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家:建設者的創新與飛躍
2009-11-19 17:19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采訪深圳研祥集團的董事長陳志列時,他很樂意為記者首先普及科普知識:“美國計算機協會將計算機分為三種水平:家用計算機、工業計算機、軍用計算機,其中工業計算機和軍用計算機為特種計算機。它們以溫度作為區分標識:家用計算機的工作溫度為0℃到45℃,工業計算機的工作溫度是-40℃到85℃,軍用計算機則為-70℃到150℃?!痹谌蛴嬎銠C行業中,凡做普通計算機的都不做特種計算機。換言之,陳志列帶領的研祥集團是“特種兵”,專門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70℃的極地,在10000米深的海溝,甚至遙遠太空運行的飛船,都有研祥“特種兵”的印跡。研祥特種計算機不僅突破環境極限,更是打破西方在中國特種計算機領域的壟斷地位;而陳志列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特種計算機行業的創始人”。
創新開啟“中國創造”之門
1991年,陳志列來到深圳工作,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他是被“借調”到與公司合作的臺灣企業在深圳的分公司。
獨自來到深圳的陳志列自己租了一間簡陋的農民房住了下來,開始了艱難的打拼。一年多下來,一米八幾的大漢被工作累得不足130斤。
就這樣,一個人在深圳堅持了一年多的時間,有一天,陳志列終于病倒了。
在病床上,陳志列開始對自己的未來進行深刻的反思:臺灣企業待遇雖好,但是對于個人發展卻有著太多的限制。經過這幾年對用戶的接觸,他已經熟悉了特種計算機行業的市場狀況。多年的市場打拼雖然為他解決了溫飽,但對于國內的工控用戶而言始終無法解決受制于人的現狀。
“實際上,海外的很多產品進入中國時,他們對中國的市場并不了解,很多技術參數、使用的環境,甚至要設計一款什么樣的產品更能符合中國用戶 的需求,還是中國人告訴外商的;既然如此,那么為什么我們就不能創造出自己的品牌?”陳志列在喃喃自語中不斷地反問自己。
病愈后,陳志列大膽地做出了決定:自主創業!
1993年,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誕生。
做企業當然是要賺錢了,因為生存是首要問題,更何況還要養幾十口人,但錢怎么賺?技術出身的陳志列,當然很清楚產品研發意味著什么,所以研祥一開始的定位就是要創新。他說,既然要自己創業就是要創造出和別人不一樣的產品,只有做完全創新的東西才有可能超越別人,才可能打破壟斷,只有打自己的品牌,才能征服客戶,才能打開市場,改變市場格局,獲得高額利潤。
陳志列舉例說:“比如,研祥有很多全球首推的自主研發產品,當我們在市場推出的時候,全球這個行業都沒有推出這種產品,因為沒有可比性,那我們就擁有自主定價權,就是說,我們想讓它賣多少錢就賣多少錢,這種定價權讓我們獲得了很好的利潤?!?/P>
對于陳志列來說,他并不否認最初走自主創新道路的動力:一是生存壓力;二是深圳改革開放的熱潮影響了他;三是不愿意受制于人;四是他看到了特種計算機在國內市場的空白。
除此之外,讓陳志列堅持自主創新的另一個原因是: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有一年,他去德國參加一個展覽會,由于要布置會場,他到當地的商店買一把錘子。德國女售貨員問他要買本國產品還是進口產品,陳志列說:“沒有關系,只要質量好就行!”如果是在國內,售貨員肯定會介紹別人買進口的,可是,這位長著一雙深邃的藍眼睛的德國女子卻對他們說:“進口的不好,貴而且質量不能保證,國產的就很好,不但價錢實惠而且質量也非常好!”
這位德國售貨員的話語,深深地刺激了陳志列:“國內公眾對進口產品的崇拜幾乎達到了迷信的程度,進口的東西很容易就能贏得人們的信任,而對國 產的品牌卻極其不信任?!?/P>
他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國有企業本身的管理和技術還不夠成熟,品牌和消費者之間還沒有建立起一種情感的紐帶。所以,他暗下決心,要把研祥的產品打造成為中國特種計算機的第一品牌,讓民族科技走出世界,讓國人為之驕傲!讓創新開啟“中國創造”之門。
創新成為企業生命的源泉
陳志列認為,中國的民營企業之所以如此自覺地走自主創新的道路,是因為它的機制所決定的,不創新就得死。而民營企業一旦倒下,就會再也爬不起來,生還的機會幾乎是“零”。因此,唯創新才是企業的生命線。
據了解,中國的企業平均大概將銷售額的1.6%投入研發,而民營企業將銷售額投入到研發中的數據是2.4%,目前,研祥已經將銷售額的11%左右投入到了研發中;每個研發產品達到了銷售量的40%。這個比例不僅是在中國,就是在國際上也是名列前茅的。作為靠自主創新在市場上生存的企業,研祥嘗到了很多甜頭。
深圳地鐵一期的時候,因為地下潮濕,好多設備都是裸露的,用研祥和外國品牌的產品各一半。但許多專家認為,用國外品牌怎么也比用研祥可靠。結果一期運行,如果有10次故障,9次是外國品牌出的。于是,深圳地鐵二期開始至今到四期就全部采用研祥產品了。
對此,陳志列絲毫不掩飾自己的成就感:這不是靠攻關就能獲得的市場份額,而是靠產品的質量來贏得。他說,掙錢掙到一定程度已沒什么成就感了。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習慣了追趕西方國家的步伐,太多技術領域都是人家領先,作為民營企業,如果追上并且超越了,就會感到很大的成就感和榮譽感,這是精神的層面。而在中國的民營企業家中靠這種精神支撐著企業走自主創新道路的則不計其數。
目前,研祥已斥資10億元建設特種計算機生產/中試基地,專門進行特種計算機的研發生產,建成后將帶來數十倍的產值。
如果一個企業嘗到了自主創新的甜頭,而且習慣用品牌來征服市場的話,那么他們會把更多的銷售收入投入到研發中,而且更會把自主創新視為企業的生命線。
“非經典管理”激活創新潛能
從研祥2009年第一季度的財務報表上來看,研祥集團收入約15.63億元;同比2008年同期增長151%。對于身處在國際金融風暴肆虐之下的珠三角地區,尤其是民營高科技企業而言,150%以上的增長絕對可以算作“逆市飄紅”,溫家寶、李長春、賀國強、路甬祥、萬鋼等領導人先后去視察調研,眾多同行、媒體紛紛取經。是什么不斷為研祥的發展注入活力?研祥的管理創新——“非經典管理”格外引人注目。
那么,何謂“非經典管理”?陳志列介紹說,也就是研祥文化的簡單概括,它包括了:追求實用主義、淡化級別、即時罰款和永無止境的追求效率四個主要方面。
在研祥科技大廈15層以上的每個樓層的前臺,都有一面朱紅色的背景墻。與眾不同的是這面墻上整齊的排列著很多正方形的小坑,里面好像可以放進什么東西似的,但都是空的,好像是在等待著人們來把它填滿。
2007年8月8日,“紅墻”的秘密終于被揭開。研祥集團首屆“風云人物”評選在這一天揭曉,為了表彰15年來 勤勤懇懇奮斗在工作前線的優秀員工,無論高級管理人員,還是基層員工,無論是在職人員還是離退休的元老,都在此評選范圍之內。
在首次揭曉的16名“研祥風云人物”中,每個人除了獲得鮮花、證書以外,還像電影明星一樣走過一條長長的紅地毯,接受公司全體同事的祝福。公司還給每名“風云人物”篆刻了一枚大大的壽山石質印章,嵌入了大廈20層的紅色背景墻上,而這面墻也因此得名“研祥風云人物榜”。
首屆風云人物獲得者劉毅感慨地說:“研祥是我來深圳第一份工作,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份工作。我非常慶幸選擇了研祥,我為自己能在十幾年來同研祥風雨同舟一起發展而自豪,我要感謝研祥為我的職業生涯提供了成長的舞臺,事實證明我當初選擇研祥是正確的、值得的?!?/P>
如今的研祥“風云人物榜”已經嵌入了40多枚印章,每個印章代表一名為研祥做出突出貢獻的員工,每一個印章也都鐫刻在所有員工的心中。
每當研祥人走過這面墻時,都會在內心中激勵著自己——“我一定要在研祥干出點名堂,讓自己的名字也刻在研祥的紅墻上!”對于企業來說,自主創新當然重要。但創新的根本在于人。企業的興衰,最離不開的是凝聚人心。研祥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形勢下依舊保持高速增長,靠的就是上下齊心鑄起的銅墻鐵壁。
在研祥科技大廈里,不僅有全市一流的影劇院、福利上佳的員工食堂,還有一個裝飾如夢似幻的“吹吧”?!按蛋伞钡挠猛?,顧名思義,就是讓員工海闊天空“神吹亂聊”。無數的創意、“點子”,其實就是在完全放松的“神聊”中涌現。
在研祥還有一種不同于一般企業的做法,同事之間必須稱名道姓,不得以“某總”、“某經理”來稱呼。陳志列說,這是為了更好的提高溝通效率,增強工作合作而采取的“淡化級別”,使員工能夠平等和諧的投入到工作中來,越過了工作之外的溝通屏障。
正是這種“非經典”的企業管理方法創造了研祥公司的“無邊界”文化。研祥公司為全體員工建立了一個快速、高效、透明的信息化平臺,使得幾乎所有的員工都能夠全方面的了解公司的戰略決策、財務信息、產品技術等等,使員工始終能夠以主人翁的熱情投入工作。
創新——我們別無選擇
2008年11月14日,新奧集團的1200多個干部郵箱里,收到了一封署名董事局主席王玉鎖的8000字長信。
信的標題是,《除了偉大的創業我們別無選擇》。
“這是我加入新奧以來,看到王主席第一次寫這么長的一篇文章。”一位員工對記者說。
而新奧的很多人對這封信的印象是,“非常真摯、深刻,且極其震撼?!?
從河北霸州起步的王玉鎖,曾帶領新奧集團,突破了被人們看作是被國字號企業壟斷的城市燃氣和管道燃氣這一禁區,躍居為全國最大的民營能源企業。
但他已看到,如果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會阻力重重。因此他在信里,號召新奧人準備好“二次創業”,并描繪了他“欲造清潔能源王國”的藍圖——催生煤基清潔能源產業、光伏能源產業、生物質能產業,打通能源生產、轉化、儲運和應用的產業鏈條。
不同于新奧之前憑借燃氣分銷、能源裝備及液化氣為主要利潤來源的定位,“二次創業”圍繞著的都是新的、可替代性的能源技術,用7年左右的時間,使得整個新奧集團2012年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王玉鎖直言:“在這個時代大變革的環境中,我們辛辛苦苦贏得的競爭優勢只是暫時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脆弱的;新奧必須走出一條全新的道路。”
[page_break]
突破不可能的技術之變
早在2003年9月熏王玉鎖就下決心涉足能源化工產業。
就在這一年,王玉鎖遇到了原ABB首席科學家甘中學博士。在去往另外一家企業考察途中,甘中學被熱情地“騙”到新奧做客,于是,王玉鎖首次向他講述了自己關于煤的夢想:“世界上污染最厲害的是煤,要是能把煤改變成清潔能源那該多好?!本瓦@樣,甘中學也被王玉鎖的夢想所打動,成為了新奧集團的首席科學家,與王玉鎖一道干起了“堂吉訶德式”的“傻事”。
2005年,新奧決策上馬煤化工項目,請了國內一些專家來再次論證項目的可行性。然而,與會專家給王玉鎖潑了一盆“涼水”:——煤根本沒法清潔利用。專家給王玉鎖畫了一張煤化工的生產圖,解釋道:“整個生產環節上,這里 清潔了,那里就會不清潔,所以結論就是無解?!?
“這怎么就會無解呢?” 王玉鎖反問:“煤排放的不就是氮、硫還有二氧化碳嗎?不就是這些物質嗎?”
為了實現“煤”的夢想,突破不可能的技術之變,王玉鎖想到了人才濟濟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
2007年1月,新奧集團投資2億多元組建烏蘭察布新奧氣化采煤技術有限公司熏與中國礦業大學共同開展“無井式煤炭地下氣化試驗項目”研究。
同年10月24日,我國首套日產15萬方煤氣的無井式煤炭地下氣化試驗系統和生產系統一次點火成功。到目前為止,項目實現了低熱值煤氣示范性發電,至今500KW發電機一直穩定運行,每月發電量約11萬度。
在烏蘭察布煤炭地下氣化試驗項目實施過程中,新奧集團成功地走出了一條產學研相結合的路子。
2009年7月16日,河北新奧集團與中科院清潔能源技術發展中心簽訂能源科技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共同籌建清潔能源研發中心。
而在此之前,雙方已經在燃料電池汽車項目、高效燃燒技術等項目上開展合作,并申請到了國家“863”計劃項目。
之后,新奧集團又與同濟大學進一步簽署了成立“清潔能源聯合研究所”合作協議。此次合作將采用產學研結合的模式,在人才培養、新能源開發利用、能源機械與關鍵零部件開發等相關領域展開全面合作,提升新能源開發利用領域自主研發實力以及科技轉化率。
按照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新奧先 后與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等單位建立了廣泛的戰略聯盟,使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不再束之高閣。
除了與科研院所建立戰略聯盟外,新奧還建立了自己的科研隊伍,重點實驗室以及博士后流動站,為新奧的技術創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近日,經科技部批準,新奧集團成為國家首批“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2009年7月17日,美國能源部長、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來到新奧集團。參觀完新奧光伏能源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在煤基能源生產“零排放”技術試驗中心,朱棣文做了長時間的停留。在這里,他凝神聽取了“零排放”的整個系統思路和路徑,并表示希望得到相關詳盡數據,“帶回美國,好好研究”。
據王玉鎖介紹,煤炭的清潔利用,是新奧最核心的技術攻關項目,它尤其對“多煤貧油少氣”的中國意義重大。在新奧,煤這個既推動了人類工業化進程、又釋放溫室氣體、讓人又愛又恨的家伙,已經可以被轉化為清潔的合成天然氣,在不久的將來可以實現產業化生產。
據了解,目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平均僅為20%,實現產業化的不足5%,專利技術的交易率也只有5%,遠遠低于發達國家。而新奧走出的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形成的技術創新聯盟,使高科技成果的迅速轉化成為現實。
讓好政策助力企業創新
據科技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底,全國民營科技企業數量已達162337家,從業人員1588萬人,技工貿 總收入、增加值、上繳稅金、實現利潤和創匯分別達到98642億元、20959億元、4870億元、5843億元和2867億美元。
全國工商聯的調研報告顯示:
——在國家確定的首批103家創新型試點企業中,民營科技企業有77家,占75%。
——民營科技企業已經成為各地高新技術開發區的主力軍。全國53個國家級高新區中,民營科技企業占企業總數的70%以上。
——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取得了重大進步。2000年至2005年期間,民營科技企業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5項,二等獎115項。
——民營企業成為地方政府科技規劃實施的重要主體。在蘇州,60%以上的省級以上的科技攻關項目由民營科技企業承擔;在上海,到2005年底全市經認定的高新技術轉化成果中70%被民營科技企業獲得。
——民營中小企業已成為自主創新的中堅力量,提供了全國約66%的專利發明、74%以上的技術創新、82%以上的新產品開發。
國內外的創新實踐充分表明,企業是技術創新、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的主體,民營企業更是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不僅取決于大企業的科技實力,而更主要是取決于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培育能力。因此,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充分發揮包括民營科技企業在內的各類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營造適于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和壯大的更為優越的政策環境和條件。只有這樣才可能涌現出更多的研祥和新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