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烈初:務實的半個電工人
2009-10-10 14:44 來源:《電氣中國》
編者語: “嚴格意義上講,我只能算是半個電工人。對于電工行業我是很偏愛的。但一直以來,我對電工行業都追求一種更全面、更客觀、更理性的偏愛。”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沈烈初恭而安、威而不猛。
質量為本
沈烈初1955年畢業于清華大學機械系。1960年獲民主德國德累斯頓高等工業學校工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歷任第一機械工業部機床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沈陽第三機床廠副總工程師、副廠長,第一機械工業部機床部機床局副處長、科技司副司長,機械工業部副部長。
因此,沈烈初總自我調侃是半個電工人。
然而,這半個電工人卻時時刻刻把產品質量放在工作首位。
30年前,“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百廢待興,機械工業的產品質量遭到嚴重破壞,事故不斷發生。為了迅速提高產品質量,當時一機部的領導果斷決策,從日本引進了全面質量管理,培養了一批推行全面質量管理的骨干,從此機械工業走上了一條標本兼治,提高產品質量的道路。
機械產品的特點是使用壽命長,技術含量高,為各行業提供裝備,為廣大群眾提供日用消費類的機電產品。
“從一定意義上講,機械產品水平的高低、質量的好壞,決定著用戶使用工藝的水平與經濟效益。日用消費類機電產品的優劣,決定著廣大人民的生活質量。機械產品是由千百種零件,經過企業全體工人完成千百道工序制造裝配完成的。因此,每一個零件,特別是關鍵零件,每一道工序,特別是關鍵工序都對產品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謂‘木桶效應’就是說明這個道理。”沈烈初如是說。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區域經濟更加緊密,產業分工不斷深入進行,企業間兼并重組非常活躍,中國經濟逐漸融入全球經濟中去,很多中國機械企業進入全球產業鏈,并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加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非關稅壁壘加強,環保及安全標準要求越來越高,科學技術迅猛發展,高新技術不斷出現與加速發展等因素,國內外用戶對機電產品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
“符合產品技術標準已不是企業惟一追求的質量目標,而滿足用戶的需要,采用國際先進標準,并留有余地應該是我們的目標。因而全面質量管理不僅要繼承,而且要發展,更要創新,特別要結合實際進行創新。”沈烈初告訴記者,“30年來,各發達國家出現了不少提高產品質量的新理念、新方法,要融合到現代的全面質量管理觀念中,如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它涵蓋了全面質量管理的大部分內容;QC小組及質量信得過班組,是全面質量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6西格瑪管理、卓越績效模式、可靠性工程等都是包含在現代全面質量管理的范疇中。這些都要求各企業自己去實踐、去創新。”
在位時,沈烈初每年至少要考察200多家企業。雖然身體狀況欠佳,但現在他還是堅持每年要到一些企業走走看看。他說這樣才有發言權。
沈烈初告訴記者:“很多企業堅持以質量為本,效果非常顯著。”
沈烈初到寧波理工檢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考察,見到他們提供變壓器用油的在線測量成套裝置,不僅其強電、弱電、機械、液壓元器件使用世界上最好的產品,而且生產的成套裝置要進行老化、震動、超負荷試驗,冷熱沖擊試驗等嚴格測試,并把安裝在用戶的產品用網絡GPRS技術與寧波理工公司的技術中心聯系起來,目前該廠生產并在用戶處使用的800套裝置都在技術中心實行24小時監控,包括在德國的一套裝置也納入可以遙測監控系統中。去年華北某地一個新建的變電站中的110千伏變壓器,在寧波理工技術中心監控站發現了問題,他們通知用戶,用戶還不相信,后派人至該變電站查看,發現該變壓器確實出現了問題,用戶十分驚奇,也十分感謝。同時寧波理工出售給用戶的裝置負責免費升級換代。
“很是令人振奮啊!”沈烈初感慨萬千,“我們的全面質量管理要創新,要適應時代的要求,要適應市場競爭的要求。雖然我們的產品質量近年來有很大提高,但總體上講,大多數企業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相差很遠,絕不能自滿。特別是當前處在能源、原材料價格飆升,企業將面臨新一輪的洗牌,這些必然會對機電產品質量有所影響,企業任重而道遠。”
可靠性亟需重視
可靠性管理,這支突起的“異軍”如今成為了我國許多機械企業的“特戰隊”。從產品的設計開始,可靠性一馬當先、領銜“主演”;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可靠性貫徹前后、責無旁貸;當產品投入使用后,可靠性跟蹤出擊、隨時糾錯。
對任何一家先進企業來說,提高產品可靠性及提高用戶的滿意度是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的奮斗目標。生產的目的就是為了用戶能創造價值,沒有使用價值就沒有價值或價值不高。用戶創造的價值與效益應該遠遠高于產品本身,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
沈烈初認為,用戶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產品可靠性好,用戶滿意度就能提高,反過來用戶服務好也能提高產品的使用可靠性,這是辨證關系。
他舉了幾個例子。上世紀70年代末,提供給舞陽鋼廠的厚板軋機因一個中間繼電器出故障,造成全線停機,鋼包吊在空中不能動,導致鋼水溢出,造成重大事故。某廠出口的195柴油機因一個密封圈漏油,數千臺整機全部退貨。
沈烈初用行動踐約他的認知。上世紀80年代,輸變電產品差強人意,這是不爭的事實。電廠告狀是常事,沈烈初動不動就被國務院領導召見。
“一堆廢鐵”是當時電力部門對輸變電設備的評價。沈烈初當然很不服氣。
“每次出現問題,我都到現場組織開現場會。首先我承認問題,接下來馬上檢修。回來后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是我們的責任我們勇于承擔,如果是用戶的使用不當造成的事故,我們也是據理力爭的。”
于是,碼頭、礦山、礦井留下了沈烈初的身影。早在上世紀80年代,“海歸”沈烈初就對輸變電產品實行了“召回”。
“有一次,我到了3000米深的礦井,一直走了3個小時才到達事故現場。”回憶起那段歲月,沈烈初有些激動,“作為當時最年輕的部長,我是有責任這么做的!良好的服務除了要進行售前、售中、售后服務,更要創新服務的理念,建立親情化服務、個性化服務,超過用戶對服務的預期,使用戶用最少的投入創造最大的效益,樹立‘用戶賺錢了,制造才能賺錢’的新理念,這是提高用戶滿意度最重要的途徑。”
沈烈初指出,“全壽命質量”與“壽命期內終身服務”兩個概念都與可靠性有密切關系,是可靠性概念的延伸,是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與跨國公司競爭的要求。從總體上看,提高可靠性還沒有引起各方面的重視,由于可靠性工作比較復雜,需要長期積累經驗教訓,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導致降低產品可靠性的問題。
“可靠性工程作為一個由設計、制造、使用、維修、配套件多方面組成的龐大系統工程,讓不少企業產生了畏難情緒,不知道怎樣下手,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過,盡管提高可靠性難度較大,但必須解決。”沈烈初態度堅決。
近期,沈烈初到一些企業實地考察,頗受啟發:“北京法那克,中日合資企業,它是一個用SKD裝配生產數控系統的工廠,年生產三四萬臺,它承諾在產品壽命期內終身保修。目前國內擁有使用法那克系統(包括原裝進口)的機床超過16萬臺,它包含了使用期的各個階段。每個月要測量其故障率,故障率大體保持在0.08%~0.12%,并在24小時及時修理。法那克公司創業者老稻葉先生已超過80高齡,他特別注重產品的可靠性數據,并分析原因,及時改進,這是法那克系統高可靠性的根本原因所在。再看我們國產數控系統,近年來雖然有很大進步,但可靠性尚差,不少廠家連自己生產的系統可靠性的數據都沒有,怎樣能使用戶信任呢?”
沈烈初說工程控制論和系統控制論是自己的方法論。于是,他強調:“要用順向思維及逆向思維兩個方向提高產品的可靠性。所謂順向思維,即在大量故障及失效分析的數據基礎上搞可靠性設計。嚴格制造,嚴格按采購規范采購外購件,嚴格工藝,嚴格安裝調試,嚴格培訓用戶,使用戶正確使用制造商提供的產品,并及時發現故障,發生故障時要嚴格檢查,分析原因反饋到制造廠及用戶。所謂逆向思維,即對制造廠出廠試驗,特別是用戶使用過程中出現的故障或失效,要嚴格進行分析找尋原因,進行統計,把主要失效原因反饋到制造廠,建立數據庫,為改進設計、工藝、配套件采購、使用方法等提供根據。”
優勝而不是劣汰
從提出可靠性概念到開展可靠性工作,20多年的光陰,沈烈初等老一輩機械人早已是青絲變白發他們。為此貢獻了多少心血,無人知曉。但是,讓業內人士有目共睹的是,可靠性正夜以繼日地邁步走進越來越多的機械行業企業中去。
2009年,在促進國民經濟運行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不斷增多的形勢下,電工行業總體經濟形勢有望企穩回升。但是,金融危機的滯后影響短期內不可能完全消除,其諸多困難和問題仍將對行業發展帶來嚴峻挑戰。
在新的歷史時期企業如何發展?作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之一,質量與服務如何進一步提高?
沈烈初思維清晰:“我們的企業所有制不同,規模大小不同,產品不同,發展階段也不同,因此企業的發展戰略也就不同,質量發展提高的目標也應該不完全一樣。但是有一些是共同點。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體,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因而也就成為創新的主體,提高質量的主體,產業化的主體,也就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主體。因此,必須建立‘創新型’企業,‘節約型’企業,‘環境友好型’企業,這是企業發展的希望,也是企業對社會、國家和人民承擔的歷史責任。”
“機械企業是以產品為社會服務、為用戶服務的,特別是裝備類產品,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用戶的產品質量、經濟效益和用戶的競爭力。在我國,資源十分短缺,能源、資源消耗極大,結構不合理,環境惡化繼續在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中,犧牲了環境,犧牲了過大消耗的資源而換得的經濟發展,今后要花更大的代價才能扭轉這個趨勢。”
“部分機電產品對環境產生不少污染,過去并不被人們所重視,如動力機械、鍋爐的排放污染,電子電器產生的電磁輻射,某些產品的噪聲污染,很多產品內含有有毒物質,如鎘、汞、鉛、六價鉻等。”沈烈初告訴記者,“某些機電產品是耗能大戶,如風機、水泵、內燃機、電機、爐窯等。提高能源利用率,節能降耗,這是我們機電產品面臨的重大課題。這不僅節約資源,同時也還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
沈烈初態度鮮明:“提高產品質量是社會最大的節約。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提高產品的安全性、可靠性,提高設備的利用系數,為用戶與社會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一臺頂二臺使用,這難道不是最大的節約嗎?”
現在金融危機還在蔓延,到底什么時候觸底還不知道。因此我們處在大動蕩、大變局的階段,企業優勝劣汰。
“工業是來不得半點虛假的,要耐得住寂寞。電工行業在機械行業是創新做的最好的一個行業。只有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上占住高端產品,才能不被淘汰。一個產品的性價比是很重要的,只有性價比合適才能和國外產品進行競爭。在這個大變局的時代里,我們優勝,而不是被劣汰。”沈烈初信心滿滿,對電工行業的偏愛更是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