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半后才是新一輪跨國并購最佳時
2009-08-20 16:11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當地時間7月8日,八國集團(G8)領導人會議在意大利拉奎拉召開,本次會議的一個主要議題便是恢復全球多邊貿易談判,盡力避免貿易保護主義對全球經濟復蘇的阻礙。
“G20范圍內,我們做了一個報告,覆蓋主要42個經濟體所采取的163個投資政策,我們發現,其中絕大多數都旨在創造更加有利于投資的環境,只有大概4到5個,目的是要對外資進行限制。即使這樣,我們的確也看到了在投資保護主義方面的一些潛在的風險?!痹凇叭蛑菐旆鍟鄙?,聯合國貿易發展組織投資和企業司司長詹曉寧接受本報專訪時說?!暗谝粋€,就是所謂的聰明的或智能的貿易保護主義,這不是表面顯現的保護,而是通過一些規則、程序上的要求,間接地限制了外商投資?!?/P>
面對世界范圍內的貿易保護主義,詹曉寧告訴本報記者,這個問題將會一直困擾社會、或者國際規定制定者和各國貿易的規則制定者。
在經濟危機之時,是不是最佳的跨國并購時機呢?詹曉寧認為,從去年下半年至今年上半年,全球并購數字已經同比下降了77%?!?010年的時候出現一定的反彈,2011年的時候,反彈逐漸增加?!痹谒磥?,中國企業走出去收購,“在未來一年半左右,各國政府面臨的財政壓力也會越來越大,他們會逐步把之前對企業的注資撤出,新一輪跨國并購窗口會在那個時候開啟——資產仍然相對廉價,而且都是重量級的企業。”
同時,在世界投資熱點領域,詹曉寧告訴本報記者說,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等與環保有關的產業,而原因是“在新一輪的國際規則制定中,新的氣候公約形成以后,會有更嚴格的規則,對企業、對各國來說,都是很大的壓力。”
聯合國貿發會議組織是聯合國內部在貿易與發展以及金融、投資、技術和可持續發展等相互關聯問題上的協調中心。詹曉寧作為一個資深專家,之前曾任中國常駐日內瓦聯合國使團經濟事務外交官。
警惕“智能貿易保護主義”
《21世紀》:之前美國出臺“買本國貨”政策時,引起了各國的異議,你怎么看?
詹曉寧:從貿易保護主義角度,大家說了很多。而在投資保護主義方面呢,這也有所體現。這其實是一種所謂的聰明的或智能的貿易保護主義,不是表面顯現的保護,而是通過一些規則、程序上的要求,間接地限制了外商投資。
在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時,很多都有附加條件,比如對企業的注資,附加條件就包括,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的海外盈利不允許再投資,要匯回母國;企業得到政府的資助不能用于在海外的企業。這都是變相的對外投資的保護主義。也是全球經濟危機中出現的、應注意的問題。另外許多國家對很多企業進行補貼,補貼對市場是一種扭曲,造成變相的歧視。這也是應該注意的。這是我們為G20首腦會議上提供的防止保護主義報告中提到的。
《21世紀》:怎樣來界定“本國貨”?
詹曉寧:我覺得很難界定,各國沒有明確的定義,只有具體的做法,特別在政府采購這一塊。我個人的理解,能夠借鑒的,就是有一定依據的,比如美國對非洲國家協定、或者歐盟對發展中國家的互惠貿易,都有規定原產地規則,這個規則可以被借鑒。
不過,這個問題會一直困擾國際社會、國際組織規則制定者以及各國貿易規則制定者。
《21世紀》:貿易投資保護和反壟斷之間有模糊地帶,反壟斷會不會成為貿易保護的借口?
詹曉寧:從大的原則來講,我們一直強調競爭政策和投資政策必須攜手共進。在對外開放吸收外資的同時,必須加強競爭政策或者競爭法律法規建設。同時執行上也尤為重要,包括能力建設、審查項目的時候,在這方面是需要加強的,不然的話,會使國內競爭環境受到影響。
環保、新能源的投資不會產能過剩
《21世紀》:從世界趨勢來看,現在投資熱點在哪些產業領域?
詹曉寧:新能源,新材料,跟氣候變化、環保有關的高科技產業,這是毫無疑問的。
《21世紀》:新能源在各國政府經濟刺激方案中都被調高了投資比重,特別是中、美兩國。我們也看到很多跨國公司來投資中國相關產業,這會不會造成未來的產能過剩?
詹曉寧:我個人覺得在新能源和環保方面的投資,目前不會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因為這塊需求量太大。特別是在新一輪的國際規則制定中,新的防止全球氣候變化公約會有更嚴格的規則,對企業、對各國來說,都是很大的壓力。再加上能源危機是個很大的問題,是一個長期的問題。
對跨國公司來講,這是很重要的機遇,他們自然會利用這個機遇進行大量的投資。當然,現在國際新的工業框架還沒有形成,具體機制還不太清楚,但是企業已經開始準備了,好多大公司都在轉型。
我們明年的世界投資報告的主題沒有最后定,但是基本上準備定為跨國公司與氣候變化。我們有一些數字,但是這次沒有帶來,我想還是等投資報告發布的時候再講吧。
等待政府退出時的并購巨頭機會
《21世紀》:近期中國企業海外收購動作頻頻。你認為現在是最佳的并購時機么?
詹曉寧:目前全球并購少了一些,當然也有例外,像中國、巴西、南非這樣的國家,還有海灣國家主權財富基金,不過也是比較小心。
我覺得目前是跨國并購的好時機,但更好的時機還要再等一年半。
就我們所統計的數據,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跨國并購案例是大幅下降的。今年下半年會有一些好轉,但是也會繼續下降,數量同比可能降60%,這是我們目前的預測。因此說,目前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我們認為還沒有到最低點,還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我們也看到很多企業在靜觀。
為什么(中國企業)還要等一等?我們知道,在困難時期,許多很重要的跨國公司是由各國政府注資的。而隨著未來的經濟形勢不斷轉化,在未來一年半左右,各國政府面臨的財政壓力也會越來越大,他們會逐步把對企業的注資撤出,這時候就會出現更好的并購機會,新一輪跨國并購窗口會在那個時候開啟——資產仍然相對廉價,而且都是重量級的企業。
《21世紀》:發展中國家企業走出去,并購發達國家的公司,怎么看這當中的風險?你有什么操作建議么?
詹曉寧:跨國并購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之間所占比重小。目前發展中國家并購發達國家企業面臨兩方面的挑戰,一個企業的經濟因素,一個是政治因素。
先說政治因素的挑戰,一方面是企業對所并購企業所在國投資環境、投資管理、包括勞動法等方面政策的了解、掌握;另一方面是面臨東道國可能出現的投資保護主義。從政策法律法規本身看,它主要存在于投資項目審批過程中以及其他有關政策執行方面反映出來。另一方面是面臨國內社會壓力和輿論壓力。發展中國家并購發達國家企業,一般出于對市場和技術的考慮,這就比較敏感。困難的企業都是東道國龍頭企業,就會出現媒體、民眾向政府施加壓力,再加上發展中國家如果是小規模企業,往往就被認為有政府背景(支持),產生一些誤解。
而在企業經濟層面,應該說面臨困難重重。比如市場需求疲軟,企業自身跨國經營能力欠缺,能力指的不僅僅是資金問題,主要是跨國經營人才、對經營團隊的了解、對跨國經營管理需要加強。