)新組建的三佳集團將主要經營精密模具研發和制造、智能電網自動化、電力成套設備、半導體塑料封裝及設備的生產。
“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借助雙方技術、品牌、設備及市場網絡等各方優勢,再結合我們自身的人才優勢,在高壓及超高壓領域,中發才可以迅速的做大。”陳鄧華一招“借力打力”帶領中發逐步向產業高端進發。
陳鄧華說,他的下一步目標是將主業做強、做精。“在各企業之間形成產業的對接,完善企業自身的產業鏈條,這對于企業未來的生產工藝及產品質量都是有好處的。”作為電氣行業的“后起之秀”,陳鄧華和他帶領的中發成為了行業數一數二的“空降兵”——“別人做產業都是從下往上做,中發卻逆向而行,我們先抓住最為核心的技術,在‘下’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在‘上’實現技術的完善提升。就像爬山,別人已經爬到半山腰,甚至是頂峰,中發則通過整合之道實現了‘空降’。”陳鄧華不無幽默的說。
在這里,“空降”是形象的說辭,確切地說,應是“立足”行業制高點。但形象的比喻可以讓我們更深刻的感受到陳鄧華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作為一個企業家所應有的沉穩而不乏敏銳的經營思想和近乎與生帶來的營銷天賦。這是一個大營銷的時代,它不僅僅體現在企業的終端市場,它更體現在一個企業家在社會中的擔當角色,對所經營的整個行業的全局性把持,與企業上下和諧溝通在一起的才華和智慧。這一切,陳鄧華無疑是出色的典范。
企業家的百年品牌夢
在世界經濟邁步走向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全球經濟一體化逐步形成,產品技術含量、產品更新換代速度不斷提高、加速,企業傳統運營模式也因此歷經挑戰。對于中發,亦然。
翻開中發的立業版圖,面對市場競爭的烽煙迭起,專業化與多元化兩種戰略始終交織貫徹于中發的跨越式發展中,以專業化力拓電氣主業“深度”、以多元化擴展產業“寬度”,在中發,兩種戰略得到了和諧的統一,并逐步形成了立足于主業,以輔助主的產業格局。
記者所處的上海機電城是中發的第三個產業園區,也是中發的總部經濟園。占地面積116畝的上海機電城目前是上海市區最大的科技型機電產品集聚的直銷中心,長三角地區機電產品采購中心和聯合國定點采購中心,200多家商務辦公企業總部和3000多家機電廠商及營銷中心匯集于此。 “這不僅僅是一個租賃的服務,更加重要的是提供一個最為有效的平臺,實現產業的集中效應,也為中發掌握行業趨勢與市場最新動向提供了渠道。”陳道華說道。
“中發要做成集超高壓和特高壓、組合開關、變壓器、電力自動化控制系為一體的‘大局’,這并不容易,除了對于品牌和企業文化、產品質量等有嚴格的要求之外,所需要的投入也是巨大的。”他說,“中發這支空降兵是被直升機送上去的,而其他副業,如中發旗下涉足的服務業、污水處理項目等項目在收到良好社會和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為中發在電氣行業的‘扶搖直上’提供了最為有利的支撐。”
采訪中,陳鄧華偶爾望向窗外,目光相觸時,他的眼里盡是釋然。如今的他,喜歡品茶,喜歡在閑暇之余飽讀中國歷史,他說二者可以讓他更加平和,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而這種平和更像是韜光養晦、以寧靜而致遠。“三四層股東層面使下屬公司都具有自己的獨立性,對于管理者而言,一定要強化團隊意識,企業的發展需要與時俱進,而管理者的職位要與時俱‘退’。”
作為上海市政協委員,陳鄧華積極為電氣行業的良性、健康發展積極奔走的同時,還帶領中發積極援助地震災區人民重建家園,為四川都江堰災區兒童捐資助學,為上海、浙江等地的500多名兒童支付了從小學到高中的全部學費。2001年以來,陳鄧華頭上的“光環”也日漸增多,中國優秀民營科技企業家、全國機械工業優秀企業家、上海市創建卓越品牌特備貢獻獎、改革開放三十年30位杰出浙商……
對于這些,陳鄧華是淡然的,他似乎更多的將這看成為社會一分子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如果一個人一切向‘錢’看,那么他頂多可以叫‘老板’,不能稱之為是‘企業家’。 做產業、做品牌,有責任才可以做好企業,而企業灌輸給員工的核心價值也應該是責任感,只有這樣企業才能持續的發展,也只有這樣做企業才能其樂無窮。” 談及未來對于企業的期許他說,“最大的愿望,就是中發成為民族的世界品牌,在一百年后,依然為全球用戶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