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復蘇毋庸置疑
2009-08-20 17:02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20國集團金融峰會召開3個月之后,我們已經能夠看到全球經濟復蘇的種種跡象。過去的3個月中,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表現尤為突出。同時,像中國一樣的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和印尼也將在2009年保持經濟增長。
自從中國政府宣布要在2009年實現8%的增長速度目標以后,有關兩年期的5870億美元的一攬子刺激計劃的討論就持續不斷。該一攬子刺激計劃誕生的背景是急劇惡化的經濟狀況。正如中國問題研究專家巴里諾頓所指出的,“中國經濟條件在2008年的改變速度和強度在世界經濟史上是十分罕見的”。然而,中國政府卻能夠非常迅速地進行應對。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 中國經濟的迅速增長已經極大地消減了貧困人口并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根據2007—2008年的中國人類發展報告,在中國1980年至2005年的人類發展指數的提高中,有52%的提高是基于國內生產總值,18%是基于人均壽命,30%是基于教育。中國政府已經認識到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將會以環境惡化作為沉重代價。
2007—2008人類發展報告強調了為13億中國人口提供社會服務進行再投資以及重新審視國家在提供這類服務中地位的迫切需求。雖然人均社會支出在大幅度地增加,但是這一負擔卻從國家轉移到了家庭。家庭在社會支出中的份額從20.4%(1978年)增加到了60%(2000年)。整個社會保障體系只覆蓋了1/4的人口,而且依舊資金不足。最終結果是,家庭不得不增加儲蓄。在2006年,消費率已經從改革開放前的66.3%下降到50%。雖然由出口帶動的經濟增長模式這些年以來讓中國受益頗豐,但當前卻需要考慮到對未來長期增長策略進行必要的改變。國際經濟動蕩的情況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面對當前銳減的國際產品需求以及氣候變化等等,中國需要在當前的刺激計劃之外有新的思考。
我們有理由保持樂觀。機遇往往與危機相伴。中國的財政狀況正處于良好狀態,除了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以外,低通貨膨脹率、低國家債務和高達國內生產總值20%的稅收收入,這些因素都預示有更多措施可以幫助經濟在出口和國內消費間尋找到新的平衡。用新政策和思想引導中國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時機已經成熟。在氣候變化的挑戰面前,我們要抓住機遇建立具有競爭力的低碳經濟體。
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牢記有60%的亞洲的貿易是在亞洲國家間進行的,中國的增長可以促進區內的經濟復蘇。最近中國的領導層決定向印度尼西亞和中亞提供巨大的貸款額度,分別達150億、100億美元。這都表明了中國抓住機遇的愿望正在逐漸增強。如果鄰國的經濟恢復并發展繁榮,中國無疑將能長遠受益。正是因為這種雙贏機會的感召,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支持下,第一個跨境經濟區在中國和越南之間成立了。
對于中國能否在今年達到8%的經濟增長率這個問題,答案越來越肯定。而在未來時間里,中國經濟能否持續增長這個問題,答案也是肯定的。中國的增長能否讓世界尤其是亞洲從中受益?這將是中國政策制定者面前的一項挑戰。
(作者為聯合國系統駐華協調代表兼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