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26次南極考察將繼續訓練“科考機器人”
2009-10-12 10:07 來源:新華網
在氣候惡劣的南極訓練"科考機器人"作為人類的"替身",是不少國家目前都在競相研究的一個有趣課題。在我國即將開展的第26次南極考察期間,我國科考隊員也將繼續訓練和完善自主研制的"科考機器人"。
據悉,接受訓練的這個"低空飛行機器人"曾經在我國第24 次南極考察期間首次在南極進行過現場實驗,結果發現這個機器人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極地多冰山、地形多起伏,需要飛行機器人擁有更好的自主飛行穩定性和可靠性;內陸科考對飛行機器人也有很強的應用需求,但飛行機器人采用的動力系統只能適應南極海冰周邊環境。
針對這些問題,我國科研人員對"低空飛行機器人"進行了改進和完善。在今年的第26次南極考察期間,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謝成蔭和曾慶儒兩名考察隊員將攜帶"低空飛行機器人",再次在南極開展現場實驗考察。
據了解,本次實驗內容將包括訓練"低空飛行機器人"的自主飛行技術,實現超低空、長航程、定高飛行,以及在惡劣環境下的程控輔助起飛降落、高精度的航跡跟蹤和航位推算能力;同時還將利用"低空飛行機器人"搭載紅外溫度測量儀、數據記錄儀、照相機等設備,研究中山站海域海冰的空間分布及表面溫度特征,配合氣象和天文觀測資料,為氣—冰-海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高質量的素材。
據悉,接受訓練的這個"低空飛行機器人"曾經在我國第24 次南極考察期間首次在南極進行過現場實驗,結果發現這個機器人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極地多冰山、地形多起伏,需要飛行機器人擁有更好的自主飛行穩定性和可靠性;內陸科考對飛行機器人也有很強的應用需求,但飛行機器人采用的動力系統只能適應南極海冰周邊環境。
針對這些問題,我國科研人員對"低空飛行機器人"進行了改進和完善。在今年的第26次南極考察期間,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謝成蔭和曾慶儒兩名考察隊員將攜帶"低空飛行機器人",再次在南極開展現場實驗考察。
據了解,本次實驗內容將包括訓練"低空飛行機器人"的自主飛行技術,實現超低空、長航程、定高飛行,以及在惡劣環境下的程控輔助起飛降落、高精度的航跡跟蹤和航位推算能力;同時還將利用"低空飛行機器人"搭載紅外溫度測量儀、數據記錄儀、照相機等設備,研究中山站海域海冰的空間分布及表面溫度特征,配合氣象和天文觀測資料,為氣—冰-海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高質量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