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經濟形勢述評
2009-09-14 17:28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把握經濟大局 堅定調控方向——年中經濟形勢述評之一
新華社北京7月16日電(新華社記者趙承)國家統計局16日公布的上半年經濟發展重要數據顯示,我國經濟已止住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快速下滑的勢頭,成功避免了可能產生的大蕭條局面,進入企穩回升的新階段。
一系列關鍵數據清晰地反映出經濟回升態勢:
經濟增長開始加速。去年上半年經濟增長速度為10.4%,四季度下滑到6.8%,今年一季度進一步滑落到6.1%,二季度則回升到7.9%。這是經濟回升的重要標志。
受影響最嚴重的工業生產恢復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一季度增長5.1%,二季度提高到9.1%。最困難的紡織業也得益于擴大國內市場,利潤在逐步增加,露出新曙光。
國內需求快速增加形成有力支撐。投資迅猛增長,并形成了第一第三產業超過第二產業、中西部地區超過東部地區的態勢。國內消費在國家一系列政策支持下穩步上升,成為新亮點。5月份“家電下鄉”產品銷售額比4月份增長42%;上半年汽車銷量超過600萬輛,在數量上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車市場。
市場信心進一步提振。房地產市場結束了年初冷清局面,投資和銷售量都在穩步增長。上半年全國新建商品住房銷售增幅比一季度提高24.7個百分點。資本市場交易日趨活躍。
港口、鐵路、交通日益繁忙,發電量由“負”轉“正”。這些經濟的“晴雨表”也印證了經濟企穩回升的判斷。
企穩回升的局面來之不易,是全國人民近一年來堅韌不拔、團結奮斗抗擊金融海嘯沖擊的結果,充分證明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及擴大內需的一攬子計劃是正確的、有效的。
在看到形勢好轉的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國民經濟回升基礎尚不鞏固,格局不平衡,還存在不確定的因素。不鞏固,就是說經濟回升剛剛出現,稍有放松或者受到外部較大的沖擊,就可能出現反復。不平衡,就是說不同地區、不同行業表現有好有壞,存在較大差距。不確定,就是說國際金融危機仍在發展蔓延,外部環境何時能根本好轉尚難預料。就業壓力加大、出口嚴重萎縮、財政增收困難、企業利潤下滑等一系列問題警示我們,困難時期并未過去,必須做好在較長時間內應對各種困難和復雜局面的準備。
經濟企穩回升,就像駕駛汽車爬坡,不進則退,需要緊踩油門,腳底稍有松勁就會倒退。在這個關鍵時期,首要任務仍然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關鍵在于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全面落實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計劃。在這個根本問題上,不容有絲毫猶豫和動搖。
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在經過努力經濟增長剛剛走出低谷、尚未根本擺脫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困難時,這一點更為重要。如果增長不保,就可能出現工廠倒閉、人口大量失業等嚴重問題,不但調整結構、改革體制、保障民生、擴大消費等都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政治和社會穩定也可能出現問題。對此,我們必須保持冷靜,把握好調控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信貸大幅度增加。上半年金融機構各項貸款比年初增加近7.4萬億元,同比多增近5萬億元,為去年全年新增貸款的150%,引發了一些人對通貨膨脹的擔心。
事實上,今年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品價格和工業品出廠價格一直處在下降區間。而產能過剩和有效需求不足以及夏糧豐收,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抑制了價格上漲,近期不大可能出現通脹問題。當前,一方面要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定性以夯實回升的基礎,另一方面要重視對通脹的預期管理,根據形勢變化對貨幣政策實行動態微調,將信貸資金更多地投向“三農”、中西部地區和改善民生方面。
另外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是,產能過剩矛盾更加凸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不少行業就存在過剩問題。危機帶來的有效需求不足,進一步加劇了供需矛盾。隨著經濟形勢好轉,一些企業盲目生產,產能過剩的矛盾更為突出。特別是鋼鐵行業產業集中度低,預計產能過剩達1.6億噸。這一問題在不少行業不同程度地存在。加快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推進兼并重組是唯一出路。
與此同時應該看到,世界范圍內正在展開新一輪以科技革命為先導的產業革命競爭。在新能源、生物醫藥、綠色經濟、信息溝通等新興產業上盡快實現突破,才能搶占新一輪大發展的制高點,讓經濟增長更上層次、更有后勁、更可持續。
既要運用好政府調控的一手,又要發揮好市場調節的一手,防止顧此失彼,造成市場扭曲,也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重大考驗,需要加快推進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特別是在政府刺激經濟的同時,充分發揮民間投資的作用。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擴大政府投資是拉動經濟最直接的方法,但政府投資要發揮好“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必須啟動民間投資。目前,一方面受生產訂單不足、產能過剩影響,對于競爭充分的行業,民間投資比較謹慎;另一方面石油、鐵路、電力、電信、市政公用設施等重要領域,投資開放度低、門檻高,限制了民間投資的進入。下決心打破壟斷以及各種有形和無形的限制,激發民間投資的活力,讓市場為經濟增長提供持久的充沛動力,已成為穩定回升基礎的關鍵。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本目的。上半年涉及民生的項目,全國財政支出增長較快,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教育支出分別增長40.3%、29.2%和17%。保障和改善民生,將成為下一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點。下半年涉及民生的大事有3件:抓緊落實促進就業的一系列舉措,進一步解決大學生和農民工就業問題;實施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方案,逐步擴大基本醫保覆蓋面,惠及廣大城鎮職工;在全國10%的縣(市、區)開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但是滿足人民新期待的需要,也有利于擴大國內消費需求,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和可持續地發展。
經濟企穩回升,無疑將增強全國人民戰勝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信心。但面臨的諸多困難和問題提醒我們,這個關鍵時期需要牢牢把握大局,堅持調控方向,立足于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不動搖,鞏固企穩回升的基礎,為經濟全面復蘇積蓄更為強大的力量。
結構調整到了關鍵時刻——年中經濟形勢述評之二
新華社北京7月17日電(記者黃全權)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上半年經濟數據表明,中央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效果已經顯現,我國經濟企穩回升,向著復蘇的方向發展。然而,在來之不易的“飄紅”數據中,也有一些數據不容我們過于樂觀。用“又好又快”這把尺子來衡量,還有諸多問題需要認真解決,尤其是近年來中央強調的結構調整問題,可以說已經到了關鍵時刻。這是上半年經濟數據傳遞出的一個重要信息。
人們注意到,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生產能力利用率偏低的問題在上半年不僅沒有解決,反而有加重趨勢,一些企業、行業生產經營比較困難,利潤繼續下降。以汽車消費為代表的居民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但居民收入增長較慢的局面并未根本改觀,制約著居民消費增長。與此同時,國際貿易環境仍在惡化,外需明顯不足,一些國家重新抬頭的貿易保護行為對我國外貿經濟影響嚴重,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負值。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已經連續7個月全面虧損的鋼鐵行業過剩產能達到1.6億噸,而生產能力利用率僅為73.1%;鋁冶金行業產能利用率為65.7%,鐵合金行業為70.4%……同時,上半年消費拉動GDP增長3.8個百分點,投資拉動GDP增長6.2個百分點,出口則下降21.8%。
可以說,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中,結構調整如同一把利器。半年來的實踐為我們提供了鮮活的例證。
鋼鐵行業產能過?,F象,在我國已存在幾年了。去年秋季爆發國際金融危機后,本已過剩的鋼鐵行業不僅沒有及時調整收縮,反而逆勢擴張,導致過剩產能達1.6億噸,去年10月開始出現全行業虧損,今年初在擴大投資政策帶動下曾有所好轉,但很快就掉頭直線下滑,目前全行業經營困難重重,影響可能波及全年。
善弈者謀勢。和被動接受殘酷現實的擠壓相比,清醒認識形勢、主動調整策略尤為可貴。權威人士指出,越是在擴大投資的時候、越是在經濟回暖的時候,結構調整越是重要。在盤點上半年、謀劃下半年的重要當口,必須采取更加積極有力的措施,推進經濟結構調整。
當前,需要警惕兩種錯誤的傾向:一是因為保增長取得了成績盲目樂觀,認為無須考慮結構問題,繼續朝前走就行;二是擔心調整結構會使本來經營困難的行業雪上加霜,也影響相關行業的增速,損害保增長的進度。
事實上,保增長與調結構不僅不是“零和游戲”,而且做好了會相輔相成。上半年的統計數據清楚地表明,目前國民經濟回升的基礎尚不穩固,格局還不平衡,存在種種不確定因素。如果不能有效實施結構調整,本來就不很健康的經濟肌體必然病隨身走,長此以往會愈發羸弱,使經濟發展缺乏后勁,甚至積重難返?!爸挥薪洕Y構調整了,才能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才能真正提高經濟回升的質量?!眹Y委咨詢中心副研究員張春曉說。
另一方面,事實證明,結構調整是粗放式經營行業邁向新階段、實現新發展的必由之路。與鋼鐵行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樣一度遭受國際金融危機重創的紡織行業,由于在國家政策引導下迅速全面調整,產業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行業集中度逐漸上升。今年1月至5月,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利潤增長16.6%。
經濟領域一個越來越被清晰的共識是:在保持一定增長速度的同時,只有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才能為經濟全面復蘇積蓄更加強大的力量。在當前經濟企穩回升的關鍵時刻,要重新認識結構調整的必要性、緊迫性,更加堅定不移地抓調整。
人們已經注意到,中央近來對經濟工作的一系列決策部署,明確釋放了加快、加強結構調整的政策信號:
7月10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時指出:“要積極推進結構調整,處理好保增長和調結構的關系,把握好結構調整的力度、節奏和方式。”“保增長和調結構是相輔相成、并行不悖的,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是結構調整的基本條件和重要保障,結構調整使增長更上層次、更有后勁、更可持續,并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關于結構調整的方向和要領,溫總理指出:“要重點抓好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貫徹落實,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加大兼并重組力度,大力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進一步推進節能減排,既促進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又使結構優化邁出實質性步伐,為長遠發展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礎?!?
7月16日,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表示,下半年的財政工作將著力體現“保增長與調結構相結合”,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結構性矛盾,著力擴大居民消費需求?!霸诒T鲩L中更加突出結構調整,使增長更上層次、更有后勁、更可持續”。這表明,中央財政將為經濟結構調整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應當看到,結構調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契機。包括4萬億元投資計劃、結構性減稅、“家電下鄉”、鼓勵汽車家電以舊換新、調整出口退稅率及一系列產業振興規劃相繼出臺,都為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和財力支持。
從當前情況看,調結構要依據國家產業規劃,嚴格市場準入,絕不降低門檻,堅決控制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準入條件的項目;要堅持限制和淘汰落后產能的政策不動搖,堅決防止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切實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中心環節,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努力提升產業技術水平;要加快理順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改善民生的同時,從根本上調整內需和外需的關系,為經濟全面復蘇和穩健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時刻當有關鍵之舉。抓住經濟企穩回升的關鍵時刻,積極推進結構調整,將為保增長提供強大的內在動力。當調結構與保增長并肩而行,我國經濟發展必將更加健康、更富活力。
年中經濟形勢述評之三:搶占未來經濟發展制高點
新華社北京7月18日電(記者周英峰)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更加清晰地印證了中央關于我國經濟正處于企穩回升關鍵時期的分析判斷。在這樣的關鍵時期,一方面要努力鞏固積極向好的經濟形勢,另一方面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著手搶占未來經濟發展的制高點。
環顧世界,處于危機中心的一些發達國家的行動,對我們謀劃未來是一種啟示。
美國總統奧巴馬上任之初就提出,過去25年,美國的科技創新落伍了,新政府將致力于重振美國科技輝煌。為此,奧巴馬許諾把研發投入提高到超過GDP3%這一歷史最高水平,并力圖在新能源、基礎科學、干細胞研究和航天等科技領域有所作為。
歐盟也把推動科技創新作為提升競爭力的關鍵。3月份,歐盟宣布將在2013年前投資1050億歐元支持本地區的“綠色經濟”,保持在“綠色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
日本正在重點開發能源和環境技術;俄羅斯提出開發納米和核能技術,并努力保持在航天領域的強國地位……
可以說,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一場搶占未來經濟發展制高點的“賽跑”早已悄然開始。
回顧歷史,每次大的經濟危機都會重創世界經濟,但往往又催生出新一輪發展機遇。危機會激發科技的新突破,而科技進步又會推動產業革命,創造新的支柱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那些在危機中抓住機遇的國家,通常會率先復蘇并占據新一輪發展的制高點。
18世紀中葉,英國作為當時的科技革命中心,以第一次工業革命為契機,從一個人口僅占世界2%的較落后小國,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崛起為世界頭號強國。
1857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推動引發了以電氣革命為標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國以此為契機廣泛使用新技術、新設備,使國家經濟后來居上,一躍成為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強國。
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以電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術突破為標志的第三次技術革命。美國作為高科技的發源地,眾多領域的技術突破推動經濟率先走出危機,并保持世界老大的地位。
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經濟的發展始終與科技革命、科技創新相伴而行。當前這場危機表明,要實現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不能只在虛擬經濟和資本運作中尋找答案。通過新的技術變革,培育新的主導產業,是引領經濟走出危機、實現新一輪增長的根本途徑。
種種跡象表明,世界正處在一場新的科技革命的前夜。對于我國來說,這是實現跨越式發展、占領未來經濟發展制高點的有利時機。
占領制高點,是關系到長遠發展的百年大計。一次科技革命要等上幾十年或者上百年,失掉一次機會,再等到下一次,可能就是幾代人的等待。我國曾經屢次錯失科技革命的機遇,面對這一輪科技革命的重大機遇,我們不能再坐失良機,否則即使經濟全面復蘇了,也只能繼續跟在發達國家后面“跑龍套”。
在應對危機的關鍵時期,需要想關鍵問題,做關鍵事情。去年第四季度以來,我國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實施了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計劃,其中發揮科技支撐作用是關鍵組成部分。
在兩年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中,用于自主創新、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的投資約3700億元,占投資總額的近10%。今年以來,國務院常務會議對加大科技投入多次作出部署:今明兩年中央和地方財政集中投入1000億元,加快一批能夠支撐經濟增長的重大科技專項實施,加快推廣應用先進技術;今年安排200億元財政貼息,帶動4000億元貸款,專項投入企業技術改造。
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鼓勵企業技術改造的同時,國家還把新能源、生物醫藥、第三代移動通信、“三網融合”、節能環保等確立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其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目的是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對國家的整體部署,中央有關部委迅速作出反應。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科技部加快推動重大科技專項的組織實施;國家能源局正牽頭制訂新能源發展規劃;財政部明確十大政策扶持新能源和環保產業……
一些地方也不甘落后,積極培育本地區的新興產業。傳統能源大省陜西省將新能源確定為重點產業,江蘇沿海正在打造千萬千瓦級的大型風電基地,江西新余、江蘇無錫等地的太陽能產業已初具規模,環渤海、長三角及珠三角地區的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發展迅速……
在經濟企穩回升的關頭,科技正在逐步發揮出力量。上半年,我國新一代移動通信、軟件、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加速發展,一批核電、風電等新能源重大項目開工,高新技術產業保持較快增長。在這一輪搶占發展制高點的競爭中,我們完全可以以跨越式的發展,與世界各國站到同一起跑線上。
科技創新的意義不僅在于“支撐發展”,更在于“引領未來”。當前,我國需要特別加強前沿基礎科學技術研究,如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超導材料以及交叉學科的前沿。這些研究雖不能“立竿見影”,卻是未來經濟增長的動力和源泉。
在富有希望的新興產業領域,我國已具備一定基礎,在部分領域還扮演著“領跑者”角色。當前,需要在信貸、財稅、資本市場等政策上,更多地向這些產業傾斜,引領更多的社會力量向此集聚。同時,也應適應市場需求,防止一哄而起,造成新的產能過剩。
更為關鍵的是,在緊跟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的過程中,要擺脫急功近利心態,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真正破解長期存在的自主研發投入低、研發隊伍建設不足、研發成果與市場脫節等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風物長宜放眼量。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仍在延續,但若能認真記取經驗教訓,沉下心來扎扎實實發展科技,我們就一定能在危機過后的經濟發展中占領先機,走上更加穩健的可持續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