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苹果影院,最猛狂野性欧美XXXX,伊人精品网,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登錄

高起點構建江蘇沿海產業帶

2009-09-25 17:02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2009年6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江蘇沿海開發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是江蘇沿海產業帶發展難得的歷史機遇。如何抓住這次機遇,搞好產業規劃、優化產業結構、完善產業布局、構建發展載體、增強產業活力,高起點打造江蘇沿海產業帶,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是江蘇沿海開發的重頭戲。

  江蘇沿海產業帶建設潛力大、發展快、形勢喜人

  就一個國家而言,各種經濟活動在空間上并非是均衡分布,它往往集中在某些條件較好的地區,由此決定了區域經濟特點和發展水平的差異性。江蘇沿海地區歷史上由于受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等因素的制約,發展相對滯后,出現了經濟“洼地”現象。但江蘇沿海地區在區位條件、戰略位置、發展空間和勞動力資源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加上近年來沿海基礎設施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出臺了一系列產業引導政策,沿海產業帶建設正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

  1.產業結構高度化趨勢明顯,工業化進程加快

  近年來,江蘇沿海地區的三次產業結構有了明顯的改善,第一產業比重在下降、第二和第三產業比重在上升,第二產業已占最大比重,產業結構正向合理化方向演變,預示著江蘇沿海地區工業進程正在加速。

  隨著江蘇沿海地區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三次產業內部結構已發生了積極的變化。按照產業經濟學的理論,第一產業中種植業的比重會下降,畜牧業、林果業和水產業比重會上升,第二產業中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型產業比重會上升,其他產業比重會下降,第三產業中傳統服務業比重會下降,非傳統服務業比重會上升。以2008年為例,沿海地區第一產業增幅最大是肉類和水產類,大約分別在8.97%和3.6%。第二產業中新興制造業發展快速,連云港市全年規模以上高新技術工業產值達到200.80億元,同比增長40.7%;鹽城市先進制造業得到快速發展,東風悅達起亞汽車下線139067輛,同比增長31.3%,通用設備制造業實現銷售收入336.6億元,同比增長40.38%;南通市生產民用鋼質船舶161.27萬總噸和307.83萬載重噸,分別比上年增加57.0%和37.1%,大規模集成電路47.78億塊,比上年增長22.4%。第三產業中傳統服務業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占40.97%,而非傳統服務業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占59.03%。江蘇沿海地區產業內部結構所發生的變化,符合三次產業內部結構變化的一般規律,產業發展步入快車道。

  2.產業規模擴張迅速,經濟實力提升明顯

  2008年,江蘇沿海三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863.49億元,比上年增長18.57%,占全省的16.05%,其中工業生產總值2152.86億元,比上年增長19.82%,占沿海地區生產總值的44.27%,比上年提高0.47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增加值保持快速增長,增速分別高于4%、12.9%和12.7%的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更為明顯,工業經濟發展強勁。港口物流業也得到了強勢發展,2008年,連云港港全年完成貨物吞吐量10060萬噸,同比增長18.3%,成功躋身億噸大港行列,港口集裝箱完成300.05萬標箱,增長49.9%,繼續保持沿海十強、全球百強港地位。同時南通、連云港、鹽城三市的人均生產總值同比增幅分別達到19.7%、22.01%、18.20%,增幅快于全省16.78%的平均水平。

  近年來,江蘇沿海地區產業基礎條件不斷改善,產業利好政策不斷出臺,以高新技術、資本密集型企業為代表的新型產業紛紛落戶沿海地區,推動了沿海地區第二產業的大發展,也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的進程。如南通的船舶工業、農村休閑旅游業,鹽城的汽車制造業、“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連云港的“三新產業”、農業經紀人和農業合作組織等新興產業和產業組織的發展,使產業質量得到了優化、產業組織模式得到創新。

  3.產業布局“雙轉移”,沿海資源優勢日益顯現

  江蘇沿海地區的南端與經濟中心上海相連,伸入我國經濟最發達的長江三角洲都市群,北端與山東半島城市群相望,是連接長三角與環渤海的中轉站。優良的區域位置使得江蘇沿海成為承接蘇南等長三角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理想區域。沿海三市也積極做好承接產業轉移的規劃,產業轉移逐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由分散式向集群化發展,越來越多的資本正向有較好產業基礎的機電、紡織和化工等領域集聚,向園區集聚、向港口集聚,已形成上海張江(大豐)高科技園區、上海外高橋集團(啟東)產業園、灌河口造船業集聚區等一大批產業轉移項目,已成為拉動江蘇沿海產業發展的新“引擎”。

  江蘇沿海三市抓住世界經濟正經歷大規模的結構調整和發達國家制造業生產能力轉移比例不斷上升的契機,積極引進國(境)外產業資本,投資船舶工業、裝備制造、精細化工、現代紡織、電力能源、糧油加工、新材料、電子信息等產業,已形成漸次鋪開、規模日顯的態勢。日資注入南通造船業,韓資注入鹽城汽車業,港臺資本紛紛涌入沿海三市,江蘇沿海已經成為吸引資金、技術、人才的“強磁場”。如以香港保華(如東)投資、中遠川奇、熔盛重工為代表的南通船舶和港口工業,以東風悅達起亞、中大汽車為代表的鹽城裝備制造業,以恒瑞制藥、正大天晴制藥為代表的連云港醫藥制造業等合資、合作項目都已成為沿海地區的支柱產業。

  產業布局的“雙轉移”,加快了江蘇沿海產業帶的建設。2008年,南通、連云港、鹽城三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加17%、18.1%和18.1%,增幅高于全省的14.2%、高于蘇南的12.2%和蘇中的16.9%。

  4.產業政策向沿海傾斜,“多管齊下”合力推動江蘇沿海產業帶建設

  2004年,江蘇省委省政府就開始著手編制《江蘇省沿海開發總體規劃》,2007年8月正式印發。《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提出要按照“三極”、“一帶”、“多節點”的產業空間布局框架實施沿海開發戰略,江蘇省正在積極研究和出臺“《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實施意見”,將通過港口群建設推動臨港產業帶形成,繼而帶動臨港城市群發展,最終融入全球產業鏈。江蘇省也先后出臺了一些具體的產業支持政策,有目的地進行政策引領,高起點規劃、高起點布局沿海產業帶。計劃用10年時間,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萬億元,建設以新能源、海洋特色產業、現代物流業、臨港大型石化產業為重點的四大沿海產業帶,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大項目、大企業落戶江蘇沿海。如LNG接收站和LNG電廠、大唐電廠、風力發電等一批大項目已落戶南通;中國化工集團擬投資80億元,在鹽城大豐港新上石化新材料及其延伸產業項目;法國羅蓋特、美國杜邦氨綸最近決定增資擴股,把在連云港的生產基地從量到質全面提升。

  近年來,江蘇沿海地區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已經形成沿海港口、新長鐵路、民航機場、蘇通大橋、沿海高速、通榆運河,以及沿海三市向外連接的多條高速公路組成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加上正在建設或準備建設的沿海鐵路、崇啟大橋、鹽徐高速大豐段、海啟高速和錫通高速如東段,沿海地區的高速交通網將更加完善。

  資本保障是沿海開發的難點。江蘇各級政府積極謀劃,陸續出臺相關政策,為沿海開發提供資本保障。去年,江蘇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決定》,明確規定“蘇南產業向蘇北轉移,稅費兩地共享,具體比例由兩地政府商定”,使得產業轉移有了分配和激勵機制保障。沿海企業也在積極創造條件,籌措沿海開發資本。連云港市與信達證券簽署系列協議,為發行企業債券募集沿海開發資本創造了條件。大豐市在香港成立大豐港(香港)發展有限公司,為沿海開發融資、招商。南通洋口港引進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新加坡金鷹國際集團等聯合投資建設LNG項目。

  沿海產業帶建設中面臨的困難與亟待解決的問題

  產業的形成與發展隨著社會分工不斷細化的整個過程,恰當的產業政策是推動產業進步與經濟發展的橋梁。江蘇沿海開發過程中,沿海三市廣大干群熱情飽滿,產業帶的建設顯示出喜人的局面;而加速推進本地區產業帶的建設,又需要我們以理性的態度和審慎的眼光關注產業帶建設中面臨的困難與問題。總體看來,在產業結構上,存在著產業基礎較為薄弱、空間布局有待優化、發展層次不夠均衡等問題;在新興產業的建設中,又存在著準入標準不統一、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慢、對新興產業發展中產生的新的矛盾估計不充分、產業帶建設資本支持體系不健全等困難與問題。

  三次產業結構有待于進一步調整。近年來,盡管江蘇沿海三市經濟增長速度快,增幅大,三次產業結構也有了明顯的改善。但由于基礎條件的影響,三次產業的結構仍與經濟發達地區存有較大的差距,與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有關產業結構的要求存在距離,尤其是二、三產業的總量偏低,第三產業發展滯后,有待于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組合。主導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不夠明顯。世界經濟發展的一般經驗表明,在工業化的中期階段,發達國家與地區大都出現了帶動區域發展的標志性的項目與產業,以此達到優化生產力布局、加速工業化進程的目的;它們往往被譽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的“脊梁”。江蘇沿海地區目前尚未形成眾多的以悅達汽車為標志的強有力的主導產業群,缺乏從根本上多方面、寬領域地帶動區域騰飛的產業鏈,這是江蘇沿海地區與我國沿海發達地區發展存在較大差距的原因之一。產業結構合理化建設任務重。在產業帶建設的進程中,江蘇沿海地區存在產業結構相似、趨同現象突出的問題,產業規模較小、關聯度不大、配套能力弱,擁有市場優勢的內生型產業不多。沿海農業規模較大但現代化程度偏低,雖然也出現了以東臺潤洋甜葉菊高科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公司(基地)+農戶”式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和以贛榆縣沙河鎮、墩尚鎮為代表的“市場+基地+經紀人”式的高效農業示范園等,但現代農業在第一產業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份額不高;三次產業內部合理結構關系和協調機制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沿海產業的空間布局有待進一步優化。江蘇沿海地區南北跨度大,經濟發展存在著明顯的空間差異性,產業布局分散,缺少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難以形成產業的規模效益和集聚效益。由于江蘇沿海多為淤泥質海岸,長期以來受港口建設的制約,臨港產業布局不鮮明,“有港無區”現象較普遍,難以形成“三港(港口、港城、臨港產業)聯動”;沿海三個中心城市總體實力較弱,城市的輻射能力不足,存在著明顯的“洼地”現象,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力不強。在二、三產業的總量與增長幅度上,沿海三市存在著自南向北遞減的趨勢,努力改變這一現狀,進一步優化江蘇沿海地區產業空間布局、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功能勢在必行。

  對影響產業發展的資源要素有待進一步有效整合。產業建設的核心是資源、勞動力、技術、資金、市場等要素的有效利用。在沿海開發過程中,產業的過度或不當發展都會對港口建設、陸域用地、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造成較大的不利影響。以化工和新能源項目中的風電開發為例,化工企業、風電場、風機生產自南向北漸次排開,資源利用方面存在著布局分散、效益不高等問題。與此同時,沿海地區勞動力資源豐富,但勞動力整體素質偏低,高素質的人力資源缺乏,不能適應現代企業對勞動力質量的要求。究其原因,一是近年來長三角及沿海發達地區人才需求量大,造成區域內人才部分外流;二是由于江蘇沿海屬經濟后發地區,城市化水平、整體經濟實力及配套服務等方面吸引力不強,影響了人才的引進使用。此外,沿海區域內資源要素的有效整合不夠,產業發展中互為復制、互為攀比現象依然存在,零星開發、局部開發和過于偏重工業開發、資源高效集約利用率不高等也必須得到有效改進。

  推進模式與機制創新,高起點建設江蘇沿海產業帶

  產業帶的形成表現為產業由集中區向外沿軸線擴散的過程。根據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和經濟地理學理論,江蘇沿海產業帶包括產業結構、產業布局、產業組織、產業環境、產業政策等要素,通過江蘇沿海產業帶的建設,可有效組織產業的活動,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實現產業的合理布局,提高綜合效益。

  1.高起點制定產業規劃,推進江蘇沿海產業帶建設模式的創新

  產業是江蘇沿海開發的重點,產業結構的先進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江蘇沿海開發的層次和水平。江蘇沿海產業帶建設要以產業結構為導向,把區位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技術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貿易優勢轉變為市場優勢,提升江蘇沿海地區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江蘇沿海產業帶建設要符合江蘇沿海地區綜合發展的戰略定位,要放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國際間產業轉移和區域間經濟合作不斷深化的大背景下,放在有利于全國沿海地區生產力布局和長三角地區產業優化升級和整體實力提升,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和促進與東北亞地區合作的高度。江蘇沿海地區產業規劃的目標是建立以現代農業為基礎、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生產性服務業為支撐的產業協調發展新格局。按照集中、集聚、集約開發的原則,運用循環經濟的理論指導沿海產業布局和項目選擇,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臨港產業、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全面提升產業帶建設水平。

  2.以先進制造業為主導,聚強引大,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先進制造業是第二產業的核心,是推動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動力,沿海地區產業帶建設必須以先進制造業為主導。一是要利用區位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優勢,重點建設沿海地區制造業的“三大集群”,即以石化、鋼鐵、車船、糧油加工為主的臨港產業集群,以紡織、機械、海洋經濟為主體的優勢產業集群,以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集群;二是利用本地區資源優勢和政策優勢,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重點組建“三大組合”,即連云港核(電)-風(電)組合,鹽城風(電)-光(伏)組合,南通風(電)-氣(電)組合;三是利用本地區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優勢,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建設“四大中心”,即現代物流中心、金融商務中心、研發設計中心、濱海旅游中心。四是利用本地區土地后備資源豐富和水熱條件好的優勢,大力發展優質、高效、高產、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重點建設“三大基地”,即以鹽城為主體的國家商品糧基地、以海洋特色農業與農產品加工為代表的高效農業基地、以沿海休閑度假和城郊休閑為特色的觀光農業基地。

  同時,集中力量引進、培育規模大、成長性好、帶動性強的核心企業和項目,使沿海各個園區分別擁有拉動力強、影響面廣的大項目。

  3.重點開發與整體推進相結合,建設“一帶三極七點”產業帶布局

  點軸開發在空間結構上是點線面結合,是區域經濟開發的最有效的空間組織形式。江蘇沿海產業帶應以中心城市為重點,沿交通軸線和海岸線整體展開,形成“一帶三極七點”的空間布局。以連云港、鹽城、南通三個中心城市為核心,擴大優勢產業規模,促進生產要素集聚,形成產業的“極化”效應;產業帶沿沿海高速公路、沿海鐵路、通榆運河等交通線為發展軸延伸;以連云港徐圩港區、南通洋口港區和呂四港區,鹽城大豐港區、濱海港區和射陽港區,以及灌河口港區等為七個重要節點,建設臨港產業帶和園區,并向腹地延伸,成為產業帶的支撐點。在產業帶的不同區域,要因地制宜地發揮各地優勢,確立各地功能定位和主導產業,形成區域產業分工體系。南通應依托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區位優勢,“江海聯動”,努力建成全國沿海新興石油化工基地、冶金和鋼制品生產基地、船舶修造及配套產業基地、裝備機械和電子制造基地;連云港應依托深水大港和亞歐大陸橋頭堡的區位優勢,“一體兩翼,橋港聯動”,重點建設石化、冶金、裝備制造、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六大產業集群;鹽城應依托空間廣闊和江蘇沿海南北中心的區位優勢,“點軸推進”,建成全國重要的汽車、紡織、新能源設備、環保設備、農產品深加工、生態化工基地。同時,強化產業間的分工合作,錯位發展,以船舶制造為例,南通長江沿岸造10萬噸以上專用船,連云港、鹽城灌河岸線,造10萬噸以下的散貨船。

  4.推進港口、產業、城鎮一體化聯動,壯大產業發展的載體

  江蘇沿海要以大港口帶動大產業,石化、鋼鐵等臨港產業要重點布局在連云港及洋口港、大豐港等大型港口,港口還要充分發揮貨物中轉、物流配送、倉儲加工等功能,帶動物流產業發展,提高港口與區域發展的關聯度。要整合區域港口資源,確定連云港,南通港、鹽城港的功能定位,建成結構合理的港口體系。借鑒寧波港、青島港的經驗,抱團發展,盡快組建連云港港群。沿海要形成港口“串珠成線”、優勢互補的“鏈”式發展局面。工業向園區集中,園區向港口集中,以國家級、省級開發區建設為重點,帶動產業發展,培育壯大優勢產業。開發區不僅要成為臨海產業集聚區、技術創新先導區,而且要成為環境良好、功能完善的現代化新城區。要加強連云港、鹽城、南通三大中心城市建設,壯大城市規模,提高城市的“極化”功能;要加強沿海縣城與港口的“雙核”組合,相向擴散,“港”“城”互動,形成產業帶支脈。

  5.創新機制,增強產業帶建設的合力

  產業帶建設,離不開產業環境和政策。一要盡快出臺沿海開發的財政、金融、土地等政策,保證江蘇沿海產業發展優先進入國家、省發展規劃和重大項目計劃;二要建立省級綜合管理與開發平臺,統一領導,以沿灌河產業帶為例,要打破行政界限,統籌規劃,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和無序競爭;三要建立投融資平臺,組建沿海開發專業銀行,成立“江蘇沿海開發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沿海開發產業發展基金”,大力引進外資,廣泛吸納民資,形成政府推動、市場運作、多元投入的新機制;四要加快人才培養,大力培養和引進沿海地區急需的高技術、高技能和高級管理人才;五要制度創新,建立國家級灘涂綜合開發實驗區、國家級新能源綜合開發實驗區、國家級海洋經濟開發區,推廣上海張江高科(大豐港)產業園、上海外高橋集團(啟東)產業園等合作開發形式;六要進一步加強江蘇沿海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大連云港、大豐港、洋口港建設力度,打通沿海鐵路、沿海高速公路與各港口節點連接,為沿海產業發展提供能源、交通、通訊、水利等方面的保障。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項目《江蘇沿海產業帶建設》,課題組負責人成長春成員:陳洪全凌申蔡柏良郝宏桂朱廣東戴維執筆人:陳洪全蔡柏良郝宏桂)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