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在科學發展的跑道上騰飛
2009-09-28 10:44 來源:湘潭國家高新區辦公室
偉人故里的湘潭大地,充滿著無窮無盡的生機、靈氣。每當社會發展到某一重要時期,這里都會蹦出不凡的事物,給世人以驚喜和鼓舞。
今年3月18日,經國務院批準,湘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晉升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全國第55個“國家級”高新區。這是自1992年國家基本停止審批申報國家級高新區以來首次經過多輪嚴格評審批準的。湘潭高新區實踐科學發展觀結出了豐碩果實,她的晉級是湘潭人民給國慶60周年獻上的一份豐厚的禮物!
緊扣“趨勢”,打造“優勢”
經濟發展中的一條重要規律,就是“優勢”必須與發展的“趨勢”緊密結合。這里的“優勢”,是指過去在人、財、物、技術等方面的積累;“趨勢”,是指引領未來的發展潮流。兩者結合,就將相得益彰,否則,優勢將因脫離趨勢而發揮不了作用甚至漸漸消失?;仡櫹嫣陡咝聟^的發展軌跡,無一不是緊扣發展趨勢,結合原有的優勢,打造新的更為強大的優勢,實現趕超跨越的結果。
——高瞻遠矚把準“優勢”、“趨勢”。剛剛進入新世紀時,曾有人提出過這樣的問題:既然當時沒有趕上進入“國家隊”的“班車”,國家又多年停止了國家級高新區的審批,湘潭高新區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但湘潭市委、市政府態度非常堅決:時任市長、現任市委書記彭憲法同志明確地說,湘潭市有著機電制造業的傳統優勢,有著科教資源優勢,這些優勢只有與經濟發展的趨勢結合,才能發揮作用。高新技術產業的開發,是實現這種結合的最有效途徑。湘潭高新區不但要堅持辦下去,而且要加強,要在優勢和趨勢的結合上下功夫,以此引領湘潭市的經濟發展。從此,實現當地優勢與經濟發展趨勢的結合,成了湘潭人民的一個共同話題,更成了湘潭高新區實現科學發展的一項最根本的原則。
湘潭是一個老工業基地,在“一五”期間就有了相對完善的工業布局,有30多萬產業工人,每萬人中的技術人員數在湖南最高,被確定為全國23個重點工業城市之一;曾生產出中國第一臺315噸自升塔式起重機、第一輛城市輕軌車、最大牽引力和最大噸位的工礦電力機車……進入新的世紀,湘潭擁有15所大專院校,在校大學生12萬多人,省級以上企業技術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8家,重大科技成果數、專利申請量、專利申請人均量均排湖南省前3位,先后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全國制造業信息化重點城市”、“全國知識產權示范城市”等殊榮。自主創新能力在中部地區32個非省會城市中最突出。全球權威的財經雜志《福布斯》曾在“中國內地最適宜開設工廠的20座城市排行榜”上,將湘潭列為第三位。湘潭高新區的決策者們對這些是了如指掌的,深知機電制造業和科教優勢是高新區扎根和生長必不可少的養分。
在這個基礎上,湘潭高新區的領導者帶領全體職工認真學習科學發展觀,結合分析我國乃至全球經濟發展的形勢,深刻領會黨和國家近年出臺的一系列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政策,特別是從長株潭被國家確定為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改革試驗區的重大決策中得到啟示:大趨勢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堅持以人為本,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社會對節能、環保產品的需求將會更加旺盛。2005年至2006年,科技部火炬中心的韓麗娟同志來到湘潭掛職擔任主管科技的副市長。她以很高的視野和對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狀況的詳實分析,進一步堅定了湘潭高新區對“優勢”、“趨勢”的認識和實現兩者結合的信心。她還向湘潭高新區傳達了一個重要信息:國家對高新區可能會實施動態管理,優秀的省級高新區也就會有升為“國家級”的可能。從此,湘潭高新區人心大振,把實現“優勢”與“趨勢”緊密結合,作為科學發展、特色興區、向“國家隊”沖刺的正確途徑。他們堅持在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日新月異的大背景下,把國家、省、市的戰略與目標同自身實際結合起來,不斷調整思路,創新工作舉措,塑造自身的新優勢,以嶄新的形象展示于世人眼前。
——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和策略。他們把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的機電一體化的新能源開發、新材料和精細化工作為“三大支柱產業”重點發展,建設了湘潭(德國)工業園、湘潭新材料工業園、湘潭國家火炬創新創業園等3個特色產業園區;確立了“創新引領,鏈群擴張”、“布局集中、產業集聚、土地集約”等發展策略;以此為依據制定了入園項目管理制度,有針對性地給予政策扶植。同時,成立了由大學教授、行業權威和管理專家組成的項目評審委員會,對擬入園的項目進行逐一論證評審,嚴格控制產品發展方向、容積率、投資強度、產業要求、環保標準等各項指標,確保各項規劃、策略、制度、舉措的實施到位。
——“選資引智”尋找合作伙伴。利用自身優勢,按照發展趨勢,立足全球視野,有選擇性地招商引資,尋找戰略合作伙伴。德國的機電生產、節能、環保技術被公認處世界前沿,湘潭則有“中國機電搖籃”的美譽。2004年,湘潭高新區請來同濟大學的專家、教授,按“精品園”的高標準作出規劃設計,開設了全國首個專門針對德國產業轉移的德國工業園;成功舉辦三屆中德企業合作大會,先后成功引進生產節能、環保產品的中外合資、合作企業21家。特別是湘潭電機股份有限公司憑借多年的大型機電設備生產經驗,與日本原弘產的技術研發優勢合作組建的湘電風能股份有限公司,適應了風力發電將成為我國第三大主力發電電源的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實現了“優勢”與“趨勢”的完美結合,入園僅僅8個月就接下了5億多元的訂單,到8月底,今年產值已達20億元。該園一躍成為國家重點支持的兆瓦級風電機組產業化基地,“洼地效應”迅速展現,要求入園的投資者慕名前來。為了確保該園的發展定位,湘潭高新區先后否決了80多個申請入園的項目,意向投資達130多億元。對于符合產業發展規劃,特別是“鏈群擴張”對象,湘潭高新區則千方百計請進來。他們得知世界財富500強企業“鐵姆肯”軸承是與“湘電風能”配套的理想搭檔,便聞“風”而動,主動聯系,并請湘潭市領導出面接待、洽談,先后通過9輪談判,就對方提出的122個問題一一進行解答。精誠所致,金石為開,此前在只建獨資企業的“鐵姆肯”,終于第一次接受中方股份,成立“鐵姆肯(湘電)股份公司”入園,成為與“湘電風能”同處一園的配套企業。
由一般的“招商引資”向“選資引智”的轉變,推動了工業園從“企業集聚”向“產業集群”的發展。如今的湘潭(德國)工業園,已有88家企業,其中21家是德國、美國、日本、意大利等國的獨資或中外合資企業。形成了一個以“湘電風能”為龍頭,以鐵姆肯軸承、江麓變槳偏航系統為配套的風電產業鏈,環保、光伏產業集群也正在快速成長,成了中南地區最具活力的精品園區之一,并被科技部批準為國際科技合作試點基地、國家火炬計劃湘潭機電一體化特色產業基地,今年又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國家新能源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核心園區。
——通過改造、提升形成新的特色產業。湘潭高新區的新材料工業園在實施“優勢”與“趨勢”結合的產業規劃中,果斷地采取了優勝劣汰與改造提升的辦法。近5年來,該工業園按照“整合資源、治理環境、提升產業、形成特色”的要求,對園內企業進行認真的環保整治和產品產業的更新改造,關閉了13家高能耗、嚴重污染企業,淘汰了6條生產線,對12家存在污染的企業進行了環保整治。與5年前比較,這里的產業產值增長300%,而電力等能源消耗下降了19%,工業廢水排放量減少76.3%。其減排關鍵技術與工程示范正式獲批湖南省節能減排科技重大專項。金天材料、科源科技、金科實業、立發顏料等一批生產先進電池材料、精細化工材料、稀貴金屬材料的新材料企業在這里聚集和迅速發展。已成為全國14個精細化工基地之一,國家新材料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示范基地,是湘潭市目前經濟效益最好的園區;2007年被省政府評為“和諧勞動關系示范園區”;現正在申報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園。
堅持“創新”,推動“創業”
自主創新是科學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之源,是實現“科技創新型國家”、“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新型工業化”、“彎道超車”的一條根本途徑,更是高新區打造核心競爭力的制勝法寶。近年來,湘潭高新區始終堅持創新引領、鏈群擴張,以體制創新、機制創新、技術創新、服務創新為抓手,推動趕超跨越,在實現了從企業集聚向產業集群轉變,招商引資向選資引智轉變,基礎服務向高端服務轉變的“三大轉變”的同時,卓有成效地實現了以“創新”推動“創業”。開拓之理念,創新之精神,如細細涓流,匯集成潮,碧波蕩漾,形成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創新土地使用制度,提高土地產出強度。湘潭高新區把土地視為最寶貴的資源,堅持“好鋼用在刀刃上”,對經考察洽談符合條件入園的投資者所需要的土地,堅決給予保證;對圈地現象則堅決拒絕。他們努力創新,采取了一系列土地集約使用的有效節地措施:規定投資額少于5000萬元,投資強度低于每畝300萬元的項目不能進入德國工業園;鼓勵企業在規劃允許內通過“擠”、“增”實現“增資不增地”,建成“廠中廠”;中小企業向標準廠房集中;員工生活向創業公寓集中;農民居住向安置小區集中;綜合辦公向高層樓宇集中等具體措施,做到規劃一片,開發一片,滾動發展,使每一塊土地都得到了科學合理的利用。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城區的拓展,開發區實際上成了湘潭市的新城區,這種可貴的土地節約意識也進一步得到了加強,并感染了投資者。不少入園企業也千方百計壓縮土地規模以節省投入。整個園區形成了節約用地的良好風氣。目前,整個11平方公里多的土地上,集聚了295家工業企業;有40多家企業“在同一屋檐下”生產。國家“863”計劃兆瓦級風力發電項目“湘電風能”用地僅125畝,今年產值可達30多億元,產出強度達每畝2400萬元,創造了湘潭產能與用地比之最?!敖鹛炷茉础笔菄鴥茸钤鐝氖職溲趸嚨难邪l與生產的廠家之一,其產能居全國第一,年產值4.5億元,而占地也只28畝。在這次進入“國家隊”的評審中,湘潭高新區以平均每畝305萬元的產出強度拔得頭籌。這一數據,是周邊開發區的2倍多,比國家級高新區的平均值還高出二成多!在土地越來越珍貴的當代,這毫無疑問具有方向性的意義。
——整合資源,形成支持“創新”、“創業”合力。湘潭高新區火炬創新創業園是中南地區首家由國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湖南省科技廳和湘潭市合作共建的創新平臺,是高新區整合科技資源,實現入園企業科技資源優勢共享的企業科技孵化基地。該園構建起以國家級創業服務中心、國家級機電專利信息中心、國家創新基金創業項目服務機構等為代表的政務服務體系;以模具設計,電機、電控、電傳動、軌道設備檢測儀器儀表共享等為代表的技術服務體系;以高新區與“深創投”合資成立的風險投資公司為代表的融資服務體系;以包括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國際國內知名的中介機構為代表的中介服務體系;以世界500強企業法國索迪思公司等為代表的商務服務體系等五大體系,全面整合了湘潭市乃至湖南省內外的科技資源,形成了高新區、市科技局、市知識產權局、大學、大型企業及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科技中介服務機構、貸款擔保公司與風險投資公司、科技會展等政、產、學、研的強大合力,營造出了一個創新環境優化、創新資源聚集、創新成果層出不窮的創新平臺。湘潭高新區經過這些年來的創新引領,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1050多種;60%的機電產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僅2007—2008年,就成功申報高新技術企業(產品)36家(個),占該批次湖南省總數的55%。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形成規模產業并打造出自己品牌的高新技術企業,就像一只只全天候直插云天的“大鵬”,任憑“狂風暴雨”,照樣扶搖直上。正是因為有了它們,盡管湘潭高新區的一部分加工業受到了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全區的經濟總量依然保持了每年40%的“逆勢增長”。
[page_break]
——重點扶植、培育土生土長的“草根”大鵬。湘潭高新區火炬創新創業園的一項重要任務,是選好“苗子”,進行“孵化”,給需要幫助的創業者提供創業初期急需的條件,增強其成功的信心和成長的動力。在他們的支持下,創業者只要有創意,就可以借助園里提供的實驗室、廠房、加工設備、技術工人以及相應的資金支持,把創意變成產品、商品,繼而發展成產業。實現從需要喂食的“雛鵬”到“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大鵬”的飛躍。不少專利發明者騎著單車,帶著一包技術文件來到這里,幾年后隨著高科技產品的誕生、完善和走向市場,就有了自己的企業和“奔馳”、“寶馬”。該園“孵化”出來的湖南碧綠環保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以自主開發,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適用于大型工業鍋爐煙氣脫硫、脫硝處理的“FS-04規流塔及工藝集成系統”,受到外商的青睞,由德國Wielu公司投入資金,合資組建成一家專業從事煙氣脫硫、脫硝、除塵治理工程,集環保設備開發、研制、生產、安裝一體化的高新技術股份制企業。目前產品已在國內和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德國、美國等200多家企業、300余項脫硫工程上應用。湖南立發顏料化工有限公司在孵化中自主研發了一次涂搪釉等17個產品,其技術含量在國內同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迅速成長為一家專業開發、設計、生產瓷釉的高新技術企業,成了我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新型功能搪瓷材料科研生產和出口基地。
近幾年來,該園累計孵化科技項目363個,引進留學人員38人,申報專利技術310多項,轉化科技成果150多項;共成功申報各類科技計劃項目85項,其中國家級18項,獲得各項扶持資金共4800多萬元。風力發電等7個項目列為國家“863”火炬計劃項目扶持,立發顏料、鐵路電機等17個項目獲國家科技部創新基金扶持。隨著只只“大鵬”的誕生、成長和起飛,湘潭高新區的自主創新能力、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土地集約利用、綜合配套能力等主要指標在中部地區高新區中均處于領先地位,機電技術創新能力位居全國第一。
統籌兼顧,全面發展
近年來,高新區按照“以人為本、上下聯動、全民參與、和諧創建”的工作思路,在不斷改善創業環境的同時,積極投入湘潭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活動,花大力氣改善人居環境,一個文明和諧的先進園區已在這里出現。
——以一流的服務實現政企和諧。湘潭高新區對入園企業實行“四個一”的辦事制度,即“一個小組服務、一個會議審批、一路綠燈蓋章、一個星期辦結”;建立企業聯系點共建制度,定期組織到企業現場辦公,當場解決問題;組建招商咨詢服務有限公司,進行項目對接、投資咨詢和全程代辦服務;組建園區事務管理辦公室,為企業提供“保姆式”服務;今年,又新設了一個接受企業訴求的服務平臺——產業“110”。等等。
——實施“安居工程”讓失地農民安居樂業。十多年前還較偏僻的湘潭高新區,現在已成了湘潭市東新城區腹地,市委、市政府辦公大樓就坐落在高新區內。高新區為征地拆遷失去土地的農民實施專項“安居樂業”工程:通過以村為主的安置區建設,投入資金2.5億多元,解決失地農民的居住問題;通過街道、社區等組織,對失地農民進行駕駛、電腦、電工、機械、焊接、會計、物業管理、禮儀等專業技能培訓;拆遷安置戶中的中青年,幾乎人人參加過培訓班的學習,個個拿到了職業技能證書,成了有一技之長的人才,大部分在區內和附近找到了工作崗位;投入8000多萬元建起了全湘潭市最好的小學,高薪聘請來最好的老師,讓他們的子弟就讀;幫助他們利用高新區得天獨厚條件,發展集體經濟。區內的葩金村已成功轉型并組建了葩金企業集團,辦起了四星級的華都大酒店等一批企業,村民變成了集體經濟組織的股民,集團為全體股民購買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F在股民每月能領到500元生活費、20斤大米、逢年過節能領到慰問金,升學、入伍、計劃生育均能享受相關優惠和獎勵?!鞍簿訕窐I”工程的實施,集體經濟的發展,實實在在解決了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住房、就業、吃飯等問題。群眾從“生活比過去不知好了多少倍”的現實中,體會到高新區的發展“富商也富民”,從而更自覺地配合管委會做好征地拆遷、社會治安、環境保護等工作,有效地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高新區的發展。
——讓社會多方共享改革發展成果。8月22日,湘潭國家高新區管委會、湘潭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在高新區舉辦2009年夏季企業大型人才招聘會。高新區的105家企業共計提供就業崗位2378個。同日,湘潭國家火炬創新創業園的大學生科技創業(湘潭)基地舉行了揭牌儀式?!洞髮W生科技創業(湘潭)基地優惠政策》正式出臺,以免租、減免稅收、提供配套項目資金等方式扶持鼓勵大學生在火炬園科技創業。在湘潭高新區,類似的招聘會每年都要舉辦一二次,既減輕了社會的就業壓力,也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源。
近年來,湘潭高新區還加大綠化、美化、等投入,提升城區品位,營造出了“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街巷小區列翠屏,草色花香盡是春的”美好環境;教育和引導居民積極行動起來,向陋習宣戰,向不文明宣戰,提高自身素質;等等。區域內天藍、地綠、景美、人和。外商在這里可感受到“身在他鄉,如同故鄉”的自在;中青年在這里會得到更多更好的發展機遇;老年人在這里可以享受到“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怡然……老百姓普遍受益得實惠,黨政組織的凝聚力大大增強?!碍h境友好型社會”已現端倪。
科學發展,永無止境。溫家寶總理在視察中關村時,曾拿中國象棋作比方,鼓勵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要像“車”一樣勇往直前,像“馬”一樣與日俱進,像“炮”一樣跨越式跳躍發展。扎根“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全國知識產權示范城市”的湘潭高新區,已擁有全國第一的機電技術創新能力,特色基地初成雛形,國家級品牌不斷涌現,產業鏈群日益擴張,在社會及業界的影響越來越大,蓄積起可持續發展的巨大潛力。她是在科學發展跑道騰空而起的一顆新星,邁入“國家隊”只是新航程的起點。她必將成為湘潭、湖南、乃至全國經濟、技術、社會發展中的出色的“車馬炮”,擔當起經濟技術發展的強大引擎、建設“兩型社會”的光輝示范的雙重重任,繼續為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故鄉爭光,為偉大的祖國爭得更大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